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為農業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第一,要健全農業技術市場的交易機制和價格機制,使交易雙方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降低或分散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同時,在價格機制上要適當向農業和農業科技領域傾斜,實行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制定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并給予適當的價格補貼,盡量縮小工農業價格差距,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第二,要構建通暢的技術信息交流平臺。該平臺應以農業技術經濟信息服務為主導,結合計算機網絡與人工網絡,提供網上服務、檢索咨詢等服務,并通過多種形式對市場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加工處理,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用以進行準確的市場預測,充分發揮市場的雙向交流和反饋功能;第三,要加強市場法制建設。主要是以知識產權法、專利法、技術合同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為核心,完善技術經營法規和從業資格制度等與農業技術市場有關的政策法規、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規范技術市場的交易行為,切實維護技術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為農業技術市場的良性運轉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環境。
二、增加農業科技創新需求,促進農業科技創新供求平衡
農業科技創新供給的增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需求的增長。只有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農業科技創新的有效需求才能實現,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才能被有效利用。為促進農業科技創新需求的增長,一方面,可以通過土地的適度集中,擴大農戶的經營規模,結合政府的優惠稅費政策,保障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提高農民采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致力于提高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民的科學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以增強其接受和采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內在動力。只有農業科技創新有效需求不斷增長,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才會有市場,才能實現科技創新的供求平衡。
三、建設新型的農業科技技推廣服務體系
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搞活經營性服務”的原則,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確保公益性農技推廣必要的人員、資金和設施設備。大力推進科技入戶工作,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農技推廣運行機制,運用農業龍頭企業技術人員輔導基地農戶,聘請社會技術力量到農業合作社輔導等多元渠道,強化、搞活、提高農業科技推廣能力。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完善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校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探索建立農科教、產學研緊密銜接的新機制,建立科研教學單位與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組織的有效聯系渠道,鼓勵各類科研教學機構開展科技成果的試驗、示范和培訓等農業技術推廣活動,推進先進適用技術進村入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四、健全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服務功能
①第一,要改善農業科技創新環境,加快建設有利于發揮人力資本作用的體制、社會、文化環境加強制度建設,從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經營、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市場建立直到稅收、人才、土地、金融、風險投資、技術市場、基本建設、進出口等方面,健全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二,要為農業技術創新提供基礎設施、信息、中介等服務,積極發展和建設實驗室、農業數據庫,加強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形成以省級為核心,以縣市為重點,以鄉鎮、村為基礎的現代化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加強信急人員和管理人員培訓,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第三,要加強農業技術創新的宏觀管理。建立高效、有力的組織機構,克服多頭管理、形不成合力的現象,協調解決農業科技創新中重大工程或項目的有關問題,定期提出重大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課題,組織協作攻關和課題招標。完善考核制度,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考核地方政府和黨政領導的重要內容,運用行政手段促使政府為農業科技創新服務。
作者:程竹 范曉婷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