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目標定位
傳統的會計專業教育側重培養學生記賬、算賬、報賬以及如何運用會計信息幫助管理決策,會計專業人員不僅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更是加工者,要熟稔信息生產之道。而非會計專業人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會計知識便是分析各種會計信息幫助管理或投資決策。從這一層面講,非專業會計人員不必掌握如何生產會計信息,但須熟知各種會計信息的意義和對管理、投資等活動的影響。總結起來,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則應側重于會計信息的應用,以及借助會計信息分析、判斷、創新的能力。
二、傳統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模式的不足
明確了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目標后我們發現,現行教育模式并沒有在會計專業和非專業教育方面做出明確的劃分。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育大都是跟在專業教育后面走,專業教育講什么,非專業教育刪減過后,挑出一門或兩門拿到非會計專業的課堂上來講,完全沒有考慮到培養群體和目標的差異,結果導致學生對課程不夠重視、缺乏興趣、培養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的凸現。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以下幾點造成的:
首先,非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人員缺乏對本專業會計教育目標的明確定位,直接導致課程選擇和授課內容不科學。如上所述,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育與專業會計教育目標存在很大的差別,課程設置的內容限定和理論深度都應有所差異。不明確這一點,只把專業會計中的《基礎會計》、《會計學》等搬過來直接用,勢必難以令學生接受。
其次,教學設計陳舊,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會計課程本身就缺乏趣味性,傳統的教學方法又是以講授理論為主,這樣更使得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對會計如隔萬里,興趣蕩然無存,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任課教師個人的專業背景單一,容易陷入專業教育的模式。有趣的是,為了保證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專業性”,會計課程一般都由科班出身的會計教師擔任。這一點確保了知識傳授的準確無誤,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弊端,那就是這些教師習慣于對專業課程教授的思路和體系,不愿主動針對培養對象做積極的改動。
三、改善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建議
首先,明確教育目標,精選課程內容,構架科學體系。前文分析到,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培養應側重于對會計信息的應用,提升人才對會計信息的分析、判斷和創新能力。“會計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教導學生具備獨立學習的素質。大學教育應是提供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使他們在畢業后能夠以獨立自我的精神持續地學習新的知識。因此,在課程范圍圈定中,一定的會計理論知識是必要的,保證給學生頭腦中搭建一個完整的會計基礎理論架構,這樣也使學生日后的學習具有延展性,為自我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理論的深度可以不做太多的延伸,但內容要有所側重。例如,各種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理論,對于如何確認和計量可以適當的弱化,但涉及到會計政策選擇及其影響時,應當重點講解。另外,為了提高學生對會計信息的應用能力,財務分析方面的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教材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定,但教材只是輔助工具,課程體系的把握不應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根據事先確定的培養目標和思路做適當的調整。
其次,教學環節要堅持理論與案例結合,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方式。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讓學生永遠有魚吃,那就要教會他們釣魚的方法。向學生填鴨式的灌輸知識,樂觀的說即使學生掌握了當前所有的會計原則和方法,也難以應對復雜且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而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大都遭到學生的反感,挨累不討好。如果能在講授會計知識時立即結合當前經濟生活中的經典案例,通過對案例的深入分析,了解會計在其中的作用和影響。這樣以“點”帶“面”,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掌握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的態度以及他們的思維特點對于順利設計授課環節也大有裨益。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景中的學習興趣來自于三個方面的內驅力決定,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認知內驅力來自于對問題和現象產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其中奧秘的強烈愿望;為實現好的成績產生了自我提高內驅力;為使自己能夠贏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產生了附屬內驅力。這為我們提供了一條設計課程的線索:興趣—學習動機—激勵—自我提高—鞏固和探索精神。通過現實中的經典案例引發學生的關注,引導學生思考的同時,激發了他們對探索答案的熱情,進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在探索答案的討論過程中,學生可能大多以非會計的視度來思考和闡釋問題,這時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并引導學生向專業方向思考,這樣,對學生的認可轉化成了正向激勵,可以激發他們獲取專業知識的渴望,順利達成傳達知識的目的,再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使其已獲取的專業知識得到鞏固和應用。
最后,教師在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質的同時,還應廣泛涉獵非會計專業知識,以確保會計知識的應用性更強,課程銜接更緊密“。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除了寓意教師要知識淵博以外,還暗示教師要首先成為一個好學者的典范。誠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教學始于老師所知……教授既是一個學者,也是一個學習者。知識的攝取是無止境的,也是無邊界的,作為會計專業的教師,應該跳出會計的圈子,多掌握經濟、貿易、金融、甚至心理學、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并將會計與學生自身專業完美結合,才能不負“傳道、授業、解惑”之使命。
作者:安麗君 單位: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