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科相關
摘 要:湖北省襄陽市推行的 “三三制模式”是國內首創的一種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新路子。“三三制模式”實行這種黨務、行政、經濟“三位一體”,自實施兩年多,充分發揮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明顯的農村特色,是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基層組織體制機制建設的有益嘗試,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著名學者和經濟學家們的高度肯定,認為這一模式有進一步推廣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襄陽;三三制;模式;農村;基層黨組織
2010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襄陽視察期間對襄陽推行基層組織建設“三三制”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1月30日又作出重要批示:“湖北襄陽市推行‘三三制’新模式,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新路子。日前我赴鄂調研時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認為應繼續積極探索。請學習實踐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湖北省委組織部進一步了解總結有關經驗,視其成熟后加以推廣借鑒。”①
襄陽市獨創的“三三制”模式自實施兩年多,從它所取得的成績來看的確值得更多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學習。所謂“三三制”就是指村級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村級經濟組織的主要負責人由黨支部書記一肩挑,其他成員也相互交叉任職,組織架構上實行“三位一體”。 “三三制”模式的提出是在2008年底,襄陽市委結合即將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組織開展了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專題調研,經過對谷城的堰河村、樊城的施營社區、保康的堯治河村、襄陽的四新村等深入調查研究,襄陽市委發現了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凡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這就是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實行這種黨務、行政、經濟“三位一體”的模式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明顯的農村特色。2009年7月,襄陽市委正式下發了《關于推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三制”模式,促進農村科學發展的意見》,這是襄樊市委關于推行“三三制”模式的一項重要決策部署。“三三制”模式是襄陽市的首創,是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基層組織體制機制建設的有益嘗試,為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供了寶貴經驗②。
一、三三制模式特色:
1.實現“三位一體”,選對領頭人是關鍵
過去,人們常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群眾看干部什么?看的是村干部、特別是村支書的一言一行,是否心系百姓,引領老群眾脫貧奔小康,過上好日子。選好一個當家人,配強領導班子,著力培養高素質的“領頭雁”,是當今新農村建設的重頭戲。襄陽推行的“三三制”新模式,首先是突出了領頭人的核心地位。他們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既有別于較大規模投資形成的龍頭企業,也有別于政府的行政推動,他們植根于農村,創業于農業,成功于農業。他們對農民的示范作用大,帶動效果好。他們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活力,對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襄陽區四新村鄰近河南,地處偏僻、交便閉塞,既無資源、又無資本,村里一度負債180萬,連村委會辦公室都抵押了出去,是典型的“三無空殼村”。鎮委將有經營頭腦的黨員劉大忠從外面動員回村參選村委會主任,并同時推選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任種養協會會長,實現了村級黨、政、經三者的一體化。劉大忠放下自己賺錢的生意回到四新村,開始了強村富民工程。他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在一無地理優勢、二無資源優勢的情況下,大力發展養殖業,先后引進了四海富民牧業,30萬只肉雞養殖廠和萬只蛋鴨養殖基地,這不僅推動了集體經濟發展,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在他的辛勤經營下,“三無空殼村”不但還清了債務,而且還有了100多萬元的積累,成了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2008年底,谷城縣堰河村村級組織換屆時,閔洪彥擔任了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公司總經理“一肩挑”這個“三位一體”的村官,成立茶業集團,辦起生態農業旅游公司,村里很快有了2000多萬元的資產積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6000多元,迅速改變了“村里無錢辦事、無力辦事、無人辦事”的空殼村現象。目前,在襄樊市像閔洪彥這樣村干部職位“一肩挑”的村已達到216個。
“三三制”模式給農村基層黨組織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但有利于突出黨組織的核心領導地位,而且降低了運行成本,提高了基層組織的工作效率。
2.實施“三會治事”,尊重群眾權利是基礎
為了充分體現民主意志,基層組織在處理村里行政或經濟事務時先由黨支部會議研究后提出建議,然后把提議交由村民大會或社區居民大會討論表決,最后由村委會或居委會落實執行。即在運行機制上推行村務會辦事、事務會理事、村民監事會評議監督的“三會治事”,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依法辦事和村民自治的有機統一。
具體實踐中,要保障“三會治事”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有序運作,有力推進,一要科學界定議事范圍,強化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二是科學制定辦事規則,規范村民自治行為;三是科學設定理事模式,提高參政議政水平。
如保康縣堰埡村 “三會治事”流程是:村里事情——黨支部提出——村民代表大會決定——村委會落實。在堰埡村,大到電站選扯、公路線走向、小到更換一臺辦公設備,每一件村務都有專門的會議紀錄,每一個村民代表的意見都得到了充分表達。一本本事無巨細的會議紀錄簿上,紀錄的不是瑣細的村務,而是中國農村民主進程的足跡。每一個簽名都是村民意志的象征,每一個決策的執行過程和結果,都是對農村黨、政、經“三位一體”和“三會治事”新模式的最好驗證。“三會治事”,充分尊重農村黨員、群眾的主體地位,維護黨員、群眾參與決策、監督的合法權益,從而拓寬了村黨組織與黨員、干部與群眾溝通的渠道,及時化解了農村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