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景觀設計論文
1景觀設計原則
1.1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城市森林道路作為展現城市風貌的第一窗口,景觀設計上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地貌地形特征、氣候氣象特征、社會環境特征、地方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及審美觀念,應突出個性,凸顯當地文化特色,要善于利用地物及景觀,塑造城市出入口標志,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森林大道在進入千家峒生態休閑度假區公路入口,應作為一個重要的景觀節點進行設計,通過流暢的花灌木曲線,不同色彩的植物,如紅繼木、黃素梅等搭配組成具有地域特征的符號造型,再配以別出心裁的城市雕塑布置,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標志性景觀節點。
1.2強化生態文明理念,構建科學發展模式
園林綠化設計應當堅持生態文明的設計理念,堅持可持續的發展觀,從植物特性、綠地性質、土壤環境等綜合條件出發,用生態和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園林栽培,營造持續穩定、健康的植物群落和優美的景觀效果。森林大道的綠化美化項目在原有的綠化基礎上,采取見縫插綠,大力發展邊坡綠化、石山改造,全面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2總體構思和分段設計
2.1設計理念
本案以“重歸自然的生態長廊,和諧發展的森林之路”為綠脈的主線貫穿整個大道中。通過分期規劃,以群植和適當集中栽植的方式,在現有植被的情況下增加喬灌木和攀緣植物,按分層次、富有色彩變化的要求提升綠化景觀,形成具有明顯特色的“森林花語”、“森林秋韻”、“森林家園”三個景觀帶,再造自然的生態綠色長廊,使賓客感受到灌陽縣濃厚的地域景觀特色及文化內涵。
2.2分段設計
(1)森林花語(與全州交界處大石頭——K58段)。該路段從灌陽與全州交匯處(大石頭)起至201國道K58處(新圩鄉龍橋村楊柳井屯附近),全長約12.55km。此路段的植物景觀色彩基調為紅色,同時以紅豆杉為主要景觀樹種,突出灌陽縣的植物特色。在植物選擇上,通過補植大葉樟、紅豆杉等常綠樹種,大葉樟外側種植兩排八月桂,同時以夾竹桃、小花紫薇、紅繼木等觀花灌木的有序疊加,形成四季開花的森林大道。通過植物的選擇,使公路兩側形成富有變化的林緣線,讓乘客“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帶來一種審美愉悅,在凸顯森林大道的綠色景觀的同時進行景觀彩化,提升灌陽縣的整體形象。
(2)森林秋韻(K58——城北大道終點)。該路段是從K58段至城北大道終點(觀塘石壁),全長約5.8km。此路段的植物景觀色彩基調為黃色。在植物選擇上,選用了銀杏、八月桂等,配以紅楓、金葉女貞、夾竹桃等觀葉、觀花植物,通過規則式的植物配置方式,營造一段秋色道路景觀。兩側季相變化豐富、層次變化和色彩變化的多樣性,在行車之中讓人感受到金秋的燦爛。
(3)森林家園(城北大道)。該路段是指城北大道整段,全長約1.4km。此路段的植物景觀色彩基調是黃色。目前已種植有銀杏、紅繼木等植物,樹種單一。設計通過移植原有小銀杏,間種大規格的大葉樟、八月桂、銀杏、紅豆杉等喬木,使賓客感受到這滿路的桂花飄香,讓人不自覺地陶醉在大自然彌漫的清香之中。在靠近縣城一段道路終點打造精品景觀,使紅??木樁、四季桂球、海桐等有序配置,整體提升縣城的品位。同時做到常綠與落葉樹種、觀花與觀葉樹種相結合,在欣賞秋色銀杏景觀之余又能聞到桂花的清香。
(4)可視面山坡綠化。在森林大道兩側的村莊,通過補植喬木或者海桐球等灌木,形成連續的道路景觀。森林大道兩側裸露的巖石邊坡,通過掛網邊坡及種植攀援植物凌霄、爬山虎、金銀花、迎春等進行綠化改造,形成立體的綠化效果,可視范圍內的植被情況較差的荒山林地,通過種植易生長的欒樹、楓香、香樟等,與原有的馬尾松等植物形成針闊混交林,形成森林生態性植被景觀,提升景觀效果。
3森林大道綠化模式探索
通過對灌陽森林大道綠化設計的實踐,總結出森林大道道路綠化景觀模式可以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突出綠化地域性特色,充分應用地方鄉土園林植物,強化道路的區域環境識別性;
(2)因地制宜利用道路沿線有利地質及其他景觀基礎條件,營造獨一無二的地方道路綠化景觀外貌;
(3)延續有機地營造植物主題群落,豐富植被結構層次及植物色彩,打造統一風格下富有多樣律動美的森林大道綠化景觀。
4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人們對綜合效益顯著的生態綠化景觀的要求也更高,相關的森林大道綠化設計模式也需與時俱進,設計出既滿足交通線路功能又融合自然人文景觀的森林道路,突出區域特色、構建有機統一的道路綠化景觀結構。
作者:譚江鋒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勘測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