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留守兒童論文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幾種表現
1.不善于交往,性格孤僻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不跟父母,大多跟爺爺、奶奶或親友生活,所以存在大多孤言寡語、性格孤僻、內向等的心理情緒問題,這嚴重影響其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據統計:25.1%的“留守兒童”對兒童的集體活動沒有興趣;18.2%的“留守兒童”不愿參加集體活動;12.3%的“留守兒童”不合群,人際關系較差;常常表現為獨來獨往、性格內向孤僻;近半數的“留守兒童”只有別人叫才去參加集體活動。
2.不同程度的存有情緒低迷、困擾不安、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礙
“留守兒童”離開父母的關愛,從小缺乏管理教育,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變得沉默、內向、不開朗,表現為情緒低迷,困擾重重,焦慮不安,厭世反感,抑郁寡言。據調查分析發現,21.5%的“留守兒童”常常想念父母,表現為一說父母就焦慮、悲傷、哭泣。但也有19.9%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習慣了,對父母失去所謂的母愛和父愛的親密關系,表現為無所謂,滿不在乎。還有少數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比上上一代的老人要求嚴格,而表現的不愿跟父親和母親生活。但是,總的來說,調查發現79.2%“留守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緒低迷、困擾、焦慮不安,厭世反感,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礙。
3.在學習上疏于管理
據調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留守兒童”生活疼愛與監管方面比較重視;而嚴格要求上就顯得慣著、遷就,導致“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疏于管理,61.8%的“留守兒童”學習意識淡薄,貪玩懶散,紀律性不強,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積極不高,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很容易出現厭學、逃學的現象。
二、對心理輔導心理輔導教育工作模式
1.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檔案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檔案包括留守兒童的個人喜好、身體狀況、家庭經濟條件狀況;“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成績、學習習慣、品德行為習慣、性格特點等。這樣才能及時把握“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使心理輔導教育工作針對性強,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強家校聯系,密切配合
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如:組織家長會,舉辦親子活動,組織有關專題講座,請專家現身說法;密切與家長聯系,拓寬除電話以外的溝通渠道,增加溝通頻率,提高溝通效果。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優化教育環境,及時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不讓一個留守兒童掉隊。開展親子互動活動,增進父母與子女的感情。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
上好心理健康活動課,增設心理健康活動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心理健康活動課要在注重知識性的基礎上,增加趣味性,調到留守兒童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開展游戲活動,創設氛圍,突出現場效果,進行角色扮演,開展討論等方式來增加心理健康活動課趣味性。此外,增設心理健康活動室,設立心理咨詢信箱、心理咨詢電話、心理咨詢網絡平臺、心理健康專欄等心理健康教育陣地,使心理健康教育經常化。
4.創新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采取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相結合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對“留守兒童”表現的共性問題,要召開專題會,有效面對他們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進行解答和疏導。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需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疏導和解決。在工作方法上,對存在問題嚴重和突出的,要采用多個老師共同幫扶的辦法;對礙于情面,自尊心特別強的學生,要采用一對一的疏導和管理;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對學生設身處地的去做同學的疏導工作。總之,個別輔導與集體引導相結合,疏導要及時,要有耐心,幫助學生徹底解除心理障礙。
5.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
一是采取正面引導與嚴管管理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正面引導政治教育學習,如印發疏導材料,組織不同形式的有趣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引導留守兒童保持并提升良好的心情,學會面對現實,自我調節心態,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要幫助留守兒童克服自卑感,培養自信心,增強戰勝困難的決心。二是提高自我控制,增強意志力。學會正確面前挫折,敢于挑戰,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引導“留守兒童”如何正確交往,如何建立良好的關系,讓留守兒童從班級集體中感受大家庭的溫暖,得到愛的需求感,從而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總之,搞好調查、訪談、分析是做好“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前期準備工作;客觀分析研究“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尋求積極有效的解決對策,幫助“留守兒童”擺脫困擾,重建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才。
作者:王中偉 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峨山鎮左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