2021-4-10 | 電影電視
自2004年起,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增長,2011年更是突破了130億元[1]。在電影產量、影院數量和屏幕數量方面也有很大的增幅(見圖2)[2]。然而,繁榮的背后依舊存在很多問題。譬如,電影產量與上映數量之間的矛盾,電影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及電影投資規模兩極分化嚴重,市場秩序不規范,電影收入依舊相對單一,商業片海外銷售受阻等各種問題。
而這一切問題和矛盾的根源卻在于:電影融資的困難和投資的盲目。拍電影的往往缺乏資金,而投資者又不知道如何選擇電影項目以確定投資對象,以及如何控制風險和保證成本,這限制了非專業電影投資人或是投資機構介入這個行業。
一、當前我國電影融資的困境
當前,我國電影融資的主要來源是政府資金支持和社會商業資本投資。政府資金支持主要適用于主旋律影片,為這些影片提供專項資金或提成資助等,還有為青年導演提供資金支持的資助計劃。另一種方式則是社會資助,譬如電影節的資金獎勵、融資平臺以及各種項目支持。另外就是電影公司的自有資金投資,或通過房地產、電信業和制藥業等行業的贊助、股本融資和借貸等方式獲得資金。然而,傳統的融資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
(1)支持類資金局限性
主旋律影片主要依靠政府支持獲得播映渠道和補貼,因而市場競爭力相對薄弱,資助金及基金往往無法回籠,難以形成滾動式積累和流動,容易造成惡性循環。而電影節資助模式的項目推薦作用大于融資作用,少量的啟動資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無法解決融資困境,這顯然不利于電影業的長期發展。當年的電影《國歌》在海口市銀龍電影城上映第二日就被撤下,正是因為影城四塊銀幕總共才賣出幾十張票,當晚連電費也沒收回,所以第二天只好改放別的片子。這必然(就)造成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損失,也不利于吸引民間資本的投入。
(2)資金投入缺乏保障
目前,我國保險公司對電影行業的保險險種主要是一些針對導演、演員的個人保險,缺乏對電影業投資、融資的全面保險,因而很難樹立投資者對于資金回收的信心。
國內金融機構的融資擔保大多采用全額擔保方式,而多數電影公司受資產規模、擔保資源的限制,無法獲得國內金融機構的融資擔保。而且,金融機構缺乏針對電影資金安全的金融產品,進一步影響了電影業融資的拓展。此外,很多電影人在初期對于電影的各環節并未細化,沒有詳細的操作計劃書,加之專業電影融資人的缺少,也增加了投資的風險和投資的不確定性。
(3)投資項目兩極分化嚴重
對于主要依靠市場回收成本的電影而言,整體投資規模較小且過于集中,使得中國電影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每年少量的億元大片和1000萬元以下的小制作影片占據了中國電影大半市場,中型制作影片十分缺乏。不斷上升的票房量基本是靠“大片”在撐場面,而中小型影片又分別存在“供過于求”和“供不應求”的雙重困境。這就造成一方面大量影片積壓片庫,而另一方面可供觀眾選擇的范圍卻過于狹窄。
(4)投資門檻較高
正是由于電影業資金投入缺乏有利的監督和保障,投資者缺乏資金回收的信心,因而在強調資金回收率的情況下,投資人往往關注電影制作公司是否擁有可以抵償賬務或是能夠保障電影拍攝的有形資產。
投資方一般要求影視制作公司自有資金投入不得低于一定比例,這無疑提高了資金獲得的門檻。華誼兄弟在獲得商業銀行貸款時都伴有實物資產的抵押,除了質押版權,公司的法人代表(王中軍)同時需要抵押房產、古董等個人財產,并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無疑給電影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二、電影融資創新及風險控制策略
目前,我國在電影投融資創新方面已有了一定探索,個人融資、私募股權融資、風險投資、金融貸款、上市融資、版權預售和通過網絡集資等融資模式也開始成為電影制作資金的重要來源。混合投資、聯合制作(國企、民營、社會、海外、境外)已經成為目前我國電影制作主要模式。
而植入廣告投入、后衍生市場的開發以及其他新媒體行業參與電影制作發行,也使得電影行業與其他行業的聯系更為緊密,單一資金制作的影片比例已經越來越少。
電影的制作和發行過程中存在制作風險和商業風險。前者重在拍攝和制作環節,而后者重在發行和銷售環節。
(1)制作保證與發行營銷
國內具備公司品牌和貸款信譽的影視公司數量并不多,主要存在有形資產不足和無形資產的流動性差、制作費率過高和資本回報率過低、影視企業融資與銀行常規信貸不匹配三大矛盾,這直接導致投資者缺乏信心保障。
目前,電影制作公司最大的商業風險還在于題材選擇上。好的劇本、故事情節、明星演員及良好的特效設計等,都有助于降低商業風險,吸引投資者。同時,還需要完善電影的流通營銷渠道、產業價值鏈和贏利模式,實現資本“投入—回收機制”的良性運作。
一般來說,“喜劇片”、“武打、動作及警匪片”、“愛情片”、“驚悚懸疑片”這四類題材是在大眾影院消費中比較受歡迎的電影類型。其最大的共性是能通過劇情設置、節奏控制、先進技術等手段帶給觀眾“震撼”,或是獲得感情的共鳴,充分迎合消費心理,與大眾電影消費的社交化訴求緊密相關。
此外,作為“銷售”和“消費”同時進行的產品,電影消費是消除信息不對稱的過程,因而吸引稀缺的受眾注意力至關重要。而基于對某部電影、某個導演或演員,甚至對某家制片公司的認同,可以促進品牌衍生產品或續集電影的銷售,形成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