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關理論分析
社會提供個人生存的條件,一是個體的人出生以后,只是具備了先天的生理條件,要真正成為社會的人,必須經過社會化的過程,一旦真正脫離社會,那他的生活也不是真正人的生活。個人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才能互相滿足其各自的需要。社會是人們維持自己生存和發展的一種必不可少的需要。不論是飲食男女的自然屬性的需要還是心理情感、文化娛樂等的精神需要,都只有在同他人交往的社會活動中才能得到滿足。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歷史提供給他的社會條件,都要受到時代和歷史條件的限制,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私人利益本身已經是社會所決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會所創造的條件下并使用社會所提供的手段才能達到”。從心理學理論看。這一屬性不僅是感恩的重要根據,而且使感恩成為可能。如果說感恩是一種思想和行為的話,這種思想和行為必須是被人感覺和認識的,感恩是人的一種自覺的行為,而不是一種本能的或盲目的行為。黑格爾說:“動物就不能說出一個‘我’字,只有人才能說我。”馬克思在創造自己新哲學的時候,雖然批判了黑格爾把自我和自我意識看作是脫離人體而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唯心主義錯誤,但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否認人具有自我意識。在感恩的問題上,人的精神(自我意識)起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人需要向自然界感恩,是因為人們認識到人只有和自然界和諧相處,才能有人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人需要感恩社會、感恩他人。是因為人們認識到只有人和人之間的和諧,才能使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滿。既然感恩是人的本質特征,那么,要實現人的本質,實現人的價值,就必須樹立感恩的理念,把握感恩的本質:感恩就是關愛世界,感恩就是回報社會,感恩就是奉獻人生。人的精神屬性,不僅能夠使人們認識到感恩的意義和價值,而且為在全社會進行感恩教育提供了可能。所以,我們就要抓住人的精神這一特點,利用一切手段,對人們進行感恩的思想教育。而這一切,都必須有一顆善良的心,慈悲的心。“感恩”這兩個字的結構,都離不開心,都以心做基礎。這說明,感恩與否,關鍵在于心。從教育學理論來看。感恩教育來源于生活,理應回歸生活。高校開展感恩教育不要僅停留在形式上,應結合學生的專業建設和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務等工作來進行。以培養目標和專業學習為導向,從生活方面的問題入手,順應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發展的客觀規律,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學生從日常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著力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引導他們加強實踐。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要讓學生從心里接受感恩教育,就必須使感恩教育注重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幫助學生從內心深處去感悟人為什么要懂得感恩,要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讓感恩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情感,是主體對客體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時所持的態度體驗。廣義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和現代社會對人的情感素養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他們施加各種積極的教育影響,使他們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良好的情感品質的過程。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具體化,因此,感恩教育同樣要關注學生道德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由于大學生的情感具有敏銳性和易感性,而且他們的情感體驗在學校中主要是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交往而獲得的,他們對自己身邊的人的情感態度非常敏感,所以,感恩教育須通過多種形式的交往,使學生豐富的道德情感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感恩情感得到內化和升華。
二、現狀分析
總體上看,當前大學生感恩教育得到了重視,取得一定成績和效果,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一是逐步形成了以家庭為基礎,學校為核心,社會活動為基地的感恩教育體系,形成對家人養育感恩、對老師教誨感恩和將感恩付諸社會實踐的理念;二是大學生感恩意識不斷增強,合作精神加強,相互扶助,共同學習,促進了個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個人與學校之間和諧關系的形成,更主要的是促成了科研團隊的形成;三是感恩教育活動在各大學廣泛開展。通過對周邊10所院校隨機調查,97%的大學生反映感恩教育在本校經常開展,99%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感恩教育非常必要;四是感恩教育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通過對中國知網檢索,截止到2013年5月,關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文章共有256篇(含期刊、學位論文和會議論文)。盡管如此,大學生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
(一)理念缺陷,落后環境變化
包括方向問題和內容問題。現代社會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人際關系、經濟環境、思想認識、社會價值取向等等,這些變化要求大學生改變原有的感恩理念和思想方法。但現有的大學生感恩教育總體上依然固守原有的“以教育者為出發點、追求表面和程式化感恩教育”的模式。這種模式使大學生沒有形成新的感恩理念,被動接受感恩教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偏離感恩教育的本質甚至方向性的問題,不能真正掌握感恩的理念、陶冶感恩情操、樹立感恩信念和全心投入感恩實踐。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群體之間關系時很可能帶有功利性質和趨向,進一步影響其對人生價值的有效判斷和事物判斷能力。
(二)體系缺陷,忽視與專業課程和科研團隊精神的對接
目前對大學生感恩教育形式上單一而膚淺,大體上仍然是維系那種老師灌輸,學生接受,感恩家庭、感恩教育、感恩社會的說教,之后是補充感恩實踐活動等方式,看起來是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教育體系,實則這種感恩教育體系嚴重缺失了其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聯接,以及與科研團隊精神的鏈接。造成感恩教育基本有輔導員老師說一套,專業老師教自己的專業,似乎兩者毫不相干,學生也是認為感恩就是那些把式,甚至還認為耽誤自己的學習。最有的結果是感恩教育與專業學習分道揚鑣,各行其道,不能有效地指引學生的理念行為,不但感恩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而且也讓學生陷入對感恩教育的錯誤的、片面的認識。
(三)方法缺陷,空泛教育過多,榜樣效應明顯,實質方法和內容不夠
一是灌輸和示范性教育過多,民主化內容太少,教育中往往是以老師為主體,采用片面示范方式讓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的觀念,沒有注意到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系,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和價值取向,是感恩教育的主體,在感恩教育上應當是啟發式、互動式教育,讓學生主動參與討論;二是物化形式明顯,精神熏陶缺乏。這其實也是感恩教育致命的問題。表面上看大學感恩教育普遍開展,但成效并不像預料的那樣好,感恩的精神理念并沒有深入人心,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老師過多地物化而不是思想上去加強感恩教育,比如渲染感恩榜樣,開展感恩活動,然后予以物質表彰和鼓勵,并沒有去從身邊細節問題、從精神層面進行教育。結果是學生對感恩的實質缺乏認識,甚至注意力偏向功利,心術不正地去感恩。其實我們在很多細節場合看不到真正的大學生感恩的行為,比如學校田徑場亂丟垃圾卻沒有人制止,更沒有人去主動清掃。大學生不珍惜清潔工勞動,任意將食品袋丟棄教室等等。反而在學校組織的所謂感恩教育活動時卻突然涌現出“令人感動的感恩模范”。
三、感恩教育體系構建思路
(一)理念教育任何理論,任何行為都本源于理念,感恩教育也是一樣,感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但不管采用哪種形式,都應該是以學生為主導,也應該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感恩,而不是功利性的和表面性的做文章。這種理念教育是非常復雜、而且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真正起到效果,但一旦產生效果將對大學生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教育不能走形式,應該是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一切從小事做起,從日常做起,培養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素養,讓學生知道掌握本領、學好專業并服務于社會,做好份內事情,身邊事情,幫助他人這就是對家庭、對老師、對學校和社會的感恩,沒有必要經常開展形式上的感恩活動。
(二)專業教育感恩教育是對大學生整體素質提升的一種教育,看似是一種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實不然,它應該是一種能力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基礎和一個重要方面,千萬不要把這種教育與純專業教育兩分和割裂。在明確感恩理念的基礎上應當考慮把日常的感恩教育融入到專業教學當中去。比如專業教學老師可以在專業教學和考核中強調專業學習與感恩關系,強調團隊科研精神,強調創新,強調對他人科研成果的尊重等等,這些都與人人之間和諧共事,相互尊重和提高有直接關系,也為大學生正確定位自身目標和實現價值提供依據,同時為大學生學好專業提高整體素質,提升創新和科研能力提供思想基礎和條件。感恩教育和專業教育相互融合、有機結合就會產生共鳴和相互促進,使感恩意識和行為在無形中深入人心。
(三)文化教育
思想文化、專業文化、素質文化、教育文化應該是校園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主體組成部分,感恩教育是這些文化的重要基礎,也體現大學生整體精神面貌。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方式(比如校園廣播、報紙、閱讀、班會等)廣泛宣傳和弘揚感恩事例,引導大學生充分理解和認識感恩在對人生成長的重要性,讓感恩意識扎根和體現在大學生思想和行為中,也正確引導大學生價值取向,對其意識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幾種子文化的共同作用,貫穿于感恩教育,共同構建以感恩為主線和基礎的和諧校園文化。
(四)實踐教育
感恩實踐活動幾乎每個學校都在積極開展,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從理論上說實踐意識和文化教育是一個方面,配之以實踐活動時另一個重要的方面。但實際上是多數實踐活動往往流于形式,既沒有加深對感恩理念的認識,也沒有起到感恩的實際效果。因此,在設計感恩教育實踐活動時候應當注意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日常活動,從日常小事和細節開始。比如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注意在公共場合不要喧嘩,造成聲音污染,影響他人學習和生活,不亂丟垃圾,要共同營造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學好專業、尊重老師,避免違規行為,有意識的、主動地幫助后進同學,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相關關心,相互促進,積極參加班級和學校有益活動,為了專業建設和班級建設出謀劃策,營造和諧向上的集體氛圍。第二個層面是積極組織和參加校外的較為集中和大型的感恩活動,比如慰問軍烈屬、孤寡老人,祭掃烈士公墓,參加愛國主義教育,參觀高科技展覽,學習科技領軍和突出專家科研精神等等。兩個層面是相輔相成的,日常感恩教育是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層面,這個層面奠定的是感恩的理念,目的是要使大學生認識到感恩是綜合素質的體現,感恩行為是理所當然的行為,以感恩為榮,忘恩為恥辱。這一層面解決問題了,第二個層面就引刃而解,因此第二個層面僅僅是個感恩教育的加強。總之,在設計感恩教育體系時一定注意兩個關鍵詞,一是“感恩理念”,二是“日常教育”,千萬不要流于形式,自欺欺人!
作者:黎紅梅 單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