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聯網金融的常見形態
包裝再創新類產品的典型就是第三方支付,最初的目的是解決網上交易雙方信譽問題,在銀行支付結算服務基礎上增加第三方中介的角色,買方將資金劃入第三方賬戶,交易雙方確認無誤后,第三方再將資金打給賣方。另一類是依托互聯網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金融服務產品,如P2P貸款、眾籌等。這些產品的典型特征是繞開傳統金融機構,依靠互聯網平臺將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聯系在一起,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此類業務都是金融“脫媒化”的一種。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第一種業務做得風生水起,規模日益壯大,對銀行的沖擊也比較厲害。以互聯網支付為例,截至2013年,我國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53729億元,單是支付寶用戶的客戶數量就有8億人,日均最高交易額達200億元。據統計,憑借春節期間的應景產品微信紅包,在短短幾天時間內,騰訊微信綁定銀行卡的數量就超過1億。具體數據可能有水分,但是移動支付的發展勢頭可見一斑。第二種業務目前來看仍然處于市場培育期,未來的發展前景還很難做定論。根據艾瑞的統計,2013年我國P2P貸款規模約在600億左右,體量不大,而且遭遇了很多“成長的煩惱”,不少P2P網絡借貸平臺出現跑路和倒閉現象,給行業的發展前景增添了變數。但是,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它應該是現有銀行金融服務的補充,而不太可能帶來顛覆性影響。當務之急,我們需要思考傳統銀行如何面對以互聯網為渠道和由此衍生出來的各種創新應用的沖擊。
二、銀行的比較優勢
所謂謀定而后動,為了應對挑戰就需要知己知彼。在當下中國,銀行的核心業務是存款、貸款和支付結算,還有近來發展迅猛的理財業務。經過幾十年的經營發展,商業銀行在風險控制方面,在產品服務、客戶忠誠度及物理網點的布局上,有著互聯網企業無可比擬的優勢。豐富的線下資源是互聯網企業夢寐以求而短期內又難以達到的,包括銀行自身的資源,如網點、ATM、自助銀行等,也包括與銀行有合作關系的客戶,如商場、酒店、航空公司等。線上資源方面,客觀地說,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銀行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能力的建設,成績很顯著。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銀行在銀行的經營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數據顯示,2013年銀行業平均離柜業務率已達63.23%,同比提高了8.86個百分點。截至2013年年末,中國銀行業網上銀行個人客戶達到7.53億戶,新增1.65億戶,同比增28.09%;網上銀行交易總額1066.97萬億元,同比增加190.87萬億元,增長21.79%。但是,比起互聯網企業一鳴驚人的表現,銀行的信息化發展一直出于一種穩步推進的狀態。信息化的成果,更多是銀行現有功能的互聯網化,似乎稱銀行互聯網更為貼切。換句話說,銀行只是把互聯網作為銷售渠道的一種,在如何搶占互聯網入口、挖掘渠道潛能上乏善可陳。若任其發展,不久的將來,尤其在零售業務上,銀行很有可能成為互聯網企業的“代工廠”,最重要的客戶資源卻掌握在別人手里。金融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關系國計民生,天然具有嚴謹性。為了防范系統性風險,各國都強調對金融創新的有效監管。當下的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事物,短時間內迅速崛起,部分原因可能是監管部門還沒確定該如何監管或由誰來監管,造成了一種準監管真空下的繁榮。以第三方支付為例,如果監管機構提出更高的風險準備金要求,必將增大互聯網企業的資金成本。因此,目前的繁榮可以看作監管套利的一種形式。最近,面對異常火熱的互聯網金融形勢,央行發文暫停了網絡信用卡和二維碼支付業務。暫且不去爭論誰是誰非、創新與保守等問題,風險這一課,互聯網企業還是必須要補上的。
三、銀行應對挑戰的措施
事實說明,在互聯網的江湖,誰能掌控渠道、守住入口、贏得流量,誰就掌握了競爭的主動權。銀行在線上線下都有雄厚的實力,秉承互聯網精神,將線上線下資源進行整合,搶占互聯網入口,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O2O(線上到線下)生態鏈應該是一個重點努力方向。一是打造一個具有品牌效應的互聯網服務平臺。當然,對這個平臺的要求不僅僅是功能齊全,還應特色鮮明,符合互聯網極度重視用戶體驗的特質。既要讓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簡單易用,還要滿足內部風險控制的需要,這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二是將平臺作為物理網點的服務延伸。互聯網天生就是提高效率、改善服務的重要抓手。站在客戶角度、抓住客戶痛點、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些服務將會大有可為。例如,網點排隊時間長一直是飽受詬病的問題,如果能在平臺上實時查看周邊網點的排號情況、提供預約排號服務、實時反饋需要等待的時間等,肯定會大受歡迎。三是整合合作商家信息,將平臺建設成為一個信息中心,為用戶提供特色化的LBS(LocationBasedService)服務,做到信息流、資金流的統一。銀行擁有廣泛的客戶基礎和豐富的商家信息,這些都是互聯網巨頭們一直在忙于布局的事情。銀行根據自身經營特色,在某一個垂直領域內確立LBS服務優勢并非不可能,業務前景很有想象空間。例如,某家銀行在影視領域內做得比較好,可以將各大院線票務消息接入網絡平臺,實時為用戶推薦周邊的影片信息,由此可以衍生出很多金融服務。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字數雖少,卻意義深遠。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與金融的融合是大勢所趨,誰能抓住這個“勢”,誰就站在了“臺風口”,誰就能四兩撥千斤,否則就如雷軍所言:“推著石頭走上坡路。”總之,互聯網金融的浪潮考驗著傳統銀行對線上線下資源的整合能力。
作者:周超 單位:中國農業銀行信息技術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