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思想品德教育為先導,使德育常態化
1.以班會課為主陣地。
我校通過實施“一周一主題”的教育,使學生周周有收獲,并且以年級為單位集體備課,集體創作,各班又可以因班而異,各創特色,使班會課主題鮮明、內容充實、形式活潑、富有意義。
2.以時政教育為主要內容。
充分發揮時政教育功能,培養學生關心時政的良好習慣。①各班要充分用好訂閱的報刊雜志;②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讀報、收聽新聞;③利用班會課對熱點、焦點問題展開討論。例如:我校每學期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時政演講比賽”,并推出優秀選手。這學期在“對釣魚島問題的看法”演講比賽中,學生們大膽的談了自己的看法,發表了見解,通過活動有效地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與祖國的興盛相聯系,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3.以養成教育為基礎。
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養成教育開始,從一點一滴抓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發動全校教師齊抓共管,從一年級開始,就著手抓基礎文明行為的養成,使養成教育工作系列化,做到常規管理與檢查評比相結合;教師的言傳身教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例如:組織大隊干部設立文明督導崗和門口執勤崗,充分發揮學生相互監督的功能,規范和約束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培養良好的文明禮儀規范,提高文明素質;學生的日常行為與開展活動相結合。
二、以校園文化為載體,使德育滲透化
德育工作在緊抓教學主渠道的同時,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特點,豐富和活躍校園的文化生活,并以此為載體,實施德育滲透。
1.優化育人環境,營造育人氛圍。
為優化育人環境,樹立鮮明的學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蘊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從辦學觀念、學校歷史、師生規范、專業特色、校園標識等方面綜合考慮,制定了校訓、校風、校規、辦學理念等,形成有鮮明特色、統一和諧的校園理念形象。同時,我們還設置圖片解說、廣播站、科普墻、科技室、文化長廊等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
2.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占領校園文化陣地。
我校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點,積極組織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寓思想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科普、文化知識、藝術、體育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融校園文化建設、素質教育和德育教育于一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快樂成長。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滿足他們的課外生活需求;實現快樂學習、開闊眼界;培養勤思考、敢于創新的好習慣;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的成長。我們還特聘校外輔導員、名人名家、民間藝人到校傳授技藝。堅持活動項目每學期有目標、有計劃、有方案、有記錄、有評價,每一堂課都以學生的特點和愛好為切入點,精心設計活動內容,積極創新教育方式,開發潛能、寓教于樂,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三、拓展教育的時間和空間,使德育多元化
影響和促進學生成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們認識到德育工作應該社會化,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所以,我們努力探索多方位的教育途徑,積極構建校園———社會教育網絡。建立“家長學校”,并發揮其功能。定期不定期的開展活動,及時了解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和建議,科學指導家長對學生家庭教育的方法,探討配合學校教育的途徑,交流教育的經驗,以期提高教育的成效。我校每學期都聘請家庭教育專家針對學生問題給家長講課。通過“如何讓家長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閱讀習慣、衛生習慣”“怎樣讓孩子愛上學習”等一系列主題講座,使大部分家長認識到改變教育方式勢在必行,并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走出“棍棒”下出孝子,“樹大自然直”的教育誤區,真正做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雙結合。通過家長學校培訓會、家長會、家訪、邀請家長來訪,有的放矢開展家長學校的活動。使家長掌握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理解學校、理解教師、理解學生的家長人數不斷增加,懂得教育方法的家長越來越多,積極主動配合教師的家長也越來越多,家長學校也就越有生命力。針對學生在社會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家長的付出與關愛理所當然、缺乏感恩意識等心理,我校組織了“家庭六個一”活動,即為家長倒一杯水、替家長招待一次來客、為長輩洗一次腳、為長輩擦一次鞋、開展一次我當家活動。活動后家長們填寫了回執單,對學生的這些活動分為優、良、中、差進行了評價。活動不但踐行了感恩教育還鍛煉了學生的自理能力,在家長配合下,使學生從一點一滴感受感恩教育。長期以來,我們建立了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多元化德育途徑,即“課堂教學主動滲透,課外活動延伸補充,日常生活熏陶感染,社會實踐鍛煉成長”的全方位、立體式的德育工作模式。今后我們將會以更新的姿態和飽滿的熱情去推進我校德育工作的健康發展。
作者:文宇玲 單位:甘肅七里河區火星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