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豐富的情感
政治教學大綱要求向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觀念教育、世界觀及人生價值觀教育”。因此,要通過教學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之情,培養學生勇于開拓進取之情,同學間發展真摯友情之情。明辨是非.陶冶高雅情趣之情。
1、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國之情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富于創造力的民族,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也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她以自己的土地、山川,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兒女,以自己的文化、歷史、熏陶著一代又一代兒女,多少兒女,把對祖國母親的這份強烈情感,融在生命中,化為生命的一部分,抗戰時期,一個13歲的小姑娘———抗聯兒童團員,團組織村里孩子們學習中文,被日本侵略者押到松花江邊審訊。但她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跳進了滔滔江水,為捍衛國家的尊嚴和心中那份神圣的民族情感,小姑娘寧死也不屈服。在當今改革開放的中國,無數的英雄兒女為了中國的今天獻出了生命,有的為了中華民族的繁榮,獨立和富強而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擔,形成一種至高無尚的愛國情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從18歲就立志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獻給祖國的人民。從百色起義到太行浴血,從挺進中原到決戰淮海,從橫渡長江到揮師西南,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為中國立下了不朽功勛。又以驚人的膽識和氣魄,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開創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使中國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他把自己視為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并深情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這就是愛國情感的最高價值的體現。50年代的中國還處在貧窮、落后的地位,為摘除祖國落后的面貌,以錢學森為代表的我國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在1964年成功地爆炸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中國20年也搞不成原子彈”的預言破產了!以上事例無不昭示人們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把自己祖國視為最神圣,最親愛的母親,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貢獻于祖國,這是在各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一種共同心理。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之情,在那些離家游子身上都還懷有一顆不變的“中國心”,對祖國的成就他們會歡欣鼓舞,祖國所遇到的困難都會使他們倍感焦慮。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通過大量的事實教育,讓學生理解“國破則家亡,國興則家昌”的深刻道理。愛國作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始終是推動我國民族進步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美德,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充分挖掘教材讓學生充分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現狀、發展有個全面的了解,從而對祖國產生深厚的感情,引導學生認識國家興旺發達與個人的關系,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培養起真正的愛國之情,并把它轉化為實際行動,為祖國大廈添磚加瓦。
2、培養學生勇于開拓進取之情
開拓進取精神是一種可貴的心理品質,一切為人類做出貢獻的成功者,都具有開拓進取的寶貴品質。政治教學中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客觀地為學生闡述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也了解了我國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處的位置。特別是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的崛起和高技術生產的發展,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國家把增強綜合國力,奪取21世紀經濟的制高點,轉移到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國際競爭的焦點已集中在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上。政治教學通過解剖對社會發展與人才素質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明確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靠開拓進取的精神,不僅創造了我們所擁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不斷地發展著人類自身,造就一批又一批人才。開拓進取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中華民族要自立于21I世紀的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求我們每一個青年學生具有開拓進取的品質,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創造前人未曾創造的業績.成為“四有”新人,擔當起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像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一樣,敢于在科學領域里奮力拼搏.為祖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通過教學增強學生科技意識和求知欲,培養他們成為大膽創新的良好心理素質的公民。
3、培養同學之間真摯的友情
友情是人們相互理解、信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親密情誼。是人生最珍貴的感情之一。在當今社會,存在著一種人情淡薄的不良社會傾向,這種傾向影響著我們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形成了某些同學唯利是圖,唯我獨尊的思想觀念。因此,政治教學對學生進行真摯友情的培養起著致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大量教材教育學生要能真誠平等的對人,在學習中互幫互諒,使同學們在友情的氛圍中享受更多的歡樂和幸福,這樣同學們會取得學習上的進步。也能增強集體力量,有位哲人說過:“得不到友情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作為政治教師,通過教學手段對學生真摯情感這一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4、明辨是非,陶冶情趣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影響下,整個社會中物質文明得到飛速的發展,但人們所追求的并不是單一的,而應是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高雅情趣是符合科學精神和科學要求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道德和文化水平的修養,政治教學中.利用大量的好人好事對學生進行了教育,讓他們明辯是非,以科學的辯證觀點去剖析社會、尋求積極、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自身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讓他們明白面對社會的一些不良影響,自己該拚棄庸俗,不健康的生活情趣,努力提高自己,從而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社會,知美丑,識善惡,充分認識要使個人存在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視國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二、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一個人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不可能沒有坎坷,成功永遠屬于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的人。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是政治教學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
1、培養富有主見,處事果斷的心理品質
能自覺地排出各種干擾和誘惑,獨立地完成任務。敢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優柔寡斷,會患得患失,躊躇不前。草率決定,往往輕舉妄動,魯莽從事。我們培養學生富有主見,處事果斷的品質就是要使學生明辨是非,在需要立即行動時,當機立斷,毫不猶豫,甚至在危及生命時也要大義凜然,敢于堅持真理。
2、培養堅持不懈的毅力
茍子說過這樣一句話:“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在困難面前是堅持下去,還是半途而廢,這是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功虧一簣”,原因就在于意志松懈,不能堅持到底,而一事無成。要讓學生明白這一意志品質.有著無窮的潛在能量,能以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功夫,去完成卓越的事業。成功往往就孕育在堅持之中。
3、培養學生能夠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質
我國明清歷史學家談遷,29歲開始撰寫年史《國榷》,六易其稿,積二十七年之辛勞,就在大功即將告成之際,竟然手搞被盜,但他沒氣餒。經過九年時間,終于又完成了<國榷》手稿。前后歷時三十多年,終于完成了這部傳世著。人的一生是短暫而又漫長的,人的生活歷程是不平坦的,有一帆風順的時候,也有連遭挫折的境遇,從來沒有遇到過任何挫折的人,是不存在的。觀察古今中外名人的人生道路,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無一不是從挫折和坎坷中磨礪出來的。試想,司馬遷,被漢武帝處以重刑,身心受到極大摧殘。要不是有著極大的抗挫折能力,還會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巨著———《史記》嗎?如果貝多芬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激發了他的進取精神,還會在雙耳失聰,遭到數不清的磨難的情況下創作出《命運交響曲》等輝煌作品嗎?不畏挫折是可貴的心理品質。只有在挫折中才能磨勵人的堅強意志。政治教師,要充分發掘教材中涉及的有關事例,對學生進行“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抗挫折教育。
三、培養良好的個性
今天的青少年是未來的建設者,是21紀的主人,古往今來,凡是有成就的人,無一不足以良好的自尊、自信為先導的。自尊、自信也是進取者不可缺少的品質,是養成良好個性的重要條件。一個人前進的動力就在于自尊、自信能激勵一個人有決心去克服困難,成為強者。良好的個性能使人克服虛榮、自卑、自傲、自負的心理,具有正確的自尊和自信又能促成良好性格的形成,在《三國演義》中,智勇雙全的關羽就死于驕傲輕敵;勇猛過人的張飛,死于暴躁魯莽;因此,良好的個性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事例,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為其成功奠定基礎。在當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學校教育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好智力因素的教育,而且還要作好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者有機和諧地統一起來,才能真正為社會輸送出高素質的新型人才,提高社會公民的素質。如果政治教學僅僅完成傳授知識的任務,那么只完成了政治教學任務的一半。學校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因此,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對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培養的主要途徑。作為政治教師應該做到認真備課并組織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跨世紀人才,這也是政治教學永恒不變的主題。
作者:楊延瓊 單位:云南省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