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體育
一、研究目的
新聞傳播歷來被稱為“奧運第二戰場”。中國媒體在2008年的表現,將直接關系和影響到北京奧運會能否取得圓滿成功。面對北京奧運會的復雜新聞環境與任務,北京及中國媒體必須做好準備。①為了更好的服務北京奧運會,作為少數幾個開辦體育新聞專業的體育院校,有必要把體育新聞專業發展建設好,培養出更好、更優的新聞工作者服務于社會,以不斷適應我國體育新聞事業的發展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體育新聞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文將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契機,以全國體育院校體育新聞專業的發展狀況為研究基礎,以武漢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專業的發展和建設為例作為研究對象,在借鑒兄弟院校同類專業的辦學經驗基礎上,立足于我校體育新聞專業的辦學實際,研究當前體育院校的體育新聞專業的發展動向。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獻資料法:查找體育新聞專業發展建設的有關資料,通過分析資料找出當前體育院校體育新聞專業的辦學特點、市場需求和不足。從而尋找北京奧運會與體育新聞專業發展雙向驅動的切合點。專家訪談法:通過訪談體育院校體育新聞專業的知名教授和專家以及綜合性大學的專家學者,以求當前體育新聞專業如何發展的意見和建議。邏輯歸納法:通過查找資料,找到體育新聞發展的規律,在借鑒其他院校發展的經驗基礎上,歸納總結出適合我院新聞學科發展的道路。
三、結果與分析
1.面臨的機遇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看,新聞媒體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都起著重大的作用。第一,奧運會必須借助現代媒體的力量向全世界傳播其理想、宗旨、精神,播放和報道其比賽和活動情況,并通過出售電視轉播權和標志使用權獲得重要的資金來源;第二,對于所有參賽國尤其是主辦國及承辦城市來說,都將面臨一次空前的集中的“媒體形象”挑戰。②
“隨著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臨近,各類傳媒機構對于體育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將大大促進全國媒體,特別是中大城市媒體的較大發展。據報道,北京奧林匹克轉播有限公司和屆時前來北京報道奧運會的NBC需要千名以上體育專項攝像師、各類形態媒介對于奧運和體育報道的重視催生了對體育記者、編輯的需求,大量介入奧運傳播的贊助企業及文化、傳播、公關、中介公司等對體育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雖然這期間有體育媒體的消亡,但總體趨勢是奧運傳播掀起了傳媒人才需求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近3萬名體育編輯記者中,接受過體育、新聞或體育新聞專業教育的人所占比例不足1/4,這更加為體育傳媒人才的培養提出了緊迫的要求。”③第三,從省內來看,今年在武漢市舉行的全國六城會都需要大量的精通體育、新聞、外事翻譯能力突出的體育新聞人才。而我院的新聞專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優勢。第四,武漢體育學院“十一五”規劃將拉動體育新聞專業的長足發展。學院堅持體育學科為主體,積極發展相關學科,科學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努力形成多學科性體育大學專業體系。按這一辦學宗旨,學院已經從軟件和硬件兩方面加大對新聞專業的投入,這些都為我系的專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2.目前體育新聞專業發展建設的基本狀況
(1)目前體育新聞專業開設情況
目前開設體育新聞教育的院校有兩類:一是體育院校,目前有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等。二是綜合大學在原有的新聞或相關院系開辦的體育新聞專業,如武漢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南京大學新聞學院,蘭州大學新聞學院,北京聯合大學文學系,南京師范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據了解還有相當一部分院校正在籌辦之中。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臨近和對體育新聞專業人才的需求,一些院校正在著手進行體育新聞專業學科的論證和建設工作,這勢必造成體育新聞專業發展的競爭。
(2)目前體育新聞專業發展的模式
從總體上看,體育新聞專業發展的模式有兩大類:一類強調體育新聞人才的通用性,認為應淡化專業特性,實行通才培養模式;另一類,強調突出體育新聞的專業特性,重視“專才”與“通才”的結合。這兩類模式各有側重點,但無論哪一種模式都還處于摸索實驗階段,尚未形成富有特色的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
(3)體育新聞專業自身發展的不足
體育新聞理論研究不足:體育新聞學是一門新型的邊緣交叉學科,它既是新聞學、體育學的分支學科,又是以體育新聞傳播的特殊規律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復合型獨立學科。迄今為止,還未出現類似以揭示體育新聞傳播特殊規律為主題的較深層次的體育新聞理論研究論文或專著,在體育新聞教育中也停留把一般新聞學理論和傳播學理論與體育簡單相加的層面上,使體育新聞教育缺乏理論支撐,缺乏實質性的學科個性特征和專業個性特征。④
體育新聞教育教材缺乏:目前作為體育新聞教育課程體系的主要教材還很少,能夠見到的只有《體育新聞學》和《體育傳播學》兩本教材。因此,應該加大教材的開發研究力度,多出版好的教材和專著,提高體育新聞專業的教學水平和應用能力。
開拓體育新聞教育環境:在體育院校辦體育新聞專業最有利的條件,是給新聞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個生動的體育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去培養一個體育記者對體育觀察的敏銳性。但體育院校畢竟是單一學科院校,缺乏綜合性的人文學科教育的滲透,尤其是缺乏新聞教育的硬件。作為新興的體育新聞教育,應該打破陳規,就像上海體育學院一樣,可以進行跨校修學分,選專業輔修課,體驗綜合大學的人文氣息和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