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妙的語言技巧
1)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在普通的人之間都是十分重要的,更別說是病人而且還是小兒就更需要了。兒科護理學是一門從整體護理概念出發,不再是單純的護理技術操作,而是集小兒的生長發育,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兒科護士的角色是直接護理者,患兒和家屬的教育者,康復與預防的指導者,我們需要用巧妙的語言與患兒溝通還要與家屬溝通。2)要會根據患兒的心理行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采取比較法、講解法、分散法等技巧對患兒進行語言交流。或者是在對待比較膽小的患兒時不敢進行打針或吃藥時護士就可以對其講解我們為什么要打針,做了之后對他有什么好處,而且打針并不會痛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而已,所以要積極配合。讓患兒感覺到你的溫暖、體貼、愛護,從而增加患兒的配合度。
2、適當的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就是用手勢、姿勢和表情動作來表達某種意思的無聲語言,它是人們內心感情的流露。在兒科護理工作中,隨著護士角色功能的延伸,護士與患兒的交流也越來越重要的訴諸。而體態語言則更多的是視覺上的訴諸,因而會更加的形象、生動、鮮明,恰當的使用能消除患兒的心理障礙,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護理素質。
1)要塑造外在形象,注意第一印象。護士有白衣天使之稱,自然外在形象是很重要的。第一印象也是護士和患兒建立良好護理關系的基礎,第一印象主要是外表和舉止。
2)溫和的面部表情,縮短護患距離。兒科工作的繁忙,加上患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這時患兒與護士的語言交流就會受到制約,這就需要體態語言來彌補。而小孩也更喜歡看起來有親和力的人,這就需要我們護士在為小孩打針,查病房時面帶微笑,這樣會讓小孩覺得護士阿姨是喜歡自己的,也就會配合治療了。
3)治療操作技術熟練。一般患兒來就醫時都不會是乖乖地接受治療,總是會動來動去的,有的小孩還會哭鬧,再加上旁邊還有幾個焦急的家長看著你,這時護士的熟練操作技術就顯得極其重要。總之,體態語言不會是“自發”地涌出來,而需要進行培訓、規范,反復練習,才能用恰當的體態語言輔助有聲語言,打動護理對象。在運用體態語言時還應注意準確、適當、自然。只有這樣,才能和我們的有聲語言配合起來,使患兒感到親切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3、利用游戲
游戲是兒童必不可少的活動。通過游戲兒童能夠學到別人無法授予的知識,可以認識自己生存的世界,以及如何處理環境中的人、事、物。了解各期兒童發展的特點,護士可以幫助小兒及家長選擇適當的游戲促進其身心發展,同時,通過游戲的治療作用,有效地實施護理措施。在醫院里我們就應以健康為中心,通過各種護理手段使病人適應住院環境,從而達到最佳健康狀態。兒童是特殊護理對象當然就得采取特殊措施,護士可以通過游戲來與患兒溝通,從而拉近護士與患兒的距離。
1)利用游戲與患兒溝通拉近距離改善醫患關系。良好的醫患關系可增加患兒的安全感,也是醫療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基礎,護士如果可以以朋友的身份陪患兒一起玩的話可以減輕患兒的恐懼感。讓患兒放下陌生感愿意和你交流,這樣既有利于患兒的治療,同時在游戲中護士也會是開心的,護理工作者也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在治療過程中患兒可以通過游戲來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
2)利用游戲時間觀察病情,以利于治療。患兒在住院后對自己所處的陌生環境會有一定的戒備性,并且又是陌生人肯定不會透露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時護士就要陪患兒一起看看動畫片,一起玩玩拼圖什么的。要讓患兒對環境漸漸熟悉不再有陌生感。
3)創造愉快的治療環境,減輕患兒痛苦。患兒在玩耍時注意力必定會分散的,這樣患兒就會暫時忘卻痛苦。在病室中放有圖書、玩具、錄音機、兒童磁帶等,這樣患兒在被送入病房后看到這樣的環境不會有太多的恐懼感,在治療時也會更配合些。總之,為了患兒能在醫院更好地接受治療不僅僅只在治療技術上下工夫,同時患兒的心理也是一大攻克點,因此這就需要護士們巧用各種方式包括游戲來使患兒減輕心里的恐懼感和身體的疼痛感。只要將患兒照顧好了,患兒高興了那家長不就高興了嗎?這樣醫患關系也會更好。
4、設身處地的情感交流
語言性情感交流,語言是護士與患兒交流思想和磨合的最佳載體,美好的語言能調動患兒的積極情緒,使其主動配合治療,這就需要護士阿姨們站在小孩的角度去考慮一些問題。比如在患兒急躁亂動或不肯打針吃藥時,就應該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想到底是為什么了,是他們害怕打針吃藥嗎?那就要用溫柔的語言進行勸導。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特殊人群中的特殊人群,雖然工作起來有難度,但只要我們盡心盡職,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想必我們一定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做到這些,那么醫患關系肯定會更融洽的。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更好的護理方式和方法被臨床護士們發明和創造出來,使我們的護理工作更上一層樓。
作者:李俊 單位:川北醫學院護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