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是新世紀頭20年我國教育工作具有戰略意義的指導性文件。《規劃綱要》把人才培養放在突出位置,強調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為本”,教育的工作思路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照《規劃綱要》的要求,我國現行的教育尚存在許多嚴重的問題,有些方面與《規劃綱要》的精神是相背離的。有些人不知道教育是什么,教育為什么,教育“變味”了,教育放棄了教育,成了“目中無人”的教育,捆綁了學生的手腳,束縛了學生的大腦,教育追求的目標發生了偏差。人們驚呼“教育迷茫了”,教育迷失了方向。走出教育的迷茫,讓教育回歸教育,是國人的期盼,刻不容緩。
一、從教育的“變味”到教育回歸教育
教育的本意包括向教育對象傳授知識和培養人格兩個方面。中國古代教育家韓愈提出的“傳道、授業、解惑”揭示了教育的完整內涵。然而隨著社會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各級學校的建立,教育常常被異化了,教育的功利性越來越強了。許多學校在教學中普遍以知識為本,似乎傳授了知識,就完成了教育任務,學生有了知識就是人才了,而不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教育的育人功能被逐漸淡化了,教育逐漸退化為教學,教學又退化為教書,教書又逐漸退化為僅僅是傳授知識。早在200多年前,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就強調了“教學的教育性”,即教師不能只顧課堂教學,必須在教學中注重育人。他認為,“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我認為一個人或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性中,德育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美國教育家杜威則強調,“教育主要是培養兒童的德性”,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品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1世紀的教育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這些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其中學會做人最重要。但長期以來,世界各國普遍存在教育過度強調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教育的本質———育人的問題。學校教會學生掌握了社會生存的基本知識,卻沒有教會他們如何做人。不少國家出現了“新人類”、“新新人類”、“沒有責任的一代”,他們盡情地享受科學技術帶來的成果,一味地貪圖享樂、追求金錢,個人主義膨脹,社會責任感不強,“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原始境況之中”。于是社會學家發出了“人不見了”,“人越來越不像人了”的警告。他們認為,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是“教育的失誤”。教育的終點只是教會人“如何而生”,即給學生許多知識、技能,但是沒有教學生“為何而生”,缺乏人文教育,缺乏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西方國家的許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20世紀教育的最大失誤是“人不見了”,21世紀的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喚回失去的人”,他們竭力倡導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回歸。
西方國家“人不見了”的教訓和“喚回失去的人”的覺醒,對我國教育有極大的警示作用。我國的教育近年來在不少地方、不少學校也“變味”了,教育只是教學,教學只是教書,教書只是灌輸知識、布置作業和考試。現在有些中小學把學生當作考試的機器,當作學校追名逐利的工具。教育變味了,變得以考分為本,非育人為本,把誨人的教育變成了毀人的教育,教書不教人,不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忘掉了教育的本質和根本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激發人的內在潛能,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因為高分可以進名校,名校待遇高、地位高。分數決定學生的命運,導致不少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厭學情緒嚴重,道德品質淪喪,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長此以往,也會出現“人不見了”的悲劇。
我國的教育必須走出迷茫的困境,回歸理性,把育人放在首位,按照《規劃綱要》提出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要求,促進每一個學生成長成才,使教育真正成為既教書又育人的教育。為此,必須去功利化、去學校等級制、去資源分配不公,改變“讀書———考試———高分———名校———高待遇”的線路圖,切實把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從教育的“目中無人”到教育的以人為本
構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在學校里即是教師和學生。長期以來,在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下,我們把教師當作主體,把學生當作客體,過分強調了教師的權威性,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過分強調了培養人才的共性,而忽視了培養人才的個性;過分強調了知識傳授的灌輸性,而忽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在有些教師的心目中只有傳授知識,而忽視了接受知識的對象———學生,不顧學生要不要聽、聽進去沒有,不顧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只顧在課堂上千篇一律地照本宣科,見書不見人。現代教育技術發達后,有些教師只顧放PPT。過去是讓學生抄黑板,現在演變為讓學生抄PPT,在書上“劃杠杠”。“目中無人”就是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口袋和考試的工具,沒有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
據了解,在一些應試教育嚴重的中小學,有些教師目中只有書,只有分數,沒有學生。教師逼著學生做作業,必須百分之百正確,錯一罰十、錯一罰百。若考試成績不好,在全班“示眾”。每次考完后,教師在全班公布每個人的考分,學生坐在下面“心驚肉跳”、渾身發抖。他們沒有把學生當作人,而是當作工具,當作“出氣筒”。因為學生考不好,教師要受批評,扣獎金,于是把氣出到學生頭上。導致這一狀況的根源是教育評價制度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考評學校的好差看升學率,按考分排名次,學校考評教師也是看其所教班級的考分,于是教師逼著學生必須考高分,一級逼一級,逼得學生人不像人,成了讀書、做作業、考試的工具。在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不少家長也是“目中無人”。盡管他們是孩子的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沒有把孩子當作“人”,而是當作裝知識的口袋、考試的工具。比如,有些家長強迫孩子學不喜歡學的東西,做不喜歡做的事情,逼著他們必須學這個學那個,必須考多少分,從早到晚,從周一到周日,沒完沒了地學習,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在家里也不做任何家務,只是學習。有位年輕的媽媽為了應付“小升初”殘酷的競爭,從女兒小學二年級起就為她制定了周密的學習計劃,每天從早上8點安排到晚上9點,雙休日也不讓孩子休息。結果事與愿違,孩子厭學了、反抗了。媽媽怒道:“我圖什么呀,還不是為了你嗎!我花那么多錢,每天陪著你學習,你學不好,就進不了重點中學,我的面子往哪兒放呀!”女兒也被激怒了:“你就知道自己、自己的面子、你的錢、你的時間,你怎么不想想我,我也是一個人呀!”由此可見,學校中存在,教師中存在,家長中也存在“目中無人”。教育的“目中無人”在大學里也存在,不過表現形式不同。大學是什么?人們公認“大學有大師,大學有大樓,大學有大雅”,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往往卻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即大學生。大學最大的特點是有大學生。正因為有大學生才叫大學,否則就應叫科研所、研究院。大學的主要職能是培養大學生。但不少學校的主要精力、教授的主要精力沒有放在培育學生身上,而是放在科研、項目上,注重出成果,忽視出人才,只顧從學科專業出發制定教學計劃,只顧傳授系統知識,而不是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不顧學生的特點、個性,學生要不要學、學習效果如何不聞不問。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必須遵循教育規律,遵循人的成長規律。《規劃綱要》提出:要“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和教師的重要作用就是激勵學生自覺地學、努力地學。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關鍵在內因。同樣,培育學生主要靠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要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要“目中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