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音樂
我們知道,人的學習興趣是隨著情緒的感染、感情的激發(fā)而增加的,一旦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感情被老師調動起來,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充分發(fā)揮而表現得感情投入,這時學生會在思想意識和情感方面形成一種有氣質修養(yǎng)的表現,這種現象就是學習音樂的情感效應。在音樂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發(fā)揮出這種情感效應,才能使學生體驗音樂的美感,領略藝術的魅力。那么怎樣才能發(fā)揮這種情感效應呢?下面談談我的實踐與體會。
一、以情相聯.激發(fā)情意
正所謂“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音樂學科中的教學內容都有其一定的教育意義,那優(yōu)美流暢的旋律和歌詞均組涵著豐富的情感,而音樂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接受這些情感的熏陶。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老師必須首先人情,一踏進教室,就應像演員進人攝影栩一樣立刻進人角色,將自己深深的感情投人到音樂教學中,使學生透過老師的表現體會到音樂作品的情景,從而激發(fā)出相應的情感效應,自覺地進人作品描寫的意境之中。也就是說先以歌曲的情感激起老師的情意,再以教師之情激起學生之意,使師生一同融人音樂情感當中,使學生以濃厚的學習興趣投人到學習活動中去。
二、鉆研歌詞.理解情宜
音樂是傳情達意的一種方式。音樂作品所要表述的情意通常是隱含在藝術性很強的歌詞之中,所以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效應,就要注意發(fā)揮歌詞的語言藝術作用,很好地刻劃作品的情意。為此,作為音樂教師在教學俞必須深入鉆研歌詞,準確把握其中的情感離意。
在教學中要恰當地運用自己的語言藝術把歌詞中的情意演繹出來,讓學生聽出意境,聽得入情人意,使學生深入地理解歌詞,領會其中的感情寓意,然后引導學生用語言把自己對歌詞所領會的情感意境描述出來。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內化,然后外化描述,就如心中貼著一幅情景畫卷一樣,容易投人容易激發(fā)情感效應。例如:沿海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七冊的(燕子》一課,教學前我認真鉆研歌詞,體會到作品是要通過描寫燕子找家鄉(xiāng)的經過,反映社會主義建設一日千里、家鄉(xiāng)面貌日新月2002年第2期異的情景,從而歌頌黨的偉大、人民的辛勤、家鄉(xiāng)的美麗。當中所要表達的應是歌頌贊美、疑惑驚嘆和自豪等感情。為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這些感情,我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聯想家庭、家鄉(xiāng)的變化,然后向學生朗讀并解釋歌詞,指導學生理解各句歌詞的含義和燕子的心情。尤其指出“為什么這里變了樣”是反映燕子的驚嘆之情,好為下面的贊美作襯托;“往年荒涼的山崗,如今成了高大的廠房--一”等句歌詞是反映燕子的自豪之情;“歌唱辛勤勞動的人民,歌唱幸福美麗的家鄉(xiāng)”等是反映燕子的贊頌之情,最后我要求學生帶著各部分的感情去朗誦歌詞。這樣,通過發(fā)掘歌詞的深刻寓意,使學生更有效地受到思想教育,更有效地發(fā)展情感效應。
三、演繹旋律,深化情意
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刻情感除了隱含于歌詞之中外,還很含蓄和很音樂化地體現于樂曲的旋律之中。
所以音樂教學要有效地深化學生的情感效應,就必須把作品旋律所蘊含著的深刻情感寓意惟妙惟肖地演繹出來。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在教學之前,要運用自己的樂理知識細嚼作品旋律,從旋律中的每一個音樂記號到整首旋律的走向都要認真細致地揣摸作者的感情原意,切實把旋律中的深刻含義“品味”出來。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教學條件和教學經驗,把這種意境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尤其在關鍵環(huán)節(jié)上要細膩地演繹其中的感情細節(jié),使學生在學習旋律時能投之以情,能為表達情意而唱旋律,從而使學生有效地深化情感效應,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沿海版小學音樂教材第十二冊的《賣布謠)一課,作品向人們訴說當時由于國家貧窮、技術落后,勞動人民所生產出來的成果被洋貨沖擊,生活朝不保夕,人們只能在悲憤中掙扎,在無奈中祈盼的情況。作品旋律運用了特殊的復拍子來表現情感的起伏多變,尤其當中的強弱、漸慢、變音記號等處理手法隱含著作品悲、怒、哀、盼等的情感細節(jié),唱起來要使人有一種悲憤、無奈和渴盼的感受,在教學中為深化學生的情感效應,我先利用電教器材投影相關的圖景,然后向學生示唱和解釋旋律,讓學生理解其感情細節(jié),最后指導學生帶著情感哼唱歌曲。
綜上所述,情感效應對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效果是至關重要的,而學生情感效應的激發(fā)和深化,全賴于教師的演繹、引發(fā)和指導。所以,作為音樂教師應在如何有效強化學生學習音樂的情感效應方面多鉆研、多探索、多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