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農業合作組織成長不足,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
當前,為農業及農民服務的各類組織,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已初步發揮作用,但農民自己興辦的農民社會化服務組織面臨“三缺”問題,即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國家的支農政策不少,但針對農村合作組織的扶持政策嚴重滯后。在此種條件下,難以與已有多年經營歷史、具有雄厚經濟基礎的其他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競爭。
1.2農村土地流轉不到位,制約農業產業化規模
盡管國家并沒有限制農村土地流轉,由于農村土地產權虛位和法律上的限制,農民的土地不能抵押,宅基地及住宅無法流轉,諸多因素使我國農業小規模經營得以固化,農地流轉集中十分困難,嚴重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1.3地方政府不重視,致使農業產業化缺乏成長空間
目前,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占10%左右。很多地方領導人表面高喊重視農業,實則把農業作為拖累本地經濟快速發展的包袱。許多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已選擇拋棄農業和農村,狂熱追求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
2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對策
農村產業化發展必須打破原有的思維,真正以農業為本,方能求得新的突破。
2.1明確基層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環境
政府應提出一系列全局性的宏觀配置、調控方案,使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框架體系;建立和完善各項保護制度及配套的法律法規。微觀方面,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必須以合理的標準、完備的規程、嚴格的要求進行規范化、系統化管理,使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序、合理、穩步推進。同時必須扭轉單純GDP考核下的管理體制,形成科學的考核評估體系與評估標準。
2.2規范農村土地流轉,提高農民積極性,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基礎
通過土地的流轉,既可以解決農村高素質勞動力流失問題,又可以穩固農業基礎。應積極探索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市場,如成立市(縣)、鄉、村3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使土地流轉由分散向規模、由粗放向高效、由約定向法定轉變。
2.3引導扶持農業合作組織,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主體保障
政府可通過政策、經濟、法律等措施,扶持和引導農村民辦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通過加強生產合作,推動技術、信息、人才、資金等的優化組合,促成鏈頭產業的升級和真正的互利合作,加速農民致富的步伐。
2.4推進技術進步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技術為先導的,科學技術應始終貫穿于農業產前的農藥、種苗、種子、化肥和產中的栽培模式、飼養方式、灌溉以及產后的儲藏、加工等各個環節。因此,需進一步改革農業科研體制,建立完善的產前、產中和產后不同學科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技術推廣體系以及規范的農業科研資金投入制度創新農業科技體制。鼓勵和推動部分有市場開發能力的研究所向企業轉制。
作者:馬秀英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甸子鎮人民政府
第二篇
1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快速發展
通過幾年的努力,重點培育發展壯大了韻霖茶葉精制廠、鑫耀經貿有限公司、宏朋木材加工廠等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產業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的能力逐步增強。到2012年,全鎮共有農業龍頭企業15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0萬元以上)12個,年銷售收入2億元;年利稅117萬元。按照“政府引導,部門支持,農民自愿,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目前全鎮共有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32個,輻射帶動農戶8000余戶;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8戶,擁有社員1.2萬人,帶動農戶6248戶,覆蓋糧食、水果、蔬菜、中藥材、養殖、農機服務等產業。2012年合作社銷售農產品達25萬t,實現銷售收入18000萬元,盈余6000萬元,社員人均增加收入0.5萬元。
2麻栗鎮農業產業化主要經營模式
近年來,麻栗鎮黨委、政府通過抓特色,建基地,扶龍頭,建市場,搞服務,建立了一批初具規模的種植、養殖基地,扶持、培育了一批以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專業大戶+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
3存在的問題
3.1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是道路不暢,交通閉塞,影響了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導致產品成本較高。二是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成為制約麻栗鎮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三是坡耕地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嚴重制約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3.2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經營機制不完善龍頭企業尚未把生產、加工、銷售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發展格局,致使農戶盲目生產。同時,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之間多為松散型聯合,尚未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缺乏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
3.3農民科技素質低,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不健全由于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部分農戶科技素質低,對農業科技的接受能力弱,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難度較大,導致粗放經營,廣種薄收,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還處于原料型、初加工型階段,深加工和資源利用率不高;農民組織化、專業化程度低,訂單生產實施困難,規模化生產能力弱,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
3.4農產品市場信息和營銷體系建設滯后缺乏高素質的市場預測人才和市場營銷中介組織,市場信息網絡和營銷體系建設滯后,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發展。
3.5科技支撐能力弱缺乏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和新技術,科技成果儲備不足,對優勢產業的鞏固和提升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6土地集中流轉難度大,規模效應低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廣大群眾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承包土地集中流轉困難。目前,全鎮土地流轉主要是自愿、分散、無序、小規模的租賃、互換、返包等方式,大面積的集中連片土地流轉或以土地入股進行集中開發,建設優勢主導產業示范基地的難度大,產業大戶少,規模效應低。
4農業產業化經營對策
4.1整合項目資金,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鎮人民政府應結合全鎮農業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在企業自身投入的基礎上,整合涉農項目資金,以重點建設田間排灌溝渠、機耕道路、臺地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農產品基地建設。同時,加大鄉村公路建設力度,解決生產資料和農產品運輸難題。
4.2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完善產業化經營機制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和示范基地,引導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集聚,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使農民來自產業化經營的收入明顯增加。抓好與畜牧業等傳統優勢產業和甘蔗、蔬菜等特色產業有關項目的爭取和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公司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解決農民分散經營和公司難以對接的問題,真正把公司和農戶建立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
4.3加強引導,穩步推進土地集中流轉通過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實行市場登記制度,簽訂流轉合同;建立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完善農村土地經營管理機構,建立土地流轉信息庫,開展土地流轉供求信息登記、發布、評估、政策咨詢服務等。按照“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加大對土地流轉的宣傳工作,引導農戶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多種流轉形式,鼓勵土地適度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和養殖大戶集中,提升土地規模經營水平,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4.4培育主導產業,狠抓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根據麻栗鎮“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和“三農”發展大規劃的要求,按照“改造傳統農業、壯大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的思路,重點培育烤煙、甘蔗、蔬菜、中草藥和畜牧業五大主導產業,狠抓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形成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農業開發體系。
4.5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及測土配方施肥、作物高產創建、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動物疫病防控等科技成果的應用,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同時,抓住當前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有利時機,重點吸收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特色產品加工技術、電子商務、保鮮貯運技術等現代營銷網絡技術,用先進適用技術武裝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個環節,不斷提高整個產業鏈的科技含量和最終產品的檔次。
4.6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鼓勵和引導農民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戶發展生產和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4.7依靠邊境優勢,努力開拓國內國外市場充分利用與越南相連的邊境優勢,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面向國內、國際2個市場,加快國內、國際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步伐;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招商引資領域,廣泛吸引外商參與麻栗鎮的農業產業化建設。
4.8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力度制定統一的產業化貸款貼息標準,實行市場化運作機制,給予同等的政策待遇;建立和完善農戶信用等級和生產經營情況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小額信貸的發放。充分依靠農村黨支部、村委會和入股社員參與信用社評估,實行農戶信息公開和貸款信息公開,有效解決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
作者:張國超 駱振 單位:云南省麻栗坡縣麻栗鎮農技站 麻栗坡縣農技推廣中心
第三篇
1馬鬃苗族鄉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農民科技素質普遍偏低,具體來說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龍頭企業少。馬鬃苗族鄉有廣闊的山林和田土面積,有大量的諸如藥材、家禽、家畜的農產品,有豐富的水能、木材資源,有可開發的旅游資源,有剩余廉價的勞動力等。這是馬鬃苗族鄉可開發的潛力所在,但沒有工廠,沒有規模企業,很難發展鄉域經濟;沒有農產品加工業,難以延伸產業鏈,發展城鎮化;沒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很難轉移吸納剩余勞動力;沒有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難以把產加銷售多個環節連接起來,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因此,農村的城鎮化、工業化也就無從談起。二是氣候條件制約大。馬鬃苗族鄉雖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但農民整體的文化素質不高。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年輕的、文化水平較高的具有開拓創新的人都已“孔雀東南飛”———外出打工創業,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殘”,即婦女、小孩、年老者,他們過著“小富即安”或者“隨欲而安”的生活。同時農村技術培訓不到位,勞動力科技素質低。
其次,交通狀況差,還有相當一部分村未通公路,即使通公路也是晴天有車跑雨天無車行,豐富的物產“養在深閨無人知”,產品拉不出,外商請不來。再加上資金缺乏。因此,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產品形成不了商品,種植形成不了規模。要使農產品變成商品,走向市場,就必須推進農業產業化,通過龍頭企業對農產品的精加工、深加工、不斷拉長農業產業化鏈條,帶動二三產業發展,才能加快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據了解,馬鬃苗族鄉的農產品加工率不到30%,糧食、水果、藥材、木材、礦產等加工率不到25%,大部分農民滿足于“養豬過年,喂雞賣蛋換鹽”的老傳統生活方式,還習慣于“生豬賣頭,木材賣方,竹子賣根,藥材賣斤,水果賣筐,無法使農產品進一步加工增值。
2農業產業化的對策
根據馬鬃苗族鄉農業產業化的實踐與面臨的問題,筆者認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應遵循“立足本地,市場導向,整合資源,重點支持,創造特色”的原則,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提高其競爭力。
一是要解放思想。因為馬鬃苗族鄉苗漢兩族兒女長期生活在邊遠落后的大山中,交通不便,特別是年輕人一向想著出外打工,對家鄉的建設漠不關心,在家的年老體弱,思想落后,只求眼前利益,沒有長遠發展目標。對于他們來說,餓不死,能有飯吃,填飽肚子就行。他們認為農村就是農業,農業就是種田,種田就是種糧。這里的種植還類似于刀耕火種,為此,當前著重加大對村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要破除傳統的計劃經濟觀念,樹立大市場觀念,破小而全的地區封閉觀念;樹立少投入多生產,高效益的集約增長觀念;破傳統的耕種觀念,樹立服務引導新意識。轉變思想觀念,只有認識正確了,才會在實踐中出成效,以“營銷市場化”來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是要從隊伍建設上下工夫。作為一名鄉鎮農業服務干部,應該為本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獻計獻策,做大做強本鄉農業產業化。首先,馬鬃苗族鄉每一個村建設一個培訓基地,召集村干部,應屆畢業生參加學習,請縣農業局的講師授課,通過三年的培訓,學員們掌握了多方面的農技知識,在他們的帶領下,馬鬃苗族鄉農業有了新發展。由單一的種糧食轉變為種天麻、藥材,基本做到了村村有上規模的養殖場,農民收入增加。
為近年來全鄉打工仔陸續回鄉,還帶回不少外地學習的先進技術,這批人成為馬鬃苗族鄉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在他們的帶領下,村民們思想轉變了,大家你追我趕,都怕自己落后與人家。通過全鄉人民的共同努力,馬鬃苗族鄉農民純收入由原來的人均5000元,增加到1萬元左右,大大縮短了城鄉人均收入的差距。為全鄉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作者:潘勇 單位:貴州省桐梓縣馬鬃苗族鄉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