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作空間的延展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融入,導致了一個特別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在利用數字影像進行創作的時侯,人們關注的總是數字影像的快速性,獲取影像的便利性。把傳統手工獲取影像的方式形容的如何如何復雜,要將傳統技術就此拋棄。其實攝影的創作過程并不僅僅是一個拍攝的結果,它包括了影像的制作和后期的加工,它是可以變換各種方式方法得到不同影像味道和趣味的過程。在傳統感光涂布涂層影像中,我們創作的承載物是感光材料,首先我們所獲取的圖像必然與客觀存在的景物所聯系,是對客觀場景的復制或異化。其次我們在后期暗房加工中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對圖像做某些變化與加工,但是其限制性和技術上的復雜性是不言而喻的。影像結合數字化首先使得前期拍攝的形式多樣化??梢酝ㄟ^傳統獲取圖像的方式結合數字化處理,也可以直接通使用數字化的方式獲取圖像。在獲得圖像時,載體本身的特性、攝影視點的豐富性、觀看形式的變化等等給圖像以更為豐富的呈現空間。在感光涂布涂層影像的制作中,圖形工作站和后期處理軟件的介入極大豐富了其表現的手段與空間。數字后期的圖像軟件中對于后期效果的視覺模擬都是來源于傳統暗室技術,但是數字化后,圖形工作站使得這些特殊效果的獲取從暗室推向了明室,由繁瑣、偶然性走向了簡便和直接化。數字影像可以通圖像工作站處理輕松的得到虛擬的時空以及夢幻般的影像。此外,還能使用圖像軟件生成的虛擬影像加入到我們的影像中。
二、感光涂布涂層的數字化傳播
感光涂布涂層影像經過數字化后在網絡中傳播具有了互動性。在傳統媒介的傳播過程中圖像的來源或者說藝術家與觀眾之間是一種單項的關系,觀眾很可能只是在不停地被動的接受作者的影像,觀眾參與的機會是有限的,觀眾對影像信息的反饋很難被作者掌握。而在數字時代,由于網絡的出現,數字影像可以快速傳播,觀眾也能即時的做出評價。這種傳播方式打破了單向的信息傳播,使之變為雙向的點對點的信息交流。這時傳統的影像也能和數字影像一樣傳播,觀眾對影像的接受不再像傳統媒介一樣是被動的,而是可以自主選擇。另一方面,作者也能及時得到觀眾對作品的反饋信息,這時的觀眾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觀眾,他們也能轉變成作品的傳播者。就感光涂布涂層技術而言,由于原作本身已經和數字技術相結合,以數字化的形式生成,作為圖像信息的接受者—觀眾既可以快速方便的欣賞到“原作”,評價作品;還可以利用這些影像進行第二次創作,提升了傳統影像的價值。傳統影像數字化后在網絡中傳播表現出一種虛擬性。首先數字化后的圖像自身就有別于傳統攝影原作的概念,作品本來就處于一種虛擬的語境空間中。在傳統媒體中作品的展示可以較為容易知道其來源,在互聯網的虛擬空間傳播和演變使得作品的來源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原作”自身的影像也處于不可控制中。感光涂布涂層的數字化傳播打破了傳統媒體對影像控制的特權。之前的影像傳播只能是借助展覽雜志等紙質媒介,創作者的作品話語權受到限制。感光涂布涂層的數字化后,很多限制逐漸消失了。捷克藝術攝影家邁克•馬庫,自己發明感光液“Gellage”創作作品《撕裂人體》獲得2005年獲得法國阿爾勒(Arles)攝影節的“新發現獎”。作品迅速在網上傳播,讓人們認識了馬庫和其發明的感光液體。2009年我國的“蜂鳥攝影網”也對馬庫作品進行了介紹。讓中國攝影人對感光涂布涂層技術有了更新的認識??偟膩碚f,以前大量繁雜的暗房制作由圖像工作站在明室中來進行,使得影像藝術家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作品創作中去。而且新技術的發展成就了背景不同、龐大數量的影像消費者,感光涂布涂層技術有史以來向大眾敞開了大門。同時在圖像的創作中,數碼技術使感光涂布涂層的影像創作空間和創作觀念以及人們的觀看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作者:黎田田 單位:廣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