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音樂學院的聲樂教學現狀
1.教師的個人水平和教學科研水準
教師的個人水平和教學科研水準是衡量一所高校學術高度的重要標志之一,自古以來就有名師出高徒一說,實質上是反映了只有高水平的教師才有高水平的學生,高水平在這里不僅僅是說這位教師的聲樂演唱水平的高低,更多的是說全面素質。如何將這種能力傳承下去,對一名聲樂教師來說是一種考驗,教師演唱能力的高低往往并非是評價教師教學好壞的唯一條件,還需要有全面的音樂知識,比如對歌曲基本的分析能力、作品背景、作曲家的介紹、音樂術語符號、優秀的聲音辨別能力、正確的引導能力、師生的互動等,在一所藝術類大學,演唱水平高超又能夠在教學上有一定造詣的教師是非常缺乏的。
2.學科帶頭人的重要性
每個音樂藝術院校都會有這樣的專家學者,聲樂學科同樣也有學科帶頭人,好的學科帶頭人都有著較強的專業性和凝聚力,能夠帶領本專業的教師將聲樂教學和發展帶入一個高度發展的狀態,出成績,出成果。使得整個院系學風形成良性發展、和諧發展。因此如果學科帶頭人不起到應有的作用,那么這一學科將很難靠一兩個好的老師維系發展,最終對大多數聲樂學生的個人發展是不利的。
3.院校對于專業的重視程度
在地方院校中,除了專業音樂學院和藝術學院,還有很多是綜合性大學的藝術系、音樂學院,尤其在綜合性大學的藝術類中,多數院校對其的重視程度是非常低的,無論是在經濟扶持上,還是在教師科研、個人發展學習、音樂會、學術交流等項目上都微乎其微。在科研上,一個理工科的教師申請到的科研經費往往是音樂類教師科研經費項目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之多,但是不見得他們創造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會比音樂類教師高很多。在教師個人發展和培養上,公派留學的聲樂教師都屬于珍品,院校給予的名額極為有限。而全國的聲樂教師數十年以來都執著地將歐洲的藝術歌曲和歌劇當作教學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地重復,卻難得去取得真經,教師水平無法再次升華,那么學生的演唱水準自然就更多地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了。音樂會是一個學校藝術氛圍最直接的表現,是展示學生和教師最終學習成果和教學成果的平臺,同時也可以帶動更多的音樂學子對音樂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一所高校對于學術交流的積極開展,會極大地增強學科間的相互促進、提高和改進。
二、當前就業環境的多樣性與飽和性
1.聲樂畢業生數量劇增,對口崗位極少
當前在音樂類畢業生中,聲樂演唱和聲樂教育的專業學生占有比例最大,如某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的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至少有250名左右,這其中聲樂為主專業的至少占了一半,音樂學院聲樂系的畢業生每年有120名左右,還有民族藝術系的聲樂畢業生30名、東盟藝術系的畢業生60名,還有職業技術學院的聲樂為主的??粕?20名,總的聲樂畢業生至少在300—400名,這還僅僅是某市的一所高校,其本科畢業生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市區及周邊地區的崗位需求量。中小學以及職業學校的就業崗位幾乎全部是飽和狀態,文藝團體也同樣如此。
2.社會要求一專多能型人才
一專多能,顧名思義就是有一項專長,多項能力。用人單位并非都是專業性院?;蛘吒栉鑸F,比如中小學,現在很多地方都是要經過筆試、面試,如同公務員考試一樣,各省市的教育局出面聘請專家進行面試,最終并非是一首歌曲唱得好就能夠就業了,很多是要求綜合素質的,因此多項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鋼琴伴奏的能力、視唱練耳樂理教學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外在形象和氣質,特別是在有很多外專業的專家進行面試時,他們可能會更看重教學的邏輯性、引導性、文字的規范等各方面的條件。而在非音樂類的用人單位來看,他們往往看重一專多能,甚至于更看重多能。
3.文化素質水平偏低導致失去更多的崗位
由于藝術類考生的高考成績普遍偏低,使得其文化素質水平整體低下,這其中有文化成績差而學藝術走捷徑的人,也有愛好藝術而把太多時間用于藝術專業的學習的人,他們在入學以后,由于課程的設置和專業性院校對于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是嚴重忽視的,筆者接觸的很多學生,除了會唱歌,音樂術語符號、作曲家背景、作品的文化內涵等一概不知道,而由于高考文化分較低,實際也是放任了藝術類考生的文化素質要求。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迫在眉睫。
4.畢業選擇留在大中型城市使得競爭壓力巨大
受我國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地區工資水平差異和機遇等因素影響,很多畢業生都愿意留在大中城市,必然也使得競爭壓力巨大。聲樂專業是就業崗位中需求數量極少的行業,畢業生多,崗位少,這是必須面對的現實,都選擇在大中城市就業,更是難上加難。多數畢業生將面臨改行,進入社會大熔爐再造。
三、推進聲樂教學的多元化
1.分類培養,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提高成才率、就業率
分類培養在這里指的是將所有聲樂專業的學生在入學時按照嗓音條件、歌唱水平、樂感、音樂綜合素質等方面分為幾類,這樣分類的目的在于更加有利于教師的因材施教,優秀的學生能夠更加優秀,中等的學生也能夠學有所長,教師也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計劃。比如在某音樂表演和音樂專業中,優秀的學生通過全體教師的考核同意,便可以一周上雙倍的課時。這更加有利于他們的發展,這種機制也會激勵一部分學生更加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專業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在復雜的就業環境中突出優勢。
2.選定或編定有針對性、實用性的聲樂教材促進學生良性發展
當前我國的聲樂教學中,很多高校還是沿用1984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聲樂教材,但由于現在高校的擴招,學生專業水平層次差異性非常大,很多歌曲難以在教學中運用,如中國作品第一冊就有《黃河怨》《黃河頌》這樣的大歌曲,外國作品第三冊的曲目中在本科階段多數學生難以接觸,如《純潔的阿依達》《冰涼的小手》這樣的歌劇詠嘆調,這迫切需要我們重新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聲樂教材。當然很多高校已經著手做了一些新的教材,如西南師大出版了新的高師聲樂教材,沈陽音樂學院連續出版了十幾期近些年中國優秀歌曲集,但筆者認為各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源特點進行教材的編定,按照歌曲難易程度分層教學。多年來,在地方院校的聲樂教學中,布置歌曲隨意性很強,一些教師根據個人的喜好隨意布置曲目,有的大一考試就唱《滿城盡帶黃金甲》《女人善變》這樣的高難度歌曲,而不去唱最基本的藝術歌曲,四年學習后的結果和風險是巨大的。這也充分說明了各高校選定或者編定一些有針對性、實用性的聲樂教材是非常迫切的。
3.緊跟就業實踐聯系,培養學生多樣發展
藝術并不是陽春白雪,高高在上,藝術是服務于大眾的,只有緊跟形勢,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才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當前聲樂畢業生的就業環境復雜,就業面窄,這就需要我們有所改變,如在教學中,多給學生布置和演唱一些老百姓愛聽、愛唱、愛學的耳熟能詳的曲目,將此類曲目規定為畢業前必會歌曲之一,打破民族、美聲、流行等幾種唱法的局限性,學生們對每種唱法的優秀歌曲都應該會唱一些,哪怕是用美聲的方法去唱流行歌曲,至少這會更加貼近老百姓,貼近用人單位的需求。在實踐中,鼓勵每個學生都能夠在畢業前去各單位實習、實踐,帶著自己演唱拿手的歌曲走社區、走基層,送溫暖,更多的機會將會不期而遇。
四、總結
學生的就業關乎千百萬個家庭的父母對子女未來的殷切期盼,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只有扎扎實實學有所成,才能在就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聲樂教師的責任更多的在于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武裝自己,讓自身學有所長,多元化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夠真正前進!
作者:龐毅 單位: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