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園邊角空間的定義及現狀分析
經過實際調研后發現,校園邊角空間多是分布在道路兩側、廣場周邊以及建筑附屬空間中。其中,道路兩側的邊角空間所占比例最大,此類空間是從人行道邊界至建筑底層邊界這一段過渡性空間。廣場周邊的邊角空間是指廣場周邊各入口與相鄰的道路之間的邊界區、廣場各個角落區域以及廣場與其他空間相鄰的過渡空間。建筑附屬空間中邊角空間存在于建筑與建筑、道路、綠地、圍墻等圍合所形成的負空間中。從構成要素上看,校園邊角空間基本由以下要素組成:劃分底層界面的路緣石,硬質或軟硬結合的鋪地,作為頂部遮蓋的高大樹木,形成圍合感的矮墻、圍欄或綠化種植,作為側界面的堡坎、建筑立面,構建豎向空間限定的樹干、景觀柱、路燈等。從空間形態上看,可分為開敞式、半開敞式。其中,開敞式空間因缺少空間限定故圍合感較弱,但有利于人流等的流通,如操場與道路之間的地帶;而兼顧了私密性與暢通視線的半開敞式空間則更具停留感,也更令人感到舒適,如墻根、柱廊、花臺、樹蔭下。從使用功能和狀況上看,多是以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為目的的實用型休閑空間(如供人坐臥、斜靠的小空間)及以滿足精神需求為目的的主題型景觀空間(如小品雕塑所輻射區域),而剩下的則是無明確的功能屬性的緩沖空間等。校園內邊角空間除了少量有簡單的利用之外,大多因為設計不合理而導致使用效率低下、缺乏人氣和活力,淪為“被遺忘的角落”。
2營造具有場所感與歸屬感的校園邊角空間的重要性
高校校園不僅是廣大師生教學、交流、生活的場所空間,更是滿足青年認識和發現欲望、促進交往和培養個性、承載文化傳承的載體。場所感的營造能使受眾從校園環境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是實現以上目標的前提。人是空間環境的創造者與使用者,反之,空間環境也影響人的活動,使用者的行為心理需求決定著校園空間的設計方式。因此校園空間不僅要具備物質上的各種功能與形式,更要體現對于師生的意義,也就是所謂的“場所精神”。在形式先導的設計方法日漸成為主流的背景下,近年來國內許多新建大學校園過分注重現代、氣派、美觀的校園景觀風貌,片面追求宏大的廣場、寬闊的綠化、龐大的建筑體量以及新穎的立面造型,不僅造就了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校園空間與風貌,也導致冷漠、疏離的校園氛圍、自身校園文化氛圍淡漠、生機和活力的缺乏。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沒從人性化角度出發進行思考,造成校園空間場所感與歸屬感的缺失。而新老校園中普遍存在卻又常被忽視的一類空間———邊角空間,則暴露出了當今建筑與城市設計對微小空間環境缺乏關注的弊病。由于未將以人為本的原則作為設計指導且在好大喜功的固有觀念影響下,造就了這些或無人問津或鮮有人使用的邊角空間的存在。這樣的存在將會影響校園整體空間形態的協調發展。因此,合理利用邊角空間來營造場所感與歸屬感,對于構建個性化的特色校園環境既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不可或缺的。
3設計原則
3.1以人為本的原則
人性化的校園空間,應該是有情感、有記憶并能夠引起心靈共鳴的。這就要求我們所創造的場所空間,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還能兼具安全感與舒適感,而且能與之交流和互動。所以,以人為本的原則是基于物質和精神層面雙重含義的。物質層面的以人為本是從行為特征出發,利用邊角空間解決師生們的多樣化功能需求,以“人的尺度”作為空間中各要素的基本標尺,創造富有親切感和人情昧的空間形象。精神層面的以人為本則是在分析高校師生心理需求基礎上(尤其是大學生),利用邊角空間為師生們日常交流與交往提供更多可能性,加深學生在思想、感情和心理上對校園的認同和投入。
3.2整體協調的原則
邊角空間的設計著眼點不應僅限于該空間本身,而應將其納入校園公共空間體系中考慮。重視邊角空間與周邊校園建筑、環境的整體聯系,將整體性理念貫徹于功能設置、景觀利用和交通組織等各個方面,使邊角空間與所在場地環境、周邊校園空間氛圍形成良性互動。將邊角空間與校園空間軸、主要地標和節點空間等有序組織在一起,以增強整體校園的可識別性。對邊角空間中各構成要素進行統籌安排,將其與校園人文自然景色、建筑風貌有機聯系在一起,把邊角空間與校園大環境作為整體加以考慮并在基礎上進行設計,以此來提升邊角空間對于校園場所感與歸屬感營造的補充效益。
3.3尊重與延續校園歷史文脈的原則
全球范圍內的文化“趨同”現象,導致的后果是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與單調乏味的城市空間,它們難以引起人與場所間的情感交流。反觀那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所往往都被賦予歷史文化意義,憑借其獨具個性的形式、尺度、色彩、符號給人帶來了強烈的地域文化的認同與共鳴,喚起人們對過去的回憶,產生文化認同感。因此,校園歷史文脈的延續與發揚無疑對于構筑校園空間場所精神,建立環境認同感與歸屬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邊角空間的設計也應從尊重校園地域文脈及其自身歷史人文精神的角度出發,將校園的各種物質、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間的構成元素,充實空間的內容與涵義,使身處其中的人們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3.4注重空間多樣性與互動性的原則
高校學生樂于追循新思想和潮流,追求多樣的生活和舒適的環境,而形式單一與氣質呆板的空間只能讓年輕人避之不及,更不能構筑學生對校園空間場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邊角空間的利用應從尊重高校學生青春好動、思維敏捷、渴望隨意交談和多元化信息交流的個性特征,滿足其在校園里的多樣化交往方式的需求。多樣化可體現在空間構成元素、形式及功能等各方面,為邊角空間內交往活動的產生提供更多可能性。而環境設施方面不僅應具有觀賞性,更強調與人的交互性,重視強調參與性,使審美、參與、娛樂相互滲透。參與式的空間體驗使得學生的認知需求得到滿足,校園活動也就愈發活躍,由此也可獲得持久的校園生機與活力。
4設計策略
4.1空間與情境結合
將情節與意境融入邊角空間,旨在通過在精神層面觸發情感與喚起記憶來引發心理認同與情感共鳴。邊角空間的情節塑造圍繞著的有意味的故事來編排、組織、創造,這些故事應是積極地、有情感的、有文化的、能賦予空間內容與活力、戲劇性的。校園中有意味故事的題材可來源于各個領域:校園生活、地域文化、自然環境、藝術哲學、社會風情等,可以是一段本土文化中的故事,一段學校輝煌的歷史記憶,一段莘莘學子對校園的眷戀情懷。在此基礎上再為空間尋找不同的主題,用適當的道具來表現主題,將道具的設立和參與者的體驗活動結合,讓參與者在有限的景觀空間中創造專屬空間、專屬情節,這樣才能真正賦予空間以情感、賦予場所以生命、賦予參與者以驚喜。而意境的追求則利用虛實相生的手法使人在空間體驗中主觀衍生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場所精神由此獲得了升華。營造空間意境重在回歸真實空間,豐富知覺體驗,精于細部處理,借虛實相生、陰陽互動、賦景于意、情景交融的方式,烘托氣氛并塑造空間場所感,讓人們用想象和體驗創造出一種邊界莫測、內外交融的不定性空間。
4.2環境與人結合
邊角空間的塑造離不開人性化的宗旨,這不僅限于為人創造舒適、方便的活動空間,更體現在對校園的主體使用人群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尊重,體現在構建環境與人和諧共生的互動關系上。行為則是人與環境之間的“媒介”,故設計應從分析校園群體在空間中行為及其特征的角度出發,從邊角空間能容納的活動形式入手。比如,校園常見行為習性之一的“看與被看”就能作為邊角空間設施布置與圍合處理的設計依據。在滿足行為需求的前提下,環境與人的結合還應進一步表現在充分考慮使用者心理感受上??臻g形象上符合校園主要使用人群———大學生的視覺和審美特征,空間氛圍上力求營造節奏舒緩、貼近自然,空間劃分上注意區分公共與私密性,空間感受上確保具有安全感與依托感。此外,尺度的宜人性、設施的舒適性也是創造富有親切感及人情味的空間環境的重要前提。邊角空間中如桌椅、欄桿、綠籬、矮墻等構件的尺度應與成年人人體尺度相適宜,而處于景觀視覺中心的小品雕塑等的尺度宜與該空間尺度相符或根據空間所追求的主題氛圍來定奪。
4.3文化特性營造
地域性格、文化傳承是校園場所精神的主要方面,是師生們對校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根基所在,因此,作為校園景觀體系一部分的邊角空間應當吸納地域人文內涵。從景觀主題、小品布局、材質表達、植被配置等方面著手,適當利用地形及配合周邊節點景觀空間,在邊角空間中適當展現學校所在地域氛圍及風土人情,使其成為延續地方文化、構建教育場所的校園空間。在取得對地域特性尊重的基礎上,為了加深師生們對本校文化脈絡的認識,鞏固認同感、增加內聚力,邊角空間進而還可以融入能反映本校歷史文化、辦學特色的景觀元素?;蚴且越杈暗氖址ǎ玫匦苇h境因素,將校園內已有的極具人文與歷史韻昧的標志性建筑或景觀納入邊角空間視野內。邊角空間設計既要注重傳承先哲們的文化思想,也不應忽視新時代背景下衍生出的新興校園文化。這些符合當下大學生心理特征、貼近他們校園生活的新興文化,有助于熏陶和培養創新思維,對歸屬感的營造更是無不裨益。如此,與校園文化產生對話關系的邊角空間才能在文化和精神層面取得師生們的向心性和趨同感,才能使邊角空間的景觀具有深厚有力且歷久彌新的觀感。
4.4交往行為引導
校園中無處不在的交往行為在產生溝通和相互作用的同時更建立起人際關系與情感聯系,因此成為大學師生歸屬認同感來源的重要渠道。大學生思想和情緒易波動的特點決定了其交往對象、內容和形式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這就要求作為引導交往活動的邊角空間應具備多樣性。在空間劃分上盡可能兼顧私密與半私密等不同屬性的活動需求,避免微空間形態的單一乏味,以協助人在需要的時候選擇獨處或共處的自由。在活動設施的布置上應從考慮誘發多種形式的交往行為產生出發,注重設施的可變性。比如設置的小品除具備圍合空間的功能外,經使用者挪動后又可形成具備桌椅功能的設施,這樣既賦予了交往場所可參與性又活躍了交往氛圍。由于邊角空間多分布于道路、廣場等動態空間兩側,易受其干擾,故建立空間領域感對引導活動發生更為有利。通過采用多種圍合方式、鋪地材質劃分等手段可增強領域感。另外,在臨近動態空間的一側需有一定遮擋,避免邊角空間中的活動被來往行人盡收眼底,由此提升邊角空間使用者安全感的同時增強場所認同感。
5結語
合理地利用和設計邊角空間,不僅可以改善校園單調的景觀氛圍,過渡空間功能性質的轉變,還能成為滿足使用者需求、與時代和文脈相關聯、富有多元意義的場所,在提升校園人群心理認同感與精神歸屬感的基礎上,促進了交往行為、豐富了生活方式,因而對提高校園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鄧蜀陽 張靜怡 單位: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