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11中國廣州第二屆音樂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暨傳統音樂教育高端論壇”于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在廣州大學召開。會議由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主辦,來自海內外的63所院校、音樂類核心刊物編輯部及研究機構的130多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研討會收到論文60余篇,論題涉及音樂教育哲學、傳統音樂教育和其他研究論域。音樂教育哲學問題是當今國際音樂教育學術界探討的熱點問題。繼2009年11月在廣州大學舉辦的首屆音樂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之后,我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本次會議除了延續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的討論,還提出了“傳統音樂教育”這一近年我國音樂教育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論題;對于這一問題的討論既是進行傳統音樂教育研究的基礎,也是探索傳統音樂文化當代傳承的路徑。將音樂教育哲學與傳統音樂教育結合進行探討,是大會主辦者探索本土音樂文化教育模式的有益嘗試。兩天的會議議程包括:專家主旨發言、圓桌會議、博士論壇、研究生論壇四項內容。會議討論的主題包括:
一、當今世界音樂教育哲學的發展趨勢
在全球化為背景的多元社會環境下,中國的音樂教育者應該怎樣看待音樂教育所具有的新的意義?美國密歇根大學音樂教育系主任瑪麗•麥卡錫(MarieMc-Carthy)教授為與會者介紹了國外音樂教育哲學的發展趨勢,在其主旨報告《變遷世界中的音樂教育哲學:新視野與未來發展的方向》中麥卡錫回顧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審美音樂教育哲學與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發展歷程,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音樂教育哲學成為音樂教育的宣傳、政策的主要知識來源。音樂教育哲學的研究基礎已經得到擴展,一些學者開始從多元學科來尋找理論的支持,這些理論包括了心理學、女性主義、音樂人類學、社會學、文化研究以及流行音樂的研究。針對這種新的研究趨勢,麥卡錫提出當今音樂教育哲學要研究的五個問題:(1)音樂教育者怎樣理解音樂的意義?(2)“認知”音樂意味著什么?(3)今天學校中的音樂教育是如何被重視、被宣傳、被倡導的?它們的基礎是什么?(4)全球化背景下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音樂到底是“誰”的音樂?(5)從倫理的角度來思考,到底什么樣的音樂教育才是“好的”音樂教育?以此提醒當代音樂教育者將他們聽賞和看待音樂的方式重新概念化并考慮音樂存在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復雜性。麥卡錫所介紹的國外音樂教育哲學的新趨勢對于發展中的中國音樂教育無疑具有啟示的意義。
二、音樂教育哲學的理論研究與探索
音樂教育哲學作為本研討會的主旨議題之一,是本次會議討論的重點。參會代表們從音樂教育哲學的內涵和外延,對基于中國音樂教育實際情況的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做了深刻的分析。
音教園地Education哲學是人類對世界理論化、系統化認識的總結,是特定社會和歷史中的產物。西方的音樂教育哲學與中國傳統的“樂教”哲學的關系何在?中國傳統“樂教”哲學對于今天的音樂教育有何啟示意義?如何在音樂教育實踐中貫通中西?這些問題正是探索本土音樂教育模式的關鍵,也是本次會議的目的所在。管建華《音樂文化哲學與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一文以社會文化哲學、民族文化哲學、歷史文化哲學為基礎來探討音樂文化哲學與音樂教育哲學的關系;該文嘗試匯通中西哲學,提出建立中國文化哲學為基礎的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周凱模《中土“樂教”哲學與民間音樂傳承》提出中國自古就有基于中土宇宙論的樂教哲學體制,在近代引進西方教育分科體制后,中土“通才式”的教育體制斷裂,中土優秀的樂教思想被忘卻。而在民間“樂教”思想中,卻依然堅守著中土“天人合一”的哲學精髓,是對古代優秀樂教思想的延續,因此對于中國民間樂教傳統的豐富資源的調查研究任重道遠。代百生《音樂美育:中國音樂教育思想的發展主線》中認為以“美育”為發展主線的中國音樂教育思想既源于德國古典哲學“審美”與“美育”觀念的吸收,也體現了中國儒家禮樂思想的文化傳統的影響。提出正確認識音樂美育的內涵,將有助于建立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哲學理論。
在該論題中,“審美”和“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思想與中國音樂教育實踐的關系尤其受關注。覃江梅《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鄧蘭《實踐還是審美———“二元對立”批判范式下中國音樂教育的困惑》、王州《論“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程基本理念》、劉倩男《“審美”與“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現實指向》等文章,都以中國音樂教育實踐為現實背景,對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中“審美”和“實踐”兩種范式的基本問題進行了討論。
此外,從哲學層面進行理論研究的還有張業茂《“音樂教育”的語形、語義與語用———對“音樂教育”的語言分析》、朱玉江《從交往理論看音樂教育實踐哲學》、韓忠嶺《兩種哲學視閾下音樂教育的哲學訴求》、柳良《對美國當代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若干思考》、姬晨《兼容并蓄•相得益彰———從課標修訂管窺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哲學觀》等文,這些探討對中國音樂教育理論研究的發展無疑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
三、傳統音樂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代表們對于這一問題的探討分別從學校音樂教育和民間音樂傳承兩個層面展開,討論了學校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教育的現狀以及傳統音樂民間活態傳承的方式等問題。
學校作為專門、系統的教育機構,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統音樂教育是傳承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認同的重要手段。當下學校中的傳統音樂教育處于何種地位?如何推進傳統音樂在當代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本次會議的代表們分別就不同層次學校音樂教育與傳統音樂教育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樊祖蔭《音樂藝術院校傳統音樂教育的現狀及思考》提出了當前音樂院校傳統音樂教育的現狀為重視與衰減并存。提出今后應重點加強本科階段的傳統音樂學習,同時各院校應展開與傳統音樂教育相關的學術活動,營造濃郁的傳統音樂教育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感情與學習興趣,把傳統音樂教育從技能、音樂理論的學習提升到文化的層面。謝嘉幸《傳統音樂教育———從理論思考到實踐探索》以自己親身的實踐與研究“教學生唱自己家鄉的歌”為例,提出建立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既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音樂多樣化的保護與開發,又有助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論研究轉化為學校教學資源,同時有助于溝通多種類型的音樂教育。陳雅先《校園文化生態與嶺南傳統音樂的高校傳承》提出營造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生態對于嶺南傳統音樂在高校傳承的重要性在于:調節、維持高校音樂活動主體的群際關系,促進校園嶺南傳統音樂活動正常開展,并提出營造校園文化生態的具體途徑。劉瑾《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中民族性與國際性關系的梳理與思考》認為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族性與國際性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拒斥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支撐、互為依存的關系;只有尊重民族和文化的個性與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交往,才能生成國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