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考試作為我國選撥人才的標準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確立了,而考試確實也起到過選拔人才的作用。但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考個好高中才可能上個好大學,進而找份好工作的理念逐漸成為很多家長的追求,這就導致學校為了滿足學生家長的要求,把學生的成績提高作為學校教育的最高追求,應試教育思想就成為了學校教育的主流思想。但是,社會的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局限在高學歷這樣單一的評價標準,而事實上隨著整個社會在用人方面的日益理性化,能力第一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在這樣的現實要求下,新課程改革在逐步推進,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漸滲透到我們的教育領域。新課改要求要改變我們在傳統教育中的教師主導一切的應試教育思想,要把學生真正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以教科書和中考來定目標的模式,而是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安排教學過程,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積極活動、主動參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既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知識,也能夠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寬松氛圍、競爭合作的班風,營造創造性思維的環境
首先,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改變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聽眾的教學模式。因為這種課堂教學往往過多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體能集思廣益,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班集體中,取長補短。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特別是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開展討論,這是營造創新環境發揚教學民主環境的表現。學生在輕松環境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敢于發表獨到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集體創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讓有的學生處于明顯的從屬地位,教師應細心把握,責任確定到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潛能。
三、結語
社會的飛速發展在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的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初中教育教學,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課改的新要求也勢必要做出相應的改變,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教師必須要緊跟時代要求,不斷學習、創新,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作者:李月珍 單位:河北省寧晉縣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