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會實踐論文
一、學生的主體性問題與社會實踐教育
1.學生主體能力的促進
在社會實踐中通過愉快教育、和諧教育、成功教育和創新教育確立學生積極的價值觀,使學生在新環境中培養出各種實踐能力,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身的主體性。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留給學生思考和選擇的余地,并尊重學生的選擇。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盡量多地把學習的時空留給學生。通過真實場景的創設,體現參與性、實踐性、生活性、體驗性、情景性。鼓勵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2.學生主體人格的養成
主體性教育理念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價值不僅表現為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工具性價值,而且還表現在主體人格完善的目的性價值。將學生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讓大學生以主人的身份參與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在實踐中作出選擇與判斷,從而在實踐中塑造大學生人格。教育的主體性始終以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不僅強調理性主體在教育中的能動作用,而且強調感性主體的作用,強調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以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實現塑造人格的目標。
二、教師的主體性問題與社會實踐教育
社會實踐教育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涉及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學的相關學科,以及社會實踐競賽、社會實踐計劃、社會實踐案例模擬等活動,是一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操作性強的教育課程體系。高校教師要以改革和創新的精神,推進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社會實踐學科的實踐性、技能性很強,教師的社會實踐經驗相對不足,現有的學術評價機制通常注重探究性和應用性學術水平的評價,而對教學學術的重視不夠。教師要以理性態度看待教育教學問題,注重專業學術的同時也要注意教學學術。高校社會實踐教育是一個以教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要注重社會實踐教師的社會活動經驗及實踐指導能力的積累與提高。
1.教師要認識到社會實踐教育的本質是一種素質教育
高校社會實踐教育改革相對滯后,傾向于理論說教,高校傳統的教育模式重灌輸、輕探索;重共性,輕個性;重服從,輕民主。大學生往往把自己定位為求職者,工作崗位的從眾心態,導致不少學生在大學期間不思進取,不注重主動培養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對自主社會實踐缺少自信,缺乏強烈的主體社會實踐意識和社會實踐欲望。教師要著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艱苦奮斗精神,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讓大學生從被動的實踐觀念向創新型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使教育活動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
2.教師要探索社會實踐主體性教育的路徑
主體性教育對人的發展影響不僅是連貫和系統的,而且在個體主體性的維系、鞏固和強化方面也有特殊的價值。教育內容的掌握仍然是重要的,但教育內容掌握本身不再是教學的目的,而是構建學習主體的手段。在社會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非確定性知識納入教學視野,適當減少確定性知識在教學內容中的比例,培養學生獲得非確定性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教師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給學生提供支持和鼓勵,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人格提升、個性張揚、生命活力得以煥發,生命價值得以提升,實現學生個體向社會主體的轉化。
3.教師要研究社會實踐主體性教育的方法
一是運用群體反思教學法。群體性反思包括由優秀教師、教學理論專家和教學管理者組成的研究小組幫助教師發現教學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并由教師實踐檢驗直到解決問題。群體性反思的方法給教學的學術與科研學術同等的地位。二是運用過程參與教學法。社會實踐教學的學習形式不再局限于講授,還包括小組討論和案例分析、模擬實訓,并納入學分制考核,從而促進學生個體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合作學習。三是運用研究性教學法。研究性教學法要求教師教學中必須帶有同課程內容相關的研究課題。四是運用實踐性教學法。倡導對專業性課程進行模塊化學習,實施個人發展計劃。選擇模塊化課程進行學習以獲得某種實踐工作的全部技能。
三、交互式主體教育理念與社會實踐教育
交互式主體教育是以尊重和確認學習者主體地位為前提,通過教育者主導性主體和受教育者發展性主體的雙主體協同交互活動,以促進受教育者主體性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和價值取向的教育。交互式主體性教育理念是主體間性的體現。主體間性是主體—主體之間的關系,是主體—客體關系的繼承與發展。主體間性是在主體性實質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型關系結構,在體現主體性內涵的同時,又將主體與主體在實踐中相互依存、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的特征體現出來。
1.社會實踐教育中的交互式主體性理念生成
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體性生成機制的教學方法缺失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要創建學習共同體,教學實踐中只有教師的教學主體性與學生主體性兩者完美結合,才能有效實現學生主體性。交互式主體性教育理念為社會實踐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新的哲學范式和方法論,符合社會實踐課程時代性和實踐性的特征要求,為社會實踐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理念、生機和活力。
2.社會實踐教育中的交互式主體性要素生成
基于實踐性的特點,社會實踐教育的課程與教學過程應該是由“教師—學生—內容—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和諧平衡,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實踐過程。因此,重視實踐教育情景中的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貼近社會實際需要和學生實際發展。基于人文性的特點,社會實踐教育的教學過程應該是“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個要素的協同過程,最終目的是完成知識和主體發展雙向意義建構。
四、總結
主體性教育理念實質上是面向全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的核心體現。加強社會實踐教育已經由少數高校的踐行逐漸成為社會的呼吁、政府的要求和大學教育的指向。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從注重知識向注重能力和素質轉變,不斷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主體性教育實踐正在促進著社會實踐教育從傳統向現代轉型。
作者:方正泉 單位:江南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