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融資發展的問題
農村融資中最突顯的問題就是不正規擔保、高風險放貸和不規范競爭,隨著其市場規模的發展壯大,其弊端越來越明顯,企業“跑路”現象的頻繁發生就印證了這一點。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農村融資主體法律意識淡薄,借貸手續不完備,導致當借款方預計其違約收益遠遠超出其信用成本時,而必定選擇出賣道德;另外,農村融資的高利率誘惑,使得農民越來越不愿意把資金存入傳統金融機構,導致銀行資金量減少而企業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愈演愈烈。而農村融資機構又比較隱秘,國家監管部門不能全面的對其實施監管,使得國家對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減弱;最后,貸款利率在無序競爭環境下的不斷增加,不僅對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定價造成一定的影響,擾亂金融秩序,而且使得借款方負擔加重,容易產生逆向選擇,形成風險。
二、我國農村融資規范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1.制定和完善農村融資法律法規
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系統的法律法規來專門規范和調整農村融資,面對無法可依的混亂局面,我國應該盡快制定出臺一部針對當前新型融資市場的規范化法律。類似農村融資的金融模式,其資金來源多數是熟人或熟人推薦,靠的是信譽,我們應該在肯定其地位、充分發揮其優勢、嚴格規范和控制其風險的思路指導下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
(1)我們應該通過立法給予農村融資一定的法律地位和市場地位,明確融資主體,把民間融資與非法集資區別開來;并且對其進行工商登記,但是要與其他商業企業區分開;
(2)為農村融資提供規范標準的協議文本,使其合同化;
(3)拓寬農村融資渠道,鼓勵其向中小企業投資,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4)建造必要的防范措施,危機處理措施,法律責任追究制度;
(5)對農村融資的經營規模進行適當限制,避免其規模無序擴大。
2.建立健全農村融資監管約束機制
融資業是高風險行業,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為了避免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引發金融市場的動蕩,建議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要明確監管主體,從而在第一時間有效掌控風險、合理調節結構,確保農村融資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1)設置金融監管部門,對其交易進行登記備案,通過記錄的相關數據,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管體系;
(2)建立內部監管機制,嚴格按照國家對農村融資的法律法規交易,建立健全貸款審批,會計核算的強有力約束機制,進行自我監督;
(3)人民銀行、銀監局設立相應的監管機構,對農村融資進行定期的調查監督,加強對融資主體、融資規模及利率水平的管理。引導農村融資向國家支持的產業發展,避免高利貸、地下錢莊的出現引發不和諧的因素。
3.實現利率市場化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利率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杠桿,無論是對國家微觀經濟運行還是宏觀經濟管理都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我認為開放市場利率,實現利率市場化可使我們的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從微觀上講,利率市場化不僅可以有效配置資源,使銀行的資金運作效率提高,同時使得農村融資透明化,從而減少了監管成本,降低了金融風險。從宏觀上講,利率市場化會促使人們轉儲蓄為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金融體系的發展。總的來說,利率市場化使得各類金融機構處在同一個市場競爭平臺上,有利于擴大價格杠桿作用,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因此,我認為調節利率的最好方法就是開放市場利率,放松貸款利率的上下限,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導向的利率形成機制。但是,在開放市場利率之前,我們應做好防范措施。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農村融資現狀和問題的分析,了解到農村融資存在的種種隱患,通過制定和完善農村融資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融資監管約束機制,開放市場利率,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方式,使其健康有序的發展成為可能。這不僅可使社會上的閑散資金能得以有效利用,提高資金使用率,也必將在資金扶持上大力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使國家經濟得以長足發展。
作者:趙旭 王文娟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