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分析
1.大學生使用媒介情況
對這一問題的調研集中體現在大學生使用的媒介類別和使用媒介的動機兩個方面。調研結果顯示,所有被調查的大學生都使用媒介,使用最多的媒介是互聯網和手機媒介,然后是電視、報刊雜志、廣播。850名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98.01%的選擇了互聯網;625名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70.5%的選擇了手機媒介;538名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62%的選擇了電視;402名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46.3%的選擇了報刊雜志;68名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7.83%的選擇了廣播。對大學生使用媒介的動機,選擇人數最多的是瀏覽新聞資訊(70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80.6%),其次是娛樂休閑(47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4.8%)、社會交往(31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36.4%)、學習新知識(15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8%)。以上情況說明,目前大學生對網絡、手機媒介過分依賴,使用媒介過于注重娛樂性。
2.大學生使用媒介能力
調研結果表明,所有被調查的大學生都可以綜合使用多種媒介,能夠通過媒介獲取資訊、交際、看電子書、聽音樂、收看網絡電視、收聽廣播等。這說明大學生已經具備了初級的媒介使用能力,但缺乏較高層次的媒介應用能力。如在“你能否應用媒介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一題中,僅有47名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的5.4%選擇了“能”。在“你對媒介信息是否具有辨別能力?”一題中,42名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4.82%的選擇了“基本有”;188名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21.7%的選擇了“基本沒有”;638名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73.48%的選擇了“無法回答”。可以看出,大學生雖然具備了初級的媒介使用能力,但缺乏較高層次的媒介使用能力和有效辨別媒介信息能力。3.大學生的媒介道德本次對大學生媒介道德的調研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對自身使用媒介時間的控制能力和大學生對媒介不法行為的認識兩個方面。對“你是否能夠在使用媒介時控制休閑娛樂時間?”這一話題進行訪談時,一半以上的大學生都表示不能,會經常將大量時間耗費在漫無目的地瀏覽網頁、看電影和聊天上,從而占用了搜集資料、學習和閱讀的寶貴時間。在對媒介不法行為的認識訪談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認為傳播虛假信息、使用盜版軟件等行為屬于不法行為,但大部分大學生對這些行為的態度都較為漠然,沒有杜絕或主動控制的打算。因此,大學生媒介道德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主要還應依賴于通識教育來解決。
二、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的現狀分析
在調研中發現,這7所高校都開設有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的課程,如Flash動畫制作、網頁設計與制作、Internet應用、網上購物、信息檢索、電影欣賞、中國音樂欣賞與實踐、色彩藝術、書法、市場營銷與策劃等。但從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的視角分析,還存在以下問題:
1.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觀念相對淡漠
首先,雖然這7所高校都開設有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課程,但大部分高校相關課程的培養目標并不是著眼于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在訪談中,有1/3的通識教育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認為沒有必要進行媒介素養通識教育。其次,從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等文件也可以看出,其中并沒有涉及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內容。如大部分高校的《市場營銷與策劃》課程,都沒有涉及到媒介策劃,《色彩藝術》《網頁設計與制作》《Flash動畫制作》等課程,也并沒有將專業知識和媒介素養結合起來。最后,從大學生選課的情況來看,他們選課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感興趣、相對容易等方面,很少從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出發選擇課程。
2.尚未形成健全的大學生媒介素養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由于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觀念相對淡漠、我國通識教育起步較晚等原因,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主要體現在相關通識教育課程開設缺乏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指導理念,沒有形成完整、合理的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兩個方面。目前開設的相關通識教育課程也限于在不同院系之間重復開設、課程考核與評價中缺乏衡量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指標等方面。筆者在調研時發現,某高校的《Flash動畫制作》課程在工程技術系和藝術學院都有開設,《電影欣賞》課程在人文科學系和藝術學院都有開設。在翻閱調研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大綱時發現,絕大多數高校開設的相關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考核與評價等部分都沒有涉及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內容。
3.媒介素養通識教育內容分散
本次調研的7所高校的通識教育體系都較為完善,劃分為不同的課程體系模塊,具體包括藝術類、人文類、自然科學類、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每一個課程體系模塊下又包括許多門不同方向、不同內容的課程。而涉及到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的課程,有多門分散在各個課程體系模塊中間。大學生由于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對所涉及到的課程一一選修,這就影響到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綜合提升。筆者調研的7所高校中,涉及到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的課程最多的為64門,最少的為28門。在訪談時,很多師生建議開設一門媒介基礎知識類專門課程。
4.媒介素養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效果較差
在訪談時,很多相關通識教育課程教師表示,自己雖然已意識到應該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但由于學校和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自身在科研、專業課程建設方面壓力也較大,也就無形中降低了通識教育課程的授課水準。很多相關課程教師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等幾乎幾年都沒有更新。有的教師利用學校對通識教育課程檢查不嚴格的情況,存有投機心理,疲于應付,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氣氛不活躍,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大學生在訪談時表示,其主修課程和專業課學習難度較大,考核標準高,授課教師要求嚴格,而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難度和考核標準較低。因此其對通識教育課程重視程度不夠,經常在通識教育課程課堂上玩手機、做主修課程作業等,對很多修過的通識教育課程都沒有深刻印象。
三、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的構想
1.提高相關主體的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意識
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十分必要。首先,當今社會,媒介日趨發達,而大學生已經成為新媒介的使用主體。隨著相關技術的日新月異,媒介的教育功能也日益凸顯。如地震發生后,電視、報紙等大眾媒介向人們傳播正確應對災難的方法,《人民日報》刊登的評論員文章指引人們的意識方向等。其次,經濟發展帶來了教育市場化,高校相關專業設置、課程開設緊跟市場,忽視了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育。相比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具有非功利性,以育人為出發點的特點。進行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在當今信息爆炸、話語霸權、傳播焦慮、數字鴻溝、精神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的社會中,能夠清楚地辨別各種媒介信息,能夠有效利用媒介和理智參與媒介活動,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可以由有關教育主管部門牽頭,組織高校主管通識教育的領導、新聞傳播系主任等參加專題培訓或研討會,使其意識到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高校內部可針對教師和學生組織相關講座,著力推行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
2.建立健全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高校通識教育主管部門在對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進行正確認識之后,應當組織專業人員以專題會議的形式,針對本校大學生媒介素養實際情況,從媒介知識、媒介能力和媒介道德三個方面制定出詳細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制定出課程設置方案、課程教學方案、課程考評原則等。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考慮到通識教育的基礎性特征,力求課程內容易為教育對象所接受。要考慮到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所以課程內容要追求盡可能應用于實際,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媒介日常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此外,還要考慮到選課對象在專業、院系、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力求課程設置具有靈活性。最后,由于媒介發展迅速,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應體現時代性。
3.設置一門媒介素養基礎課程
針對目前媒介素養通識教育課程過于分散,而學生精力有限不可能逐門選修這一問題,高校可設置一門媒介素養基礎課程。其內容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媒介基礎知識。這部分內容主要指媒介和傳播的基本概念、要素和原理以及媒介語言學、媒介心理學、傳播學等知識。第二,媒介能力。目前國內傳播學者認為,媒介能力應當包括選擇能力、解讀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以及媒介的創造和傳播能力。筆者認為,從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的實際需要出發,課程中媒介能力方面的內容應當包含媒介生產、媒介信息的獲取與解讀、媒介使用以及媒介評價四個方面。第三,媒介道德。媒介道德即媒介傳播過程中,相關主體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此方面的內容應當包括媒介倫理知識和媒介法律知識兩個方面。4.改進媒介素養通識教育的教學與評價方式在課堂教學時,應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注重師生互動。教師可以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媒介輔助案例教學、研討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的教學效果。此外,還應當將教學延伸向課外,如教師可以建立學習交流網站、組織大學生參與校內外新聞活動、鼓勵大學生參與媒介產品制作、邀請著名學者舉辦專題講座等。在教學評價方面,可以采取多元化考核的方式,同時或選擇性地采取筆試、口試、調研或實踐報告、多媒體作品等多種形式。
作者:李潔 單位:西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