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羅斯工程教育及精英教育理念基礎
(一)俄羅斯工程教育史簡述
蘇聯(1922-1991)時期繼承了俄羅斯帝國技術教育體系,俄羅斯聯邦(1917-1991)只創辦了一所全新技術大學———莫斯科礦業學院。此時,在物理數學系和工程大學的學生人數略高于革命前水平。工程教育體系得到承襲并繼續發展。1930年的教育改革是解散老院校,在其教研室和系的基礎上成立多科學校,按速成教學大綱批量培養窄口徑人才。與此同時,蘇維埃政權禁止“剝削階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同時限制家庭對教育的影響,而沙皇政府在后20年是鼓勵父母參與教育的。20世紀30年代,蘇維埃政府意識到人才培養質量下滑的危險性,其原因是中學階段的教育沒有提供足夠數量的知識,沒有徹底解決為技校和高校培養掌握基本科學知識的人才問題,隨后恢復了考試并取消了進入高校的階級限制。蘇維埃政權在教育領域的成果與恢復教育傳統有關,首當其沖是自然科學和工程教育領域,以此來擴大教育的社會基礎。20世紀前20年,俄羅斯工程教育實現了決定性的突破。此時正值俄羅斯數學、自然科學和技術教育的繁盛時期,形成了俄羅斯獨一無二的“物理技術”教育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德國、美國和俄羅斯的專業人員把復雜的數學方法和成果應用到理論物理、機械、化學和生物學領域解決具體問題,進而形成了應用科學領域,建設相應的實驗室、研究所等。俄羅斯研究基礎科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中心是彼得堡工學院、彼得堡電子技術學院、尼古拉海軍學院、基輔理工學院、莫斯科帝國技術學校等,這些學校建有大型實驗室,從事機械、材料科學、電子學和船舶制造領域的研究。有些科學家和工程師在這些科學教育中心教書或學習,有些后來創建了科研所,對世界科學和工程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當時,俄羅斯工科類大學所有教師除了純粹的理論研究,還要為國家需求和工業發展進行實踐研究。1916年,俄羅斯最終形成了“物理技術”教育模式,即運用現代數學和物理方法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把工程、工廠的方法“搬”到科學實驗中。“物理技術”對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和教育產生了一定影響,隨即出現了工程精英專業———物理工程師。俄羅斯工程教育的“古典概念”發展于18~19世紀,達到巔峰是在20世紀初,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二)俄羅斯工程精英教育理論
1.精英教育理念21世紀工程師應具備創造性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善于在緊急情況和不規范條件下做出判斷,清楚科學技術發展、科技進步的基本方向和趨勢,掌握生態生產和環境的工程保護方法,不斷完善專業和個性,具有高度的溝通能力,崇高的道德立場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2.精英人才培養確定達到教育目的的方法,即培養精英人才過程的組織方法論。在大學里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科學認知方法。大學科學教學與其說是傳遞知識,不如說是教師闡述科學知識,不僅僅是向學生闡述研究結果,而是展示如何得到這些結果。講座的形式能激發學生對教師闡述問題獨立研究的欲望,對科學產生積極的態度。這類講座和課堂討論課相互補充,吸引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傳統的講座和課堂討論形式無論在低年級還是在高年級都應該進行,但高年級的課程應更具個性化,包括在教師監督下的大量獨立工作。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應該由相應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教學和科研資料)和個別課程工作大綱、基本和補充教材參考書等作保障。高年級學生在完成獨立研究時能訪問局域網和互聯網,專業文獻———專題學術著作、科技報告、期刊文章及會議資料的查找具有特別意義。
二、莫斯科國立工業大學工程精英培養經驗
莫斯科國立工業大學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確定了精英人才教育模式及實現路徑,即培養開發工程師和研發工程師,兩個專業高年級學生平行教學,組織國際“融合”教育,系統培訓擔任工程課程的教師。
(一)確立精英人才教育模式
莫斯科國立工業大學主要培養學生獲得“開發型工程師”和“研發型工程師”的技能,教學主要任務是深化已有并獲取工程領域的新知識,培養創新能力,獲得從事科研工作的技能。精英教學是依據個性化教學計劃進行的,核心是完成基礎或應用研究、工程設計或其他創造性工作形式下的技能性工作。教學計劃中也包括傳統的課型(講座、課堂討論、辯論),介紹行業科學與實踐最新成果及掌握專門數學知識、科學實驗方法等,最近幾年在教學計劃中補充了心理教育學系列課程、交際方向課程及社會人文學系列課程。技能性工作可以有兩種類型———新型工程研究和解決科研問題。工程研究應該有實踐價值,可以包括發明新型原裝機、部件及儀器,研究新的計算方法,創建新的軟件產品、數據銀行等。科研應該做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學習以技能性工作在國家鑒定委員會上公開答辯而結束。該委員會能夠接受在研課題的繼續研究,包括研究生階段。獲得開發工程師和研發工程師文憑的畢業生所工作的科研機關和生產企業的評語顯示出他們高水平專業知識、創造積極性、科學分析能力及合理選擇工程解決方案的能力。
(二)雙重能力人才培養
當代工程師所具有的個人專業素養奠定了合理培養的基本思想,即專業基礎、普通工程學和社會人文知識培養。大學畢業生如果平行掌握了第二學位的補充教學內容,就業的機會就大。畢業生獲得主修和輔修專業的現實意義得到了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畢業生本人的正面評價。按補充大綱學習期限一般為2~3年。學生掌握補充教學大綱內容有助于充分開發其智力和創造潛力。雙重能力人才的專業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兩個(或更多)通常是異質的培養方向一體化下出現的所謂系統效應決定的,表現為學生形成的獨特品質,這些品質在這些方向分開培養時是發現不了的。
(三)開展國際融合教育
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國外大學和公司進修形式的融合教育模式在莫斯科國立工業大學已經實踐了很長時間。據國外大學反饋,所有赴國外大學的該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順利地實現了融合教育的目的,成為具有廣闊視野、超強溝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與國外大學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給學生提供在另一種高等教育體系下體驗的機會,獲取專業和相鄰知識領域的補充知識,提高外語水平,了解外國文化。
(四)“專家-教育家”模式的教師綜合培訓
20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聯邦教育部開始在一些工科大學創建教師能力提高和再培訓中心(工程教育學中心)。目前,俄羅斯有12所高校設有工程教育學中心,其中教師技能提高和再培訓實驗中心是1993年由莫斯科國立工業大學設立的。制定統一教師培訓教學大綱,使其與國際工程教育學協會(InternationalGesellschaftfurIngenieur-padagogik)要求一致具有重大意義。該組織目前是國際權威組織,聯合了歐洲許多國家的科研教育團體。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高校同生產和學術組織的傳統關系嚴重削弱,甚至脫節,致使科研經費預算大幅削減,極大地限制了教師在工業企業和科研機構進修以提高專業技能的可能性,導致教師失去了直接從現代技術開發人員和廠家獲得信息的機會,其負面影響還有高校教師和工業人員合作出版的教育科研文獻縮減,國內科技信息發布減少。
三、結論
第一,制定教學大綱要符合精英人才培養的要求,在編制大綱時應該確定對大綱結構、內容的要求,評估矛盾并找到消除矛盾的合理途徑。在任何情況下,大綱應該滿足國家高等職業教育標準的要求。第二,精英人才應該由精英教師培養。事實表明,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在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方面比較薄弱,而年輕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比較薄弱。建設師資隊伍時要對此關注。第三,對于精英教育體系來說,人文課程不足,應重視人文知識在工程精英培養中的作用和意義。第四,工業發達國家建立了工程道德規范,是在行業和社會組織的框架下制定和實施的,如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歐盟工程師協會(FEANI)等。上述組織的代表參與工程院校的認證、匹配(調整)教學計劃、大綱,等。第五,恢復學校與企業的傳統聯系能夠促進教師科研項目知識更新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