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語文教學應該既讓學生“了解甚多”,又能“知之甚深”
講述文學作品時,重點向學生介紹作家、作品內容、背景及文學流派等,而并不要求學生對作品有深入的體會。這樣“史學”成了教學的中心和“主角”,文本反而成了“配合演出”的“配角”。經過老師的講解,學生省了“上下求索”的工夫,迅速獲得眾名家關于作家作品的“精彩結論”,例如知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知道《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知道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也知道古典主義、啟蒙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等文學現象與流派。然而學生就真的掌握了這些知識嗎?他們是否知道《詩經》中《蒹葭》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他們對《紅樓夢》里公認的厲害人物王熙鳳有何獨特見解?他們如何聯系現實來評論莎翁筆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如此等等,不去認真地鉆研文本、作品,是很難得出觀點和結論的,思想上的創新那就更不用說了。由此可見,中國的大學語文教學有些過于偏重和強調“系統性”。其實作為一名學生,學的科目很多,應該要精讀細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經典作品上,有選擇性地閱讀。至于日漸精微的文學史知識只要有所了解即可,沒必要全面掌握,否則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根本學不好。所以大學語文的教學應該要回到其初衷,既要讓學生“了解甚多”,更要讓他們“知之甚深”,那種貪多求快,“壓縮餅干式”的教學方法雖然能推進教學進度,但就效果而言,卻要大打折扣,還是不要的好。
二、大學語文教學應該提倡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創新
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中國大學的中文系每年培養了大批的中文畢業生,但在這些中文專業出身的人當中,成為作家尤其是名作家的是少之又少。而有些非中文專業出身或沒有受過正規中文教育的人卻反而成了作家乃至名作家,如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何也?這和大學語文教學又聯系上了。大學語文現在的教學模式無非就是以“史”為綱,采用“滿堂灌”和“流水席”式的形式和方法,老師講得激情四溢,唾沫橫飛,學生聽得一知半解,昏昏欲睡。學生的思維被老師框定,無力也不想跳出這個框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慵懶的習慣,更不會想著如何去創新了。這種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只管帶著耳朵去聽,而不用眼睛觀察,用腦子思考,缺乏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從而養成“耳聽為實”“道聽途說”的學習風氣,自然就沒有什么創新可言了。相反有些人沒念過或沒念完大學,卻能成為知名作家,雖然與其個人的閱歷密切相關,但他們那種不墨守成規,勇于創新的精神才是他們成功的源泉,在這一點上韓寒是很具有說服力的了。所以說語文的教學和學習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要知道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語文能力的培養在于平時的積累,其中自學顯得尤其重要。大學生通過中小學的長期積累,已經有了深厚的基礎知識,完全具備自學的條件,老師要做的就是如何好好地引導他們自學。至于學習方法,筆者給學生上第一堂大學語文課就強調兩個字:讀、寫。多讀書,讀好書,當然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善于動腦子思考問題。另外就是勤寫作,把讀書的心得和思考后的收獲寫下來,把平時觀察思考的東西寫下來。只有多讀多寫,積累了豐厚的知識,學好大學語文就不在話下了。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東坡志林》里談到如何寫文章時說:“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能見之。”此乃學習語文的真知灼見。古人尚能知道其中的奧妙,今人反不能及,豈不謬哉?作為老師,教授大學語文時,一定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以自學為主,課堂上不能老師“一言堂”,要多與學生互動,雙向交流,課后要多和學生探討,盡量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創新。要使學生樹立長期積累的觀念,否則考試前的“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要知道大學語文教學就像煲湯,也像“溫水煮青蛙”,要恒溫、慢熱,不宜爆炒、猛煎,更不能搞突擊,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至于作文,一定要引導學生多寫,只有多寫,才能真正切實地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平時經常有學生對筆者訴說寫作的苦惱與迷惘,筆者會告訴他們一定要多寫,堅持練筆,這是唯一的途徑,沒有捷徑可走。有的學生照這種方法做,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有的學生沒有聽或沒能堅持下去,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大學語文教學應該遍地開花,成為高校的“香餑餑”
語文是我國的傳統國學,理應受到重視。因為這門課程除了要教學生學習國學知識外,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文化。這樣才能使青年學子學好自己的母語,一代一代繼承和發揚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然而隨著大學的擴張,大學語文逐漸被邊緣化,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頗有滑向沒落的跡象。首先是大學課程的設置明顯偏向新興學科和實用學科,大學語文似乎變得可有可無。其次,大學語文在高校中開設不足,顯然“不受待見”。非中文專業的系部有的開設,有的沒有開設。選修了的學生上課興趣不高,學習不認真,有的甚至不去上課。沒開設的就更不要說,從而導致在高中就選擇理科的學生更加缺乏人文素養的培育。此外,從上到下對國學都缺乏足夠的重視。可以全民學英語,可以全民考英語,對大學語文卻棄之如履,有的高校甚至宣稱不開或不考大學語文,實在是讓人悲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想扭轉這種不利局面,得樹立“母語至上”的觀念,不能因噎廢食,不能行為短視。應該讓大學語文在高校里遍地開花,成為高校的“香餑餑”,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習自己的“母語”,提升自己的人文修養。應該要“上行下效”,讓大學語文成為高校的必修課。只有人人都來學習自己的“母語”,才能重視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反之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文素質低下、道德素養缺失、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材”。這一點恐怕要好好向幾十年來一如既往地保持國文教學傳統的臺灣地區學習了。
四、大學語文教學應該要“放下身段”,聯系實際“接地氣”
大學語文教學要想搞好,老師“放下身段”,下去了解中小學、學習中小學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而不能覺得自己是堂堂的大學老師,高高在上,對中小學則嗤之以鼻。其實中小學和大學語文是一個聯系密切的整體,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中小學為大學承擔輸送人才的任務,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好壞影響著大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大學語文的教學則為中小學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但中小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畢竟不是一回事,這就需要大學老師“不恥下問”,好好了解、學習中小學。尤其是現在有些大學老師參與到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工作中,這就更需要關注小學,了解中小學生的生理特點、接受能力以及欣賞趣味,才能真正革新教材,革新教學,做到語文知識的整體性和延續性。一味地“閉門造車”,只會“站得高”,但不一定“望得遠”。有些大學編者甚至不聯系中小學實際,而是著力強調教材的創新,選一些“新人”和“新文”,舍棄一些得到大眾認可的經典,如大量刪除魯迅的作品,說是因為脫離了時代特點。這無異于“殺雞取卵”,鼠目寸光。有些作品隨著時間的流轉,確實有些地方不符合時代的發展,但“真金不怕火煉”,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作品完全應該保留下來,而對個別地方進行刪改。另外,每年派高校老師參與中小學考試尤其是中高考的命題制卷評卷工作,也是聯系實際“接地氣”的好辦法。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是一所培育小學教師的二本師范院校,對學生的教學技能的培養十分重視,因此也注重學院老師與小學的接觸交流,要求每學期老師下小學聽課不少于十節,并做好記錄、討論及反饋工作。另外,學院每年的畢業生在畢業前一學期都會去學院各縣市的實習基地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頂崗實習,并配有老師進行指導。作為一名大學語文教師,筆者每學期都深入小學聽課、評課,每年都作為指導老師對實習生進行實習指導,參與了實習期間關于小學語文教學、學生管理等工作,頗覺受益匪淺。筆者認為只有真正將大學與中小學聯系起來,才能將兩者銜接;只有真正“放下身段”,認真學習而不是“居高臨下”,才能聯系實際“接地氣”,把大學語文與中小學語文融為一體。也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大學語文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所以建議高校應該重視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強實訓實踐教學環節,切實提高大學語文教學的價值。
反過來,要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讓他們了解大學,使中小學語文教學與大學語文教學“接軌”,可以讓中小學語文教師去高校進行培訓,和大學老師“親密接觸”,互相了解提高。教育部已經認識到培訓的重要性,開展了中小學教師到大學去培訓的“國培”“省培”計劃,每年分批次輪流培訓中小學老師,為提高中小學老師的業務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也為大學語文老師的教學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湖南一師是小學教師培訓的重要基地,筆者每年參與聽課、討論,覺得培訓確實是溝通大學和中小學老師的很好橋梁,是雙向溝通,共筑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值得堅持并加以推廣。
作者:董岳州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