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優質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患;患者在治療前1周內未服用抗抑郁或抗焦慮藥物;不存在血透禁忌癥者;不存在原發性或繼發性癡呆;對本研究知悉并簽署同意書。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模式,內容涉及飲食指導、藥物護理、皮膚護理、血液透析護理及血管通路的維護。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優質護理服務。
(1)個體化健康宣教:護士需全面評估患者的背景資料,了解其文化層次、性格特征,理解能力,再制定個體化宣教方案。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疾病發生、發展、血透的有關知識、配合要點及預后轉歸,在講解期間,鼓勵患者及時提出疑問,現場答疑。為了進一步幫助患者理解,護士于次日鼓勵患者復述昨天內容,并針對其理解誤區,及時給予認知矯正。
(2)心理干預:護士一方面需要扮演好傾聽者角色,即采取誘導式發問的方式試圖走入其內心世界,鼓勵患者表述內心不滿、焦慮、緊張等消極情感。另一方面,對于情緒波動明顯患者,護士需扮演協調者角色,與患者一同探究負性情緒的溯源事件,并提出解決方案。此外,還可充分采取勸說、安慰、鼓勵等多重心理學技巧以改善其消極情緒。護士可邀請血透患者給予現身說法,通過經驗及心得的交流,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3)放松訓練:患者不僅需要心理干預平復負性情感,還可通過放松訓練緩解情緒。①腹式呼吸:患者取平臥位,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胸部。深吸氣,左手感受腹部上抬至最高處,屏氣2s,再緩慢呼氣,右手感受腹部上抬至最高處。每分鐘呼吸頻率以3~5次為宜,每次訓練5min,早晚各一次。②全身肌肉放松訓練:患者從面部肌肉開始,依次從頸部、胸部、腹部、背部、腰部、雙上肢、臀部、雙下肢肌肉先收縮3s,再放松3s,每次訓練5min,早晚各一次。③冥想訓練:在病房中播放柔美輕音樂,患者根據音樂節奏展開冥想,想象自身置于大自然中,體驗生靈萬物的氣息,進而平復心境。
1.3觀察項目
(1)兩組患者在干預前1d和干預后第7天末均接受SAS量表測評。評分標準為:50分~59分為輕度焦慮,60分~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2)兩組患者在干預后第7天末均接受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問卷答案采取封閉式選項,分別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其中滿意度的計算公式為: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本組研究總例數×100%。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況比較兩組干預前的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4.7%,對照組為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糖尿病腎病是臨床常見病之一,若病情發展為終末期腎病,則需采取血液透析治療。但對于老年患者,出于對血液透析的陌生感,再加上對自身病情的擔憂,均會誘發一系列不良情緒。而血液透析是一個長期治療方案,積壓過久的負性情感容易誘發抑郁癥或焦慮癥,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另外,長期焦慮狀態會導致機體交感神經張力增強,引起生理應激出現,進而降低患者免疫力,甚至會加重病情。因此,針對這類特殊群體,提供精心、細致的護理服務顯得尤為關鍵。優質護理相較于傳統的護理模式,強調患者是整體人,不僅需關注其病情進展提供針對性護理,更是需開展心理干預,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面對治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的心理狀況優于對照組(P<0.05)。因為考慮到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醫學知識的不對等性,而彎曲的認知體驗將會導致患者對病情預后出現擔憂,所以,幫助患者形成系統的認知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研究組通過個體化健康教育,再加上記憶技巧的運用,幫助患者內化相關知識,對整體醫學知識有著更進一步的認識。另外,研究組患者還接受個性化的心理干預,干預內容倡導患者主訴內心情感為主,護士給予安慰、勸說為輔,進而幫助患者宣泄壓抑情緒。護士通過病友平臺的搭建,借助病友經驗的分享,一方面能幫助患者對疾病有著更為直觀的認知,另一方面還能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早日回歸。由于血透患者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極易出現疲勞、煩躁,開展適當的放松訓練在提高心理舒適度方面效果較佳。借助腹式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及冥想訓練,能夠促進人體兒茶酚胺的分泌,進而提高其欣悅感,緩解負性情緒。上述護理措施均從人性化角度出發,旨在幫助患者構建較佳的心態面對治療。隨著負性情緒的改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評價也隨之升高。
綜上所述,對于行血透治療的老年糖尿病腎病患者而言,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能夠有效降低負性情緒,且能提高護理滿意度。
作者:譚彩虹 單位:湖南省榮軍醫院內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