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小學德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德育內容空洞、課時挪做他用與教學方法落后、考核評價制度不合理。
(1)正常課時確保不了,教學方法滯后。學校按規定把德育課的課時安排得很足,但卻不能保證實際上課時間。在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方法陳舊,學生體會不到德育課的樂趣,甚至產生對德育課的厭煩。大部分老師教學方法單一,講授法“一管到底”。
(2)考核評價制度不合理。小學品德課的考核一般采取期末統考的方式,評判的形式比較單一,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通常是結合學生的卷面成績和平時的表現情況確定學生的德育最終成績。
2.德育師資匱乏,教育者自身素質達不到要求,體現不出教學理念。
師資力量是教育發展的根本,教師個人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的高低。農村學校受到經濟條件和環境等各方面的限制,很難配備專門的德育老師,大部分德育老師是由語文老師兼職擔任的。大部分教師因為沒有受過專門的德育課學習或培訓,難以明確表現出德育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
二、農村小學德育努力的方向
1.擺正德育的位置,把德育落到實處。
(1)擺正德育的位置,充分認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初級階段,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小學階段要重視加強小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為此,學校應改變重智輕德的傳統,重視德育教育,認清德育教育的目的、意義、作用,德育和其他教育的關系以及德育在智育、體育、美育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要堅持德育智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加強對小學生道德意識的培養。
(2)理清德育機構的職責,加強德育工作建設。學校德育工作的領導機構一定要加強自身的領導力和執行力。要按照上級文件規定對德育的日常工作定期進行檢查,確保日常的上課率、聽課率、備課率。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隊伍,這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前提和保障。針對目前的德育工作者沒有專職化,負責德育工作的老師都是身兼數職,德育隊伍的不穩定,德育工作的時效性低等問題,要堅持選拔一批有較高理論修養和業務素養的、有志于從事學生德育工作的人充實德育隊伍。德育領導機構要不斷加強德育重要性的宣傳工作,調動全校老師參與德育工作的熱情,鼓勵人人參與德育建設,人人樂于德育工作。對積極參與德育的老師進行物質或精神方面的鼓勵,改變德育只是班主任的工作的錯誤認識。
2.注重對德育教材的開發利用,使教材更貼近生活。
由于《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文本比較簡約,給教和學都留下了較大的開發空間。所以,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不斷挖掘教材的“空白點”,尋找教材的“生長點”。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倡“生活即教育”,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家長、社會等實際生活中捕捉各種有利的德育資源,把這些資源進行合理的加工引入德育課堂,使德育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教師還要不斷根據當地實際拓展校本課程。例如,可以利用地方的名人暢談人生、漫畫家鄉的變化,甚至可以教學生一些簡單的種植養殖技術等,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感情,縮短小學德育教材與實際農村生活的距離。
3.改變傳統的德育教學方法,增強德育的趣味性和實踐性。
(1)改變傳統的德育教學方法,貼近學生生活。“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作為德育的直接對象和主體,是開展德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終歸宿點。因此,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學生,制定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在教學中應避免“一講到底”的做法,克服道德的說教和德育工作的“假、大、空”現象,在增強德育趣味性的同時要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小學生的愛好和學習。例如,農村學校有親近大自然的優勢,而大自然在賦予孩子靈性、陶冶孩子情操方面是很有作用的,農民純樸、自然的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學校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欣賞農村的自然風光讓孩子感受家園的美麗,讓熱愛故鄉家園的情感在學生的內心中自然升華。
(2)課內課外相結合,增強德育的趣味性和實踐性。一方面,在課堂上德育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違背道德的現象,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討論時,教師重點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允許他們在相互的爭論中剖析現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負面影響,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他們對道德規范的認識和操作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這樣,不僅增加了德育內容的生動性、趣味性和新鮮感,也使傳統的德育方法更注重與現實相結合。同時,既不會讓學生感到迷茫,又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掌握解決現實道德問題的方法。例如,希望學生學會原諒別人,就可以假設:假如有一天,你的好朋友借了你最喜歡的公主裙去穿,可是不小心卻在上面弄了一個小洞,當她把裙子還給你時,你會怎么辦?通過這樣的小例子,可以改變德育課的枯燥性,而且加深學生對德育的理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德育教育實踐活動。德育的目的是用于實踐,實踐在道德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選擇合適的實踐鍛煉方式,并且持之以恒,開展經常性的活動,創建實踐的活動基地,為學生的實踐鍛煉創造條件,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例如,可以借助少先隊的力量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德育活動。如借助雷鋒日、清明節等各種特殊的節日給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同時針對一些寄宿制的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余飯后,把餐桌、把宿舍當作德育的課堂??傊靡磺袟l件使德育之花處處開放。
4.加強德育的師資建設,提升教師師德水平。
調查得之,目前農村小學德育老師的師資情況令人擔憂,存在兼職老師多、綜合知識匱乏、業務水平不高等問題。因此,想保證德育的質量就必須先從教師抓起,盡量減少兼職德育教師的數量,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保證德育教師的質量和德育教學的效果。俗話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擔任著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師應該增強對職業的敬畏意識,堅持奉獻精神以及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觀念。鑒于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閱歷淺,缺乏社會生活經驗,是非觀念模糊,對人對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極大的模仿性等特點,小學德育教師更應注意自身的道德行為素質,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的小學生接觸到的新鮮東西很多,思想變化也很快。小學德育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和其他各類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接觸新的事物,縮短自己與學生的差距,才能跟上快速發展的社會腳步,和學生一起成長。學校不能只把對德育教師的重視放在口頭上,要把對德育教師的培訓和繼續學習工作落到實處。要組建德育教研小組,經常組織德育教師上公開課。有條件的學校還要盡力給德育教師提供“走出去”的機會,開闊德育教師的視野。
作者:魏新凱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社會科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