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目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正處于由個體向群體的轉化發展過程中。專職咨詢輔導老師缺乏,兼職輔導老師又往往由于專業知識欠缺,做不到位,更容易給學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如何做好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項即時性工作,不是一股時髦的流行風。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應該成為學校運作機制中一項常規性工作,成為21世紀現代化學校改革走勢的標志之一。
二、自主自助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的實踐與探索
1.發展校園心理文化,營造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
我校自建校起,就樹立了“先學做人,后學做事”的行為養成訓練模式,重視學生人格的培養。近年來更是加強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專業引導,通過定期下發心理方面的資料,心理報刊、心理展板、教室心理專欄、教室宿舍心理文化氛圍的營造、廣播站心理專欄的滾動播出、每周的心理電影的播放,多角度多方位宣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健康的理念,在學生中營造積極的氛圍,讓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正確面對心理問題,當面對問題時能及時求助于老師或同學,早發現早解決。
2.培養專職心理委員,形成朋輩咨詢的良好局面
一般來說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所能接觸的學生也只不過是到心理咨詢中心尋求需要幫助的學生,心理輔導教師難以直接接觸學生,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很多時候只能被動地等待。我們在每個班級設立專職心理委員,對他們進行相關心理健康知識的培養,相比于老師,他們每天都要與同學接觸,因此,能及時地了解身邊的人,當身邊的同學有異常時,他們往往能及時發現,并幫助解決或給輔導教師提供信息。并且因為同輩人之間有著共同的經歷和情感體驗,相比于輔導老師而言,在輔導過程中,來訪者與咨詢員之間自然性的鴻溝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動性高。雙方具有較為可靠的信賴關系,溝通起來較為容易,因此,朋輩心理輔導能使學生當前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的緩解,為及早發現學生心理疾病提供信息和幫助。
3.設置自主自助系統,實現自我調適,自我教育
心理健康自測模擬子系統包括心理健康自測模擬和心理咨詢模擬,用于學生自測心理狀況,并對個體的心理狀況進行記錄、分析,有的放矢地對個體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調節、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開展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專業性,同時,學生在自主自助的基礎上,還能夠更好地實現同伴間的互助。彌補了心理教師配備不足和專業性不高的缺憾,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是我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要求和發展方向。
三、總結
心理健康教育應強調學生的自主自助,需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強調體驗式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調適,在調適中成長;強調自助助人。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真正提供學生發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用教育來選擇學生。
作者:仝建強 楊麗芳 單位:石家莊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第二篇
一、影響中職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個人因素
引起中職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是個人認知能力欠缺及承受能力差,如有的學生只看到自身的長處,自以為是、目空一切;有的學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害怕、回避、掩蓋問題;有的學生對榮辱觀的理解存在偏差。
2.家庭因素
筆者從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發現,很多問題學生大多來自問題家庭:家庭主要成員變動(如父母死亡、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關系緊張(如父母關系、婆媳關系、姑嫂關系、兄弟姐妹關系不和諧,家庭情感氣氛冷漠,矛盾沖突頻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如專制粗暴、強迫壓服,或溺愛嬌慣、放任自流等);家庭變遷,出現意外事件等。
3.學校因素
(1)環境、角色變化引起的心理不適應。不少學生帶著美好的憧憬進入中職學校,卻發現其環境與條件并不像他們想象中的那樣美好,于是萌生一種強烈的失落感、挫折感,從而滋生了孤獨與緊張情緒。還有的學生在家里備受父母寵愛,對集體生活不適應,說話做事以自我為中心,一旦受挫就無法接受。(2)教育過程的影響。長期以來,一些學校片面強調知識教育、專業教育,不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導致一些學生盲目追求高分數,忽視社會實踐的鍛煉,缺乏參與各種有益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不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和不健康的校園文化都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4.社會因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健康思想、情感和行為,以及社會上的一些墮落和腐敗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毒害學生的心靈,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特別在當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各種社會傳媒的作用越來越大,矛盾、沖突、競爭加劇。所有這些現象都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影響其身心健康。總之,上述各種因素是相互制約的,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綜合起作用的。因此,我們在觀察、分析、診斷心理失調、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時,務必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逐一排除,作出全面正確的診斷,才能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調適。
二、對策
1.樹立先進、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新形勢下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以預防為目的,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發揮心理潛質,從而促進整體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的教育模式。其教育對象為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有心理疾病、有獨特心理特點的學生;從功能上講,應關注心理疾病的預防,而不是治療,而且應傾向于心理潛質的挖掘,是一種發展性的心理教育,而不是矯正性的心理教育;從內容上講,是對學生心理適應性的調節教育,并積極地面向心理潛能的開發;從方法上講,積極發揮教育的系統性、目的性功能,重視認知與體驗。加強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的一個共識,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新領域。受傳統教育觀念或錯誤認識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開展。如認為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心理學家和醫生的事,導致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心理健康教育無法開展或難以向縱深拓展,把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送進醫院運用藥物或醫療器械治療,使心理健康教育呈醫學化傾向。因此,要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提高學校對此項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方法和技術層面的問題,而且還是一種先進而科學的教育理念,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只有轉變思想,提高認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發展。
2.充實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在充分理解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我們從各年級中職生的不同生理、心理、社會性發展水平、特點及具體的培養目標要求出發,針對學生學習、生活、交往和成長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各有側重的培養和訓練,安排不同的教育內容。一般來說,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青春期心理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包括青春期身心發育特點,青春期心理現象、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性心理。當前性健康教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加強中職生性知識、性道德、性法律的教育勢在必行。
(2)情感心理教育。中職生正是情感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情緒情感具有不穩定性、沖動性、極端化三大主要特點。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學生良好情感的培養。情感心理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青少年情緒情感的特點,如何有效調節自身的情緒情感,情緒情感訓練系列。
(3)個性化心理教育。個性化心理主要包括個體的性格、氣質、能力、興趣等。通過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個性心理的特點,克服個性心理障礙,培養健全的個性。要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評價能力、自信心、自尊心、自控力、獨立性、成就動機,使其能夠接納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
(4)學習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中職生許多心理矛盾來自學習的壓力,加強中職生學習心理的引導尤為重要。對于學習心理教育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創造的動機、興趣,掌握創造思維的方法與策略,進而培養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5)適應心理教育。適應心理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對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學習時間、學習方法等有一個科學而全面的認識;對生活環境的熟悉,對生活內容的調整,對生活方式的改變,對生活技能的掌握;適應與各種交往對象的關系,掌握與不同對象交往的相應規范。
(6)創業心理教育:人人都要向社會索取,分享社會財富和文明,又要服務、奉獻于社會,因此滿懷希望、堅定信心、努力拼搏、積極進取、開創事業、創造財富、完善人格、實現自我是十分重要的。開展中職生創業心理教育,使其克服恐懼、緊張、自卑情緒,樹立大無畏精神,面對人生、面向未來,為構建一個美好人生打下良好基礎。
3.優化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綜合性、交叉性應用學科,教育過程中應根據中職生心理特點和規律,采取靈活多樣、切實有效的教育方法,突出其應用性、實踐性。一般來說,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1)針對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力爭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在心理學等理論知識的指導下,結合學生的心理現象、心理問題,將課堂時間無法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延伸到課外,課堂教學與課外咨詢、輔導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提升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因素,這與教師職業本身的要求是一致的。作為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更好地發揮自己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今后,學校要逐步建立以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及學生干部為主體,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是主體力量,班主任是基本隊伍,是具體實施者。創設和構建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應成為學生的心理保健導師。
5.構建新型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現行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著許多不足,要想有效地開展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建立一套新型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校長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為基本隊伍,以心理健康課程教師為中堅力量,從組織上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其次,應開辟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學校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突出實踐性和活動性;同時強調對不同年齡特征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有所側重。再次,可以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來進行,如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班主任工作、學校、班級或團體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活動。最后,還要與學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相結合,做到學校家庭和社會齊抓共管。
6.構建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支持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現代學校發展的內在要求。時代要求每位教師都應具備這種職業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少數專職人員的事情,并非只是針對學生自身。它要憑借全體教師和學校的力量,它要指向全體學生。這就需要我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環境。
三、總結
我們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如外出進修、校本培訓、專家講座、遠程教育等手段,使專業心理輔導渠道和非專業渠道并駕齊驅,努力建設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與積極分子隊伍,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區域推進的良好態勢。教師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的優化、學科教育的滲透、課外活動的熏陶和學校隱性教育的作用,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另一方面,應使學校、社會和家庭齊抓共管,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利用整體教育合力,營造良好的心理發展氛圍,摒棄德育化、課程化和醫學化的不良傾向,使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發展。
作者:吳東旭 單位:江門市新會區衛生成人中等專業學校
第三篇
課程一:憤怒危害身心健康
憤怒俗稱生氣,指人一旦發怒,則會在體內產生“氣”,“生氣”是一個中醫名詞,動物生氣了之后,接下去是打斗,故生氣是動物打斗之前身體的準備工作,身體通過生氣調整其內分泌,使之達到打斗時的最佳狀態,動物之生氣有點像國家備戰一樣,當一個國家進入備戰狀態時,會投入大量資源,一旦戰爭威脅解除,這些投入的資源大多成為廢物,就像前蘇聯解體后,必須花費很大力氣銷毀各種洲際飛彈和坦克。動物的生氣和國家備戰相似,身體將利用和調整許多資源以備即將到來的戰斗,一旦狀況消失,這些調整的資源就將變成廢物,必須排出體外。所以,生氣像國家備戰一樣,消耗大量資源,浪費身體的血氣能量。《黃帝內經•靈樞篇》對疾病的原因有一段說明:“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起居。”可見,老祖宗很早就知道生氣是疾病根源之一,是人體各種疾病產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略述如下:易禿頂;怒傷肝;女性生氣易引發小葉增生或乳癌,因生悶氣會使氣在腹腔中形成中醫所謂的“橫逆”氣滯,氣滯血淤,久之,易引發小葉增生,惡變則成血癌;易引發肝熱,脾熱,陰虛火旺,失眠煩躁,痰多氣喘,甚至引發白血病,身體一直處于惡性循環之中(這段講解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中醫學有關知識,并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地加以講解)。
課程二:憤怒情緒可能導致害人害己的嚴重后果
這個課程講解可以用一些案例,如焦點訪談中的《奪命三秒鐘》,一些校園暴力事件致人死傷而自身難逃法網等,讓學生由衷地明白控制不了自己的憤怒情緒,采取傷害別人的行為,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自己和別人的父母親承受巨大的損失和傷痛,警鐘長鳴,避免傷害,源自有效制怒。該課程的講解要求教師結合相關法律知識,比如:《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民法》等。前面的課程講完了,筆者一般會問學生:“是什么東西給這些當事人帶來了這么多身心傷害呢?”學生一般都會異口同聲地說:“生氣。”筆者一般會問學生:“我們要不要學習如何控制和轉化自己憤怒的情緒,讓它對我們有所幫助呢?”學生一般都會說:“老師,我們總是忍不住要生氣,怎么辦?”也有學生問:“老師,憤怒怎么還會對我們有所幫助呢?”對于這些問題,筆者一般會說:“欲詳情,請聽下回分解。”把課程引向下一部分。
課程三:有效制怒的方法
這部分內容一般是教師先提問學生,當他們忍不住生氣時,是如何處理的,后由老師分析、歸納和總結,一般有如下幾種方法。
(一)理智調控:包括冷靜克制,理性思考,遇事三思而后行,換位思考等,對這幾個方法宜做講解,最好創設情境進行講解。如插入佛陀與惡人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幾天,那個人一路上跟著佛陀,用盡各種方法污蔑他、謾罵他,最后,佛陀轉身和藹地對那個人說:“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歸誰呢?”那個人回答:“屬于送禮的那個人。”佛陀笑著說:“沒錯,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不就是在罵自己嗎?”那個人無可奈何,摸摸鼻子走了。
(二)轉移調控:包括轉移環境、轉移注意力、轉移事件等。如當自己憤怒時,先行離開讓自己生氣的場所,或出去郊游,親近大自然等。
(三)適度宣泄并適當放松:包括傾訴法、運動法、哭泣法、沖熱水澡、深呼吸等,如擊打沙包或枕頭,到無人的地方大喊等。
(四)溝通協調,解決沖突,實現雙贏。有的沖突是由誤會引起的,宜以溝通,最終諒解,而不是把問題憋在心里,最后達到雙贏的目的。可插入故事:魚與漁竿:在沙漠里,有兩個饑餓難當的人得到一個老者的贈予,甲得到一根漁竿,乙得到一簍鮮活的肥魚,于是,他們分道揚鑣。甲得到魚后趕快生氣煮魚,狼吞虎咽,不久魚吃光了,他也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乙提著魚竿艱難地向海邊行進,但饑餓難當,用盡最后一絲力氣撒手人間。后來,又有兩個饑餓的人同樣得到老者贈予的一根漁竿和一簍肥魚,但他們沒有分道揚鑣,而是商定一起去找大海。他們每次只煮一條魚,經過遙遠的跋涉,終于來到蔚藍的海邊,開始以捕魚為生的生活,后來他們分別有了自己的家和妻兒,有了自己的漁船,生活幸福安康。
(五)改變思維。這種調節方法的核心觀點是個人對一件事情產生的情緒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我們對這個事件的解釋引起的。因此,改變我們對這件事的態度和看法,就會改變自己的心情狀態。
(六)主動尋求心理援助:每個人都可能有心理問題,當我們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惑時,請走進心理咨詢室。
課程四:團體拓展體驗
活動《天堂與地獄》:活動目的:幫助學生理解助人即自助的道理,形成關注別人、為別人著想的心態,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傾向。活動準備:(1)學生每四個人為一組,每組中間一張桌子,桌上一盤小石子;(2)每個學生一雙筷子,每人面前一個紙盒。活動要求:每個人用筷子夾石子時,手臂手腕不能彎曲,在規定時間內看誰紙盒中的小石子多。活動做完了,請學生討論如何讓自己盒子里的小石子最多,學生討論后一致回答,只有自己夾給別人,別人夾給自己,才能使盒子里的小石子最多。教師總結時,先對學生的答案表示贊許,為學生講一個故事《天堂與地獄》:一個人問上帝:“為什么人死后總想上天堂,不想下地獄,到底天堂跟地獄有什么區別?”上帝領著這個人到地獄,他看到地獄的人都瘦骨嶙峋,他們都用一個特別的勺子喝粥,勺子的把很長,勺子的頭很小,盛出的粥都撒在地上,一點也喝不上,最后桶里沒粥了,大家互相抱怨,互相憎恨,上帝告訴這個人,這就是地獄。上帝把這個人領到天堂,他發現天堂的人一個個都長得胖乎乎的,笑逐顏開。他們用的是同樣的勺子,吃的是同樣的粥,但是他們把粥盛出來喂別人,你喂我,我喂你,結果大家都吃到粥。上帝告訴這個人,這就是天堂。
天堂地獄是人自己造成的,上帝給人的條件都是一樣的,人要合作,實現雙贏,才能創造幸福的生活。
作者:賴秀梅 單位:福建省南靖第一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