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特點
傳承性、滲透性、多樣性和互動性是普通高校校園文化的基本特征,電大是運用現代網絡技術開展遠程教學的高校,在具備普通高校校園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同時,又展現出廣播電視大學獨有的校園文化特征。
(一)虛擬性
電大主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遠程教學,網絡是學生學習、交流的主要平臺,學生與教師處于準分離狀態,這就決定了電大校園文化的虛擬性。一是教學活動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區別于普通高校以課堂面授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廣播電視大學主要以網絡為媒介開展教學,教師在教學平臺上上傳教學課件、教學視頻等學習材料,在網絡上組織學生參加教學活動,在教學論壇上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通過教學論壇、QQ群等方式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面對面地交流,“人—機”對話替代了“人—人”對話,電大教學活動在虛擬環境中開展。二是校園文化承載方式的虛擬性。廣播大學是運用網絡技術為主要手段開展教學的成人高校,網絡教學是電大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的教學方式,網絡教學本身就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承載方式,同時也是電大虛擬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虛擬校園文化建設中,網站、BBS、博客、QQ群、電子郵件等都是電大虛擬校園文化的有效承載方式,與校園文化物質承載方式不同,這些承載方式體現出了很強的虛擬性。
(二)開放性
電大學生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年齡、職業、家庭等方面的不同導致了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精神追求的不同,電大學員的成人性、職業性和多樣化的特點允許不同價值觀念的共存,不同的價值觀念相互交流、碰撞、吸收和融合,造就了電大校園文化的多元化和開放性。在普通高校中,學生接受的是既定的校園文化熏陶,校園文化核心價值理念和行為范式在每一位學生身上得到了相似的體現。與普通高校學生不同,廣播電視大學學生主要以參加工作的學員為主,學員經歷各樣,觀念各異,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大為不同,在電大的學習過程中,大家相互學習、交流,和諧共處,不同的價值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共榮。其次,電大校園文化和其他社會亞文化相互融通。電大校園文化通過具有不同職業背景、職業文化的成人學生與社會其他亞文化進行交流,其他社會文化滲透到了電大校園文化中,電大校園文化對社會文化進行整合、吸收后又會給社會文化增添新的內容,電大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相互促進,共同交融,這是電大校園文化具有開放性特點的又一表現。
(三)服務性
電大的遠程教育網絡系統覆蓋了城鄉各地,無論身在何處,無論基礎知識是否扎實,只要有學習的愿望,就能申請進入電大學習。電大以自身的網絡平臺和系統優勢為每一位追求進步、提升自我的人提供了再一次學習的機會,滿足人們的教育需求。開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促進教育的公正、公平,提升全國人民的文化素質是電大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電大的社會責任決定了電大文化的服務性特征。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文化來源于實踐,同時更要服務于實踐。文化的本質屬性是對人類的非強制性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和不可抗拒的,其中已經內含了文化的服務性。電大校園文化具有激勵、規范、服務等多種功能,在實踐中,電大所有的工作以服務學員為主,根據不同類型的學員,努力提供個性化地教學管理服務,充分滿足每一位電大學員的需求,讓每一位學員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
二、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對校園文化內涵及本質認識不到位
電大是開放性辦學的成人高校,電大重視對學生的教學、管理和服務。然而,目前很多電大對校園文化內涵及本質認識不到位,簡單地把校園文化與學生的課外活動等同起來,認為只要把學生組織起來唱唱歌,搞搞活動就是把校園文化建設好了。校園文化具有引導、規范、凝聚、激勵等功能,優秀的校園文化,良好的校園風氣,對學生和教師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相反,如果學校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不夠重視,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可有可無,那么,學校的教學管理和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比如:學生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積極性差,學習氛圍不濃厚,學風差;教師缺乏上進精神,不能充分認識教師的職責,工作懶散,教學效果差。更為重要的是,學校缺乏師生認可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缺乏凝聚人心的“精、氣、神”,這對學校未來的發展將會產生不利影響。
(二)校園文化建設載體單一
校園文化載體主要是指以各種物質和精神的形式承載、傳播校園文化的媒介和工具,主要可以劃分為物質、行為和制度載體。從目前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和內容看,形式和內容都是較為單一的。大部分電大把校園文化建設簡單地等同于校園活動的展開,比如:組織師生唱歌,開茶話會;組織教職工踏青,開展羽毛球比賽;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等等,校園文化以活動為主要表現形式,固化于行為載體上,這是秉持狹義校園文化觀念的結果。甚至部分電大連活動都沒有開展,即使組織了,也是為了完成工作而組織,活動流于形式,沒有取得應有的成效。而在對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制度載體的建設上,如校園景觀打造、學校標識設計、校園文化建設規劃、相關規章制度制定等,則涉及更少。就目前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來看,其載體和形式無疑是較為單一和片面的,電大校園文化建設思路還需進一步開闊,載體還需進一步拓展,內容還需進一步豐富。
(三)主體參與度不高
學生、教師和學校領導都是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但在電大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各主體參與度不高。首先,學校領導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視不夠,參與度不高。學校領導普遍不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的重點工作之中,學校也沒有出臺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方案和建設目標。顯然,校園文化工作成了學校的“附屬”工作。在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有不少領導以工作忙為由少參加或者不參加活動,這其實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缺乏重視的表現。其次,教師參與度不高。由于電大“師生比”較低,教師工作任務比較繁重;因此,教師很少參與各項校園文化活動。再次,學生參與度不高。電大的學生都是成人,平常工作較忙,由于以網絡學習為主,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面對面接觸的機會較少,對學校的認同感不強,缺乏參與學校活動的熱情。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缺位,不利于電大校園文化建設。(四)特色不突出目前,部分電大在電大校園文化建設中盲目照搬普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模式,缺乏對電大自身實際特點的思考,導致電大校園文化難以體現自身特色。比如,校園文化活動從活動主題、內容,到活動的組織、策劃與實施都套用普通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模式。在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上,也盲目追求現代、豪華、氣派,忽視了電大自身的特點。其實,電大和普通高校是兩種不同辦學類型的高校,電大的生源、辦學理念、定位以及教學方式、手段都不同于普通高校。電大師生應從虛擬性、開放性和服務性入手,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努力打造具有電大特色的校園文化。
三、加強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組織領導,樹立正確的電大校園文化觀
電大領導和全體師生要更新觀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理論的研究,重新認識校園文化的作用,正確認識校園文化對學校建設的重要性,審視、反思和改進目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學校領導要加強對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改變過去功利性較強的政績觀,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項光榮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將校園文化建設列入工作日程,成立校園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制定電大校園文化建設長期、中期、短期方案;將工作落實到人;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電大全體師生員工要切實拋棄過去輕視校園文化建設的觀念,積極參與學校組織開展的各項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積極獻言建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提出好建議和好想法,共同為打造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電大校園文化而努力。
(二)拓展校園文化載體,豐富校園活動內容
一是繼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師生業余文化生活。在重大節假日組織教師、學生開展慶祝、紀念活動,密切師生間的聯系。舉辦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及獎學金頒發儀式等主題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社團活動,增強全體師生的凝聚力。二是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在學校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充分體現電大校園的文化特色,積極打造校園文化長廊,打造校園文化景觀,讓學校每一棟建筑、每一處景點都洋溢著濃厚校園文化氣息,學生行走在校園里就能感受到學校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特色。三是打造校園制度文化。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各項規章制度中,要體現電大的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彰顯人文關懷。在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內容安排上,要向學生傳播電大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四是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電大應對自身的校園文化進行提煉,形成核心價值觀,并通過校徽、校歌、校訓等載體把電大校園精神文化展現出來。
(三)全員參與,共同推進電大校園文化建設
電大校園文化建設是全員性、動態性的,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都要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學校領導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充分認識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正確把握校園文化建設規律,積極給予人力、財力、物力支持。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校園活動。教師在講授知識、答疑解惑和在對學生的管理工作中,要融入電大的價值理念和價值取向,讓學生在學習中接受到電大校園文化的熏陶。學生要努力克服工學矛盾,積極參加電大組織的校園文化活動。學校在組織開展活動時,在活動的主題選擇與組織實施中要充分考慮電大成人學生特點,結合成人學生的需求實際著重開展能夠提升職業技能、人際交際能力的活動,進一步增加校園活動的吸引力。
(四)突出電大特色,打造網絡校園文化
電大虛擬校園文化是電大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大要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的優勢,積極打造基于現代網絡技術的虛擬網絡校園文化。完善和充實學校網站內容,使學校網站更具教育功能。加強網絡交流平臺的建設與管理,新建一批網絡交流平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現有的BBS論壇、微博、QQ工作群、博客等,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間坦誠、平等地交流意見和看法。在交流平臺上,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如就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征集意見,就社會熱難點問題組織開展討論。學校要發揮對活動的引導作用,堅持正面宣傳,傳遞正能量。
作者:周正賓 單位:四川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