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
摘要:走過了十個年頭的新課程改革,有失敗與成功,其中積累了不少經驗與教訓,筆者試圖通過對新課程改革中“教”與“學”的思考,新課程改革中人性觀的探索,來思考新課程改革如何在借鑒與超越中走向更好的自我完善的明天。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與“學”;人性觀;思考
從唯物論的角度說,凡事都有兩面性,積極與消極并存。針對于教育這門極其復雜讓人琢磨不透的事業而言,亦是如此。然而在清楚認識其正負兩面的情況下,就得設計出好的一點或者說更貼進教育規律性的制度,來引導教育邁向更好的一方。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就是我國教育的常規模式,充當著國家選拔人才的機構性組織,縱然它有諸多缺點與不足,它為我國培養了許多人才的事實是不容抹殺的。有人說,只要是存在的就有合理的一方面,既然是合理的,那它就有適應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面。所以應試教育也有合理的一面。那么,是否就讓應試教育自生自滅地發展下去呢?筆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在國際教育事業日益向民主、平等的方向發展的今天,進行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處于基礎地位的中小學課程改革。
下面筆者就新課程改革(我這里主要集中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上)相關情況進行一些分析及簡述個人的一點淺薄思考,以引起教育同仁們的共同思索。
一、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簡述
2001年關于基礎教育的改革運動轟轟隆隆地在中國教育界開展起來,到今年,新課程教育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說起來,時間也不很短了,也積累了一些實踐與經驗。在下一個十年開始之際,我們有必要對這次的新課程改革進行一些反思與總結。
當年的新課程改革對于基礎教育的改革,主要表現在課程的目標、評價、結構與管理、教學過程與教材等方面。“新”當然相對于“舊”而言的,之前的“舊”是怎么樣的呢?也就是那些所謂以“教師、課堂與教材”三者為中心的教育觀,而新教育觀就是要改變這樣教育現狀,以使教育能按教育的本來規律發展,我想改革者的出發點是好的,是想急切改變教育不樂觀的狀況,而事實上十年來我們的課程改革取得了預想的成效了嗎?這是令我們教育者深思的。
二、新課程改革中“教”與“學”的思考
一般說來,“教”與“學”是不容分離的。而“教”的主導者也就是教師,相應的“學”的行動者即學生。學生的學習正是在這兩者互動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成功地開展,偏向任意一方的教育方式都是有缺陷的。而它們倆之間的微妙關系該如何處理,則正是我們要討論的關鍵點。新課程改革中,對教育過程中“教”與“學”這兩個方面的把握是否恰當呢?
(1)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
在舊的教育觀中, 教師是處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整個課堂都是教師在行使傳授知識的職責,教師可謂講得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可細想一下,這是不是一種越俎代皰的行為呢?它忽視了學生本有的學習能力,學生是有天生的好奇與求知的心理的。而在新課程改革中明確反對過分依賴對于傳統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注重對正規課堂的霸權地位以及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全部意義不再是僅僅獨斷地傳遞知識,他還必須扮演一個合作者和引導者。
在如今教學的現實中,教師心里是想這樣去嘗試新的角色,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下,他們不得不依舊以“滿堂灌”為主,課程中的互動過程在許多情況下,也只得流于形式,實際性的效果并不明顯。
(2)新課程改革中的學生
學生也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偏廢的一方,新課程中突出了學生的地位。樹立了一種新的教育觀,即以學生為中心,一切以學生為出發點,它把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發展應在教育者開展教育的第一考慮之內,改革者想努力培養一種具有自主學習、富有創造性、主動探索的學生們,不得像舊的教育觀,把學生只當作一個被動的接受知識的“不會思考”的靜態學習者。
(3)新課程改革中師生關系的思考
在人與人的正常交往中,不得以一個人凌駕另一個人之上為條件,教育活動中也不例外。關于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一直是教育者討論的中心,在傳統的教育觀中,教師是處于無法反駁的地位,教師就是權威,就是知識的源泉,是永遠的真理。教師是處于上層,而學生永遠是下層,沒有平等對話的可能。作為求知者的學生與家長或者社會其他人,也從未懷疑過這種關系對位。
盧梭關注兒童自然本性的自然教育觀為教育改革者開啟了思想源泉,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更為改革者提供了經驗基礎,新課程改革于是本著新的教育理念,強烈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與人性化發展,努力建構一個相互合作與平等、民主、開放的師生共處的教學氛圍。
三、新課程改革背后的人性觀的探索
在我國古代,每一個杰出的教育家,無不例外,他一定也是一名偉大的哲學家。所以他的教育觀是在一種哲學觀的指導下產生的,體現在教育上也就是他所持的人性觀。總的來說,我國教育家的人性觀分“性善論”與“性惡論”兩類。
(1)教育觀應用層面的人性觀
雖然在教育觀上,“性善論”與“性惡論”的觀點長期共存,可本質上教育上應用的只是“性惡論”。“其實,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性善論更多地只是存在于典籍上和理想中,存在部分文人的追求與向往中,而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性善的理念從來沒有成為封建文化的主流。道理很簡單,在專制社會和專制教育存在的前提這一,就是性惡論,就是對百姓和受教育者的不信任和蔑視。”[1]在傳統的教育觀中,學生的本性就是“惡”的,他是不懂事和不自覺的,教育者如果不加以管制與約束,學生就會變“壞”,所以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和“嚴師出高徒”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