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新課程,學校管理的重點應是評價體系的不斷創新
1.在評價目標上,由注重“甄別選拔”轉變為重視“促進發展”,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
2.在評價主體上,由注重“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3.在評價標準上,由注重“相對標準”轉變為“絕對標準”與“個性標準”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4.在評價內容上,由“惟知識”、“惟智育”、“惟書本”轉向“重能力”、“重素質”、“重實踐”,實現評價內容的綜合化。
5.在評價過程上,由單純重視結論轉變為過程與結論結合,實現評價的重心轉移。
6.在評價方式上,由單一的量化評價轉變為多樣化的“綜合評價”,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往往只要學生提供解題的答案,只關注最終結論的正確與否,而忽略了對學生發展的至關重要方面——獲得答案。這種做法極易導致學生對思維的探究過程的輕視,養成似是而非的認識習慣??梢?,建立以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共同發展為根本目的,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符合新課程培養目標要求的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二、走進新課程,學校管理的重中之重應是高素質教師隊伍的打造
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主力軍。打造以“研究型”為基本特征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環節,也是新課程實施的必然要求。
1.新課程所倡導的課程理念是民主、開放、科學。課程所要求的是民主、開放的課程,是圍繞著學生實際建構的課程,更是“體驗課程”。這樣的課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識載體,而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是對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變的過程。教師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不再是專家研究成果的簡單操作者。
2.從教學的角度看,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而新課程理念只有落實在課堂教學的層面,才能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效果。教師自己應是一個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規律性的認識。
三、走進新課程,學校管理的方略應是法制與德治的有機結合
學校管理需要和諧,但和諧不是一團和氣。加強制度建設只是提高學校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舉措,而不是學校管理的全部法寶。過分強調對教師的控制監督和定量評價,結果忘掉人的因素的做法,永遠不會使學校的管理進入一個理想境界,也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得發展需要。在學校管理工作中,應實現治與法治的完美結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人為本,順應人性,尊重人格,激發教師的主動精神,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積極性。要通過管理文化,創造一種高度和諧、友善、親切、融洽的教書育人氛圍,激發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和工作責任感。因此,管理者必須以德修身、以德養身,以德立身,使學校制度管理人文化。
2.制度建設要有利于推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3.學校管理者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要經常反思是否做到大事不獨斷、瑣事不糾纏、難事不推諉、好事不搶先、工作不挑剔、失誤不埋怨;經常反思工作中是否各司其責、各司其職、各盡所能。
4.努力使學校管理變成人的管理、心的管理、思想的管理、智慧的管理、形象的管理。綜上所述,只有實現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的緊密結合,才能使制度既具有科學性、公正性、又具有激勵性、引導性,最終使學校管理達到最高境界——“沒管理”。
作者:朱長河 單位:吉林省雙遼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