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城鄉結合部小學德育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社會的影響
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存在著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一些消極的、不健康的思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甚至阻礙了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文化氛圍不足
學校周邊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難度。城鄉結合部缺乏大型書店或圖書館,大街小巷充滿了“瘋狂”舞曲和流行音樂。這樣的環境影響了學生的情緒,導致學生出現焦躁不安的心理。
二、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對策
(一)從思想上重視德育教育,將德育工作落實到位,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制訂德育目標筆者所在的學校針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主題教育活動,將德育教育目標寓于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提升思想品質。為了使德育教育取得實效,學校成立了德育工作小組,切實加強學校德育主題工作,做好計劃,狠抓落實。
1.針對城鎮學生與農村學生存在隔閡與缺乏交流的情況,學校在開學初開展了以“同學加我力量,友情助我成長”為主題的德育活動。在開展這個活動期間,校園里常常涌現出學生互幫互助的感人事跡。比如,有一天放學,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有一部分學生沒有攜帶雨具而無法回家,帶了雨具的同學紛紛主動詢問沒有雨具的同學是否需要幫助,并主動邀請沒帶雨具的同學結伴回家。“同學加我力量,友情助我成長”主題德育活動消除了學生間的隔閡,增進了友誼,體會到了互相幫助的重要性。有的農村學生缺乏自信,對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班級匯演活動,采用毛遂自薦的方式鼓勵學生參加活動,促進學生共同合作。再如,針對城鎮學生平時嬌生慣養及鄉村學生普遍存在不注意愛護花草的情況,學校開展了以“花草樹木我認養,文明少年護綠行”為主題的德育活動。教師將校園里的花草樹木進行編號,學生成立“認養小組”,認養感興趣的花草樹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向父母或老師請教等途徑了解花草樹木的名稱、習性,掌握養護知識,對認養的花草樹木進行澆水、松土、施肥、除蟲、修剪等,還為領養的植物制作“愛心護綠卡”,標明植物的名稱、習性,以及主人的班別、姓名等,與認養的植物合影留念。這樣的實踐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勞動能力,將德育教育、養成教育、勞動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了愛護環境、熱愛勞動、親近自然的品質。
(二)加強家校溝通,引導家長做好表率
1.創設平臺,增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針對有的家長忙于生計而無暇照顧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這一情況,以及學生不會體諒父母等現象,學校與家長進行了溝通,并以多樣化的德育活動促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例如,針對城鎮學生認為父母就該寵我、農村學生責怪父母不能給自己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的情況,學校在5月份開展了以“媽媽,祝您節日快樂”為主題的感恩教育活動。在“母親節”即將到來之際,各班開展給母親過節日的活動,希望通過這樣的 活動讓學生體會到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并學會回報母親的愛。在開展活動之前,教師請幾個學生的母親把孩子成長過程的照片制作成視頻,講述十月懷胎的艱辛以及孩子成長的過程。這樣的活動增進了學生與父母的情感與交流。
2.加強家校溝通,引導家長采取科學的方式教育孩子。由于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不高,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夠科學,教育效果不明顯。因此,學校有必要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指導。學校通過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培訓班、舉辦親子活動、設立家長開放日等形式,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和成長過程,提高思想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有利于與學校形成合力,加強對孩子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3.優化校園環境及周邊環境。校園文化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勵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不但能夠平和學生的心態,還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學校借助板報、校報、校園廣播以及文化長廊、墻體文化等載體凸顯校園文化,圍繞學校文化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比如,學校開展了板報評比活動,各班需要集體創作本班的板報,最后由學校進行評比。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此外,學校還建立了圖書室,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閱讀活動,遠離校園附近的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此外,對于學校周邊存在的不良環境的問題,學校通過政府職能部門對周邊環境進行了檢查清理和規范整治,提升了德育工作的效率。德育工作是一項漫長而又細致的工作。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過程中,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基礎上,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
作者:梁耀仁 單位:南寧市邕寧區城關第四小學
第二篇
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德育教學活動不能滿足社會和學生需要。一是德育目標與社會實際脫離。德育目標教學封閉在狹小校園中,流離于社會生活之外,向學生傳遞的通常是經過過濾、篩選的純而又純的做人道理、基本原則和完美的道德典范,呈現給學生的是美好、善良、純潔的一面。然而,社會現實卻并非如此。二是德育方法、內容與學生需要背離。大多數德育教師長于“管”和“灌”,短于“放”與“導”。德育教學形式單一,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采取傳統的“灌滿水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灌注,學生接受。德育內容理論性強,枯燥無味,不切合實際,學生難有興趣,德育課不受學生歡迎。缺少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實踐活動,不能引導學生作為自覺主體參與各種主題活動,不斷滋養道德情感,調適道德行為,實現自我檢視、教育和塑造。
二、產生問題的根源分析
(一)社會因素
如今,復雜多變的社會無法給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誘發了諸如“金錢萬能”、“讀書無用”等不良思潮。國內個別領域道德失落、誠信缺失、假冒偽劣、欺騙欺詐行為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成為社會公害;一些人的價值觀發生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以權謀私等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等,給小學生帶來負面影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快速發展,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過網絡傳播,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在各種消極因素影響下,少數小學生精神空虛、行為失落,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歧途。同時,國際敵對勢力利用各種途徑加緊對青少年進行腐朽的思想文化滲透,其影響不能低估。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導致社會德育觀念落后,學生主體意識淡薄,沖擊著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二)學校因素
學校德育意識淡薄,致使小學德育工作重形式不重實質,重行動不重實效,沒有形成有力的校長負責制的德育管理體制,尚未形成有效的規范和常規。一是德育評價制度陳舊。小學德育評價看重知識掌握程度,注重小學生行為是否符合日常行為規范,沒有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是否發生本質變化。期末思想品德考評班主任說了算,評價內容只是班主任看到的一面,自然不十分準確等。這樣必然會造成德育目標模糊,學生無所適從,直接影響德育效果。二是德育考核制度滯后。智育工作考核措施完備,考核結果直接與教師獎金、評聘職稱等利益掛購。在利益驅動下,德育工作被忽視。德育考核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供操作的標準,基本上無章可循,窮于應付。三是教師管理體制不健全。目前,雖然學校對教師實行擇優選聘、合同管理,但是受體制等方面影響,校長對教師無法實現真正有效的管理,教師一旦拿到資格證,擠進教師隊伍,便拿到“鐵飯碗”,高枕無憂,即便個別教師素質再低,校長也無權處置,結果造成個別教師敬業精神不佳,師德水平不高,教育行為不端,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等現象,綜合素質偏低。
(三)家庭因素
父母是學生的首任老師,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許多小學生家庭教育不當,方法欠妥,只關注學生的智力和身體,忽視品德和心理教育,缺乏民主平等的家教。有的家長平時不管、不問學生,一旦學生出了問題,不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是連訓帶斥,實行粗爆棍棒教育;有的家長對學生過分溺愛,任意放縱,養成學生驕橫跋扈的性格;有的家長本身表率作用欠佳,不重視自身品德修養,在學生面前常常臟話連篇,打牌賭博是家常便飯,久而久之把不良習氣傳染給學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有的學生從小就受到“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相信別人、你的東西不要讓別人分享、只有你的親人對你是真心的”等扭曲的親情教育,分不清美與丑、善與惡的關系。小學生家庭教育缺失,不能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造成小學生在校一套,在家另一套,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作者:高景曉 單位:蓬萊市第二實驗小學
第三篇
一、將德育滲透到專題教育
現階段,小學校園中開展的專題教育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環境教育、廉潔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安全教育等。而開展專題教育則應當針對社會當中所發生的各類問題,通過分析這些問題,來教導學生文明、健康的生活模式,而學校應當從社會中的熱點問題與小學生的實際情況著手,充分結合小學生的特點與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專題教育,而活動的模式又必須要充分重視廣大學生的感悟與體驗。
二、德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學校課外活動是學生感受生活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學校應當充分利用少先隊活動、儀式教育、紀念日活動、節日活動、班集體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開展一些學生感興趣、具有德育效果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生活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時,領悟生活的意義。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走進社會,去了解大自然,能夠鍛煉學生的協同合作與生活自理能力;神圣、嚴肅的儀式教育則屬于少先隊員活動中關鍵的環節,如入隊、入團等相關的儀式,通過儀式的教育作用能夠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與道德行為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的道德境界得到有效提升。此外,組織安排學生參觀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及博物館等,通過生動的教育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學到一些生活當中的技能。
三、家庭德育與學校德育相結合
當小學生在學校中學習了正確的道德認知后,還應組織他們參加各類活動來加深印象,還應通過生活實踐來促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除了校園,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與自己的家長一起生活,將德育延伸到家庭中是德育生活化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小學生在家庭中接受的德育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要多得多。通過大量的實踐可知,無論學生是去飯店吃飯,還是做家務這些小事,在上述這些看似平淡的活動中,只要學生能夠細心觀察、善于思考、注重累積,家長再給予適當的點撥,學生都能夠受到較為深刻的教育。又由于小學生還沒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倘若家長在進行家庭德育教育時,總是采用一味的說教方式,小學生自然難以接受,長久以往,還會產生厭倦的感覺。這就需要學校與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指導家長進行家庭德育的方法,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措施去教育孩子,對孩子的愛變得更加理性,給孩子創造理性的德育環境,這也是對家長們的一個挑戰。
四、德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
社會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教育信息,這也是學生進行學習與鍛煉的實踐平臺。倘若學生不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那么學生在學校中所學習到的德育知識都無法升華成為道德意志與道德品質。所以,學校必須要讓學生去體驗生活,去參與社會實踐,真正實現知行統一的目標。總之,小學德育只有堅持回歸生活、面向生活,才能切實提升小學德育的實效性,只有真正還原德育的本來面目,將生活作為德育教材,小學德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實現。
作者:李麗儀 單位:廣東省云浮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