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發想象,培養創造性思維
音樂作為非語義性藝術,能觸發人的思維與聯想。當人進入音樂狀態時,人對生活、認識的獨特感受,紛紛被釋放出來,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理性思維與非理性思維高度統一起來。如欣賞《春江花月夜》時,我不做任何講解,讓學生獨自聆聽,根據自己的感受展開想象。聽完之后我問學生腦海中會呈現怎樣的景象。有的學生說:“在皎潔的月光下,樹影婆娑,山水相連,漁船在水面上輕輕搖曳。”有的學生說:“風景優美的月夜,一群美麗的少女在燈火輝煌的江岸翩翩起舞。”欣賞《瑤族舞曲》時,我先不告知名稱,讓學生聽完后給其取名,學生給取的名有《長鼓歌舞》、《瑤族長鼓舞歌》等。音樂教學中應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豐富學生想象力,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調節情緒,陶冶積極情感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對于情緒有著奇妙的調節作用,有的音樂使人陶醉,有的音樂使人忘我,有的音樂使人潸然淚下,有的音樂使人翩翩起舞。人在聆聽音樂時,會讓自己進入與音樂情緒同步發展的狀態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這一作用,調節學生情緒。在開學初,我放一些平和、安靜的樂曲給學生聽,如馬斯內的《沉思》,使學生在假期時的閑散心態得到收斂;在期中或期末考試即將來臨時,放舒緩柔和的樂曲,如舒伯特的《圣母頌》,讓學生臨考前緊張的心情得到緩解。音樂是陶冶情感的熔爐,在教學中,我用《國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用《誰不說俺家鄉好》激發學生的鄉情;用《搖籃曲》激發學生的親情;用《青年友誼圓舞曲》激發學生的友情;用《每當走過老師的窗前》激發學生的愛師之情。在音樂美的熏陶下,在身心自然輕松的享受中,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三、培養個性,發展社會適應能力
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人的存在脫離不了社會。良好的個性是適應社會、適應環境、贏得學習、生活和事業成功的關鍵。要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我主要通過唱游課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其社會適應能力(唱游課是通過歌唱、舞蹈、游戲、律動、奏樂等內容進行教學的音樂課)。肯定學生的表演,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唱游課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現對音樂的理解。有的學生用舞蹈表達;有的用詩歌和音樂朗誦;有的隨音樂的起伏作出一幅畫……學生表演完后,我都給予肯定,及時表揚,并加以點評。要求學生練好伴奏,培養學生的耐心和持久性。漸漸地,學生變得勇于表現,自信心越來越強。在唱游課中,我常常讓學生用簡單的樂器為歌曲伴奏,如小鼓、豎笛、口琴等。學生伴奏節奏不穩或音不準時,我要求學生反復練習,直到練好為止。學生在這樣的練習中,耐心和持久性得到鍛煉。唱游課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相互幫助、謙讓大度的精神。學生的各種社會性行為能在唱游課中得到修正和磨煉,社會適應能力也隨之發展。
四、把握音樂內涵,培養高尚品格
優秀的音樂作品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崇高的境界,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習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時,我在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時,重點強調這部偉大的作品是雙耳失聰、進入垂暮之年的貝多芬在悲苦貧窮中創作的,表達了作者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做人生的強者的愿望,更希望全人類實現自由解放,最終達到勝利與歡樂。在我的提示下,學生從理論角度,通過音樂的各種語匯感受貝多芬的人生及其音樂的深刻內涵和崇高境界,并認識到貝多芬是位具有崇高品格的音樂巨匠。貝多芬的英雄主義形象,樂觀、奮斗的人生觀在學生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使學生受到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紛紛表示將來要為民族的富強貢獻力量。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中國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黃河大合唱》創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61年的歷史,但學生唱起《保衛黃河》時,依然是情緒飽滿。樂曲表現出作曲家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堅定的信念、謙虛的態度,這些好的品德都是學生應學習的。在校合唱比賽活動中,我輔導學生合唱《保衛黃河》,學生通過體驗,撞擊出一束音符的火花———熱愛祖國、熱愛生活,追求真理。
五、總結
音樂藝術對開啟學生智慧、健康學生心靈具有積極影響。在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生動活潑、愉悅的學習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質,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愿廣大教師擁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承擔起心理健康教育責任,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作者:張濤 單位:淮安市西宋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