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英語教學
一、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國家的現代化與未來,為了能與國際接軌,同時也為了讓孩子較早地接觸一門外語,使相關智力得到較早開發,國家高瞻遠矚,在全國小學階段現行開設英語課程。當然,確實取得了不少成績。現在全國的英語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即好像有些學生天生就不是學習英語的料,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他們從一開始就落后給別的孩子了,現實果真如此嗎?究其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缺乏。情感教育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大家對它早就不陌生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就是強調“仁”,以和為貴,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卻又如此的缺乏。雖然情感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每一個具體的情感教育任務的實現都與教育內容本身,與情境、個人目的、個人經驗、個人需要,以及教師的人格特征息息相關,但只要我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我們就能幫助這些同學也取得好的效果,至少不會在起跑點上就輸給別的同學。那么,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該如何去實施呢?
二、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運用
1.情感應答。小學生初學英語,這完全是一種全新地接觸,不但沒有母語那樣熟識的環境,而且還要接受來自異國他鄉的不同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本來在幼小的生命里連母語都還處在混沌之中,那么這種外來文化的學習,如同外星人入侵地球一樣產生種種不可理解與疑惑,如果在這個起步階段沒有老師情感的投入,老師和學生沒有產生情感應答,不但很難引起心靈上的共鳴,而且還有可能出現某些抵觸情緒,那么這些學生還會努力去學嗎?會有好成績出現嗎?就猶如在生命早期,如果沒有恰當的情感應答關系,兒童的正當情感需求無法得以順暢表達,那么就很難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在人生早期,不管學什么、處在什么環境狀態,都要求我們引導者要有充足地情感投入,并產生情感應答。只有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一切活動才會得以開展。
2.生活教育。任何一種教育都要與生活緊密相關,才不會喪失其生命活力。初始階段的英語教學尤其如此,我們的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中具體的、讓學生確實憑真情實感能感覺到的案例來進行教學,讓他們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發現學習并沒有與社會生活相脫離,而是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周圍,存在于我們當前的學習中。這樣他們通過生活中的接觸又能起到重新記憶與鞏固的作用,還能時不時地獲得來自大人們或者他人的贊許。這種強化學習的效果,遠比我們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強化來得快、來得多、來得好,進而對學習英語產生更濃的興趣,所以我們初始階段的英語教學千萬不能脫離生活,不能靠灌輸,并且內容不能過于追求知識性。這要求我們在一線的老師要學會靈活變通,不能一味追究于書本,可以自我編制校本教材進行教學,這是在具體教學當中值得鼓勵的,同時也體現了一線教師的創造性。
3.需要教育。需要是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它是有機體自身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因此,在此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的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創設環境,引起學生的缺失感和求知欲望,使他們對當前的學習產生興趣,并且有想一探究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產生學習的動力之源,是一種個體的內驅力,只有調動起了學生的這種需要內驅力,才不會產生落后或者不想學習的學生,教與學才會相長,教學才會事半功倍。當然,這需要我們一線老師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不滿足于當前的所教,傾情投入,不斷創新,通過自身地不斷進取為同學豎立起一個良好的榜樣,同時也要逐漸滲透,要求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這樣學生在不斷需要中獲得滿足,在滿足中不斷地進取,那么也就不會有所謂枯燥乏味之談,更不會在起步階段有掉隊的學生。
4.學習遷移。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有好有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正遷移效果,對當前英語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讓學生學習起來倍感輕松,使他們對當前的學習產生興趣。同時,教師要盡可能創造“有意義”的學習,使當前的學習與先前的學習發生關聯,建立學習中的相關性。當然這并不是要求我們強行地主觀制造人為的關聯,而是要積極探索知識內部的相關性,雖然之前的學習可能與當前英語知識的學習表面上沒有關聯性,但任何一種知識只要我們愿意付出努力,就會找到,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變得輕松容易,自然而然的為以后的學習遷移打下基礎。再者,我們在平常教學中要增強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性,使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學生學習之中無形地感覺到學以致用,更能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5.人格差異教育。由于遺傳因素和各人成長環境的不同,形成的人格特征也就千差萬別。在學習中,這種差異性是最為明顯的,學習過程有快有慢,成效有高有低,也有早有晚。因此,我們在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學生在初學英語時這種差異性的存在,要正視而不是采取回避,并且要求我們盡可能地采取多種教育方式相結合,盡可能地滿足于孩子的各種需求。對于初學英語就感到吃力的學生尤其要予以多關注,這樣才能培養其對學習英語的信心與動機。同時對孩子們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多鼓勵少批評,揚長避短,長善救失,因勢利導,幫助其取得更好的成績,即使成績不理想,也不要以這種唯一的方式來評價,否定一個學生的未來發展。因為人發展過程中的互補性決定了一個人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人,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可能會有超常地發揮,這樣的例子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舉不勝舉。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放棄每一個孩子,要以博愛的精神來面對和進行教育,只有這樣孩子們在開始階段才不會對學習喪失信心,失去樂趣。
6.教師心理。中國古代《孫子兵法》里對士兵管理就已經提出過要“愛兵如嬰”,在軍隊軍事化管理中尚且要具有情感,何況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尚待培育的學生,那更毋庸置疑。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小學生逐漸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才能以客觀的心態看待周圍世界,才能正確面對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才能進行科學分析,逐漸形成正確的“歸因分析”,最后知道如何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其次,要有同理心,即能以客觀的心態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能從學生的立場上分析問題,了解他們是如何看待問題及如何看待周圍世界的,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師才能真正進入兒童世界,才能與他們同歡樂共甘苦,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心靈共鳴,才會真正為他們所接受。那么,在這種充滿溫馨狀態下的教與學,無疑是最受歡迎的,也是最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