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理論
美術來源于生活,又表現(xiàn)生活,人需要美術,培養(yǎng)人的教育更需要美術。美術教師的職責不在于讓多少學生成為美術天才或美術家,而是讓學生在美術課中獲得快樂,提升藝術素養(yǎng),讓學生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形象、有趣、富有感情的語言無疑可以為一堂美術課增色不少。
教師要把美術課本中每一課的內(nèi)容內(nèi)涵和藝術美發(fā)掘出來,創(chuàng)設美術課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景,置于想象氛圍中,體驗、感受與理解美術作品,學生就會思維活躍、聯(lián)想豐富、興趣盎然,在學中感受樂趣,從而喜歡美術,更喜歡美術課。
一、教師的語言要有趣味性、生動性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要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的需要,在導課和教學過程中,運用趣味性、形象性的語言,從學生的實際活動出發(fā),或借助故事、游戲、影視、流行音樂等元素,或新奇變化的語言形式和手段,使美術教育教學活動充滿樂趣,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活動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第四課《畫扇面》時,我用啟發(fā)式語言引導學生進行畫扇面的學習。首先讓學生欣賞教材中的圖片,以風趣幽默的語言,讓學生區(qū)分折扇、團扇等扇面,再復習以前學過的中國畫中的花鳥畫、山水畫的畫法。
從感覺開始,到動手動腦,認識美術、感受美術的內(nèi)涵,體驗美術的樂趣和美,這樣,學生很從容地跟上新授課的步伐。緊接著進行啟發(fā):你們知道扇子有哪些樣式嗎?扇子上都有什么樣的圖案呢?請學生思考并且討論,讓學生描述自己對扇子的形象認識,講一些有關扇子的有趣故事。然后,教師講述歷代書畫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別人收藏或贈友人以示留念的故事,引發(fā)學生的興趣。營造一個輕松、活潑的氛圍,是上好美術課的前提,而教師生動形象、有感染力的語言則是這種氛圍的催化劑。兩節(jié)課后,學生制作了各種各樣的扇子,并且在扇面上畫出了各種形式的圖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再例如:在執(zhí)教六年級下冊第七課《奇思妙想》時,課前我思考,如何使學生產(chǎn)生奇思妙想呢?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上課時,我對學生這樣說:有一天,我正在上課,突然從外面嗡嗡地飛進一個“小朋友”,長長的身體,綠綠的翅膀,你們猜它是誰啊?這時,學生都睜著好奇的眼睛,屏住呼吸,等待著這位朋友的出現(xiàn)。當我把課前制作好的一個螞蚱擺到學生面前時,學生歡呼雀躍,大聲喊道,“螞蚱”。這時的螞蚱不是一個可怕、冷冰冰的動物,而是學生們都很熟悉的小昆蟲。接著,教師通過形象的語言講述有關螞蚱的外形、結構、體色、生活習性等知識,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進行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也制作一個喜歡的小動物或物體,鍛煉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二、教師的語言要有情感性
美術是浸入情感的藝術,是客觀世界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反映,所以,美術教學也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技能技巧的訓練和美術知識的學習。教師通過幽默有趣的語言將活動內(nèi)容、活動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體驗這些情感,從而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獲得樂趣和情感的滿足。
在課堂中,教師語言傳情達意的手段是極其豐富的,語音的輕重、語調(diào)的升降、語氣的強弱等變化都是傳遞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樣的一句話,運用不同的音量和速度、不同的重音和停頓、不同的語調(diào)和語氣說出來,都會表達不同的含義,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能夠把語言和所授的美術課的內(nèi)容結合起來,效果會更佳。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jù),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要看教師的善于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師要有新的教學觀念,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故事,將美術課的教學內(nèi)容形象化,以一顆童心引導學生,讓學生產(chǎn)生創(chuàng)意。有一次我曾經(jīng)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調(diào)、有節(jié)奏的語速欣賞評述一幅畫面:皎潔的月光,寧靜的湖面,高貴而優(yōu)雅的天鵝,一只傷感的面對死亡的天鵝,懷著對生命的眷戀,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與生命告別。然后,將“天鵝”這幅畫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展開想象,激發(fā)興趣。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迷彩服》一課時,我穿著一身迷彩服走進教室,學生用驚喜的眼光看著我,“同學們,老師穿的是什么衣服啊?”“迷彩服。”接著,我一邊講迷彩服的用途,一邊在黑板上給學生畫迷彩服,教室里非常安靜,學生完全被迷彩服吸引了。畫完后,我給學生講了解放軍叔叔身穿迷彩服在山間草地打擊敵人的故事,迷彩服在作戰(zhàn)中給解放軍叔叔帶來的用途,學生興致高漲,他們紛紛講有關迷彩服的事情,這時,我順水推舟,引導學生進行迷彩服的繪畫。每個學生都全心投入美術的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活動中,自覺主動去探尋、領悟、體驗、理解,真正收獲了一種審美愉悅的體驗和理解。
三、美術課也應有體態(tài)語
讓學生接近美術,喜歡美術,欣賞美術,必須打破學生對美術的神秘感,用極易理解美術的手法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使學生真正喜歡美術,用心去描繪美術,理解、評價、分析美術,逐步成為一個具備藝術素養(yǎng)的人,具有一定審美能力的人。美術課的內(nèi)容多種多樣,除了繪畫、手工制作、綜合探索外,還有欣賞評述。在課堂中,當學生完成美術作品時,教師要當著學生的面進行評述和引導學生欣賞。所以,在評述作品或欣賞作品時,教師不僅有語言藝術,而且利用眼神與學生進行交流,以達到心意溝通的境界,從而避免語言過多給學生帶來厭煩感。例如五年級下冊《珍愛國寶——古代的青銅藝術》是欣賞課內(nèi)容。課前,我了解了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了解了一些青銅器的鑄造知識,收集了古代青銅器的圖片資料,設計了“青銅器是如何制作的?”“我們?nèi)绾涡蕾p古代的青銅藝術?”“你能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青銅器談談對它的感受嗎?”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