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地理教學論文
一、在自然地理教學中培養分析能力,開發智力
李商隱《夜雨寄北》)是指秋季來自北方的冷氣團與西南季風相遇,暖濕的西南氣流在上,又加之盆地效應的影響夜晚抬升,因此形成降水;“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的是梅子黃熟的六月,夏季風北進,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此一帶形成準靜止鋒,受其影響而形成的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諺語“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是說低壓系統將要移至本地,預示著陰雨天氣的到來,“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講的是高積云是高氣壓控制的征兆,預示著短期內天氣仍將保持晴朗,而“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則分別描述了暖鋒、冷鋒過境帶來的天氣現象和過程……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二、在人文地理教學中領會原理,或折射地理環境
如教學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時,可提問學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反映了農業生產的什么特點?(地域性);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反映的是農業生產的什么特點?(季節性和周期性);而“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賁割地,秋分無生田。”則反映了二十四節氣對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
在學習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時,可啟發學生,“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反映了城市人口稠密,農村人口稀疏的差異狀態;“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南國水鄉聚落的畫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則反映了南朝時佛教盛行,廣泛傳播,進而可以延伸到文化擴散等知識的學習;“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中展現的空曠的田野,放眼望不到邊的蕎麥花,赫然烘托出一派人地和諧的景象,給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間;而“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等,則反映了古人適度開發生物資源、適當保護野生動物等樸素的生態環保觀念。
如若談到古詩文中對于旅游景觀的描寫,則更是不乏膾炙人口的傳世名句。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出了遠視仰觀廬山瀑布的形、色、聲、動之美;“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體現了把握觀賞時機的觀景方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體現出峰巒之雄偉,惟遠眺才可得;而“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則體現出乘船觀賞桂林山水的美妙;“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道出了泉城濟南的風景特色,“茫茫五百里,不辨云和水”描寫了滇池之蔚為壯觀;“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刻畫了三峽的谷深流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西湖之美;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則體現出登山涉水,求質求真,追求精神上的升華。
三、總結
詩詞、諺語的恰當引用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化知識,啟發智力,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當然具體到課堂運用時,也應力避牽強附會、喧賓奪主的情況發生。古今詩文中蘊含地理知識的內容很多,筆者在此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同仁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搜集整理,不斷積累,讓詩詞、諺語豐富充實我們的地理課堂,更有力地提升我們的教學質量和效益。
作者:鄧廣峰 單位:河北省泊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