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化資源管理,整合培訓力量
(一)充分調動人力資源
1.發揮指導教師的示范帶動作用。跟崗培訓中的指導教師一般都是中小學骨干教師,教學任務本身繁重,再做指導教師無疑會加重工作負擔,而且指導工作安排多為臨時性的。中小學教學競爭激烈,使許多指導教師顧慮重重,不愿意把自己所教的學科或自己所在的班級作為受訓教師的試驗田。發揮指導教師的示范帶動作用,一要調整培訓心態,把參與教師培訓作為光榮而艱巨的使命。二要作好培訓準備,善于與跟崗教師平等對話,坦誠交流,甚至主動向受訓教師學習,激發主動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熱情。
2.充分發揮管理人員的協調作用。這里的管理人員既包括教師培訓機構或承訓學院的管理人員,也包括跟崗指導學校及派出學校的管理人員。在多重管理中,培訓中心管理人員的協調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是聯系各方的紐帶。發揮協調作用,一是保證培訓信息暢通,從派出學校到跟崗學校,從引領專家到指導教師,信息通暢是明確職責、增進理解、達成共識、加強合作的前提條件。二是明確職責要求,一方面要明確上級對民族地區教師跟崗培訓工作的總體要求,另一方面,要將這些要求分解落實到承訓學校、跟崗指導學校及指導教師身上。任務不明確,要求不具體,往往是承訓單位或指導教師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三是培訓過程中遇到問題要及時處理。培訓工作牽涉面廣,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致培訓失效。民族習俗問題、生活安排問題、經費管理問題,沒有哪一樣工作可以忽略。培訓管理不僅要按計劃行動,更要根據培訓工作變化的需要,及時調整管理方案,化解管理難題,提高管理成效。
(二)合理開發課程資源。培訓的課程資源是實現培訓目標的重要依據,合理開發課程資源應充分考慮民族地區教師的文化差異、教師自身的經驗與優勢,開發利用好下列幾類課程。
1.立足學科課程,夯實專業基礎。跟崗學習的主要對象是學科教師,立足學科課程跟崗,力求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加深對學科專業知識的理解,從對學科課程標準的認識到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再到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教學診斷與評價的實施,都應細細觀摩、用心體會、身體力行。
2.設計活動課程,增強體驗感悟。活動課程也叫“經驗課程”,主要特點就在于動手“做”,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最真實的體驗。跟崗研修的活動設計,不應僅僅停留在聽、評課,而應當讓參訓教師身臨其境,在備課過程中學習備課,在講臺上學習教學,在課例研究中理解課堂教學,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學習管理的藝術。設計活動課程應做到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要求明確具體,層次分明,有較大的信息承載量,適合參訓教師最近發展的需要。
3.開發隱性課程,注重情境熏陶。教師培訓的隱性課程,指培訓課程設計之外,又與教師培訓過程相伴隨的課程資源,包括物質性課程、觀念性課程、制度性課程與心理性課程。物質性課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跟崗學校或駐地的物理環境,二是為參訓學員營造的生活環境。優美的校園環境,體現民族情調的生活環境,對參訓教師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觀念性課程包括隱藏于顯性課程之中的意識形態、管理理念、教育思想、價值取向以及校風、學風等。制度性課程包括學校的組織機構、管理體制以及學校或班級管理的運行方式等。這些東西雖不能照搬,但身在其中必定能感受到制度在管理中的價值所在。心理性課程指跟崗學校內部或培訓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狀況。良好的心理環境表現為個體內情緒樂觀,人際間心理相容,對工作積極主動,對培訓充滿期待與熱情。4.注重延伸課程,追求持續發展。延伸課程指跟崗培訓結束后可持續利用的課程資源。包括培訓專家設計的后續指導課程,以及參訓教師在跟崗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學習團體或建立的人際關系。除了有計劃的后續課程設計以外,參訓教師往往都能通過短暫的學習認識幾個業內專家,結識幾個同行朋友,解決幾個疑難問題,收獲幾多為師之道。所有這些都將以延伸課程的形式,定格在日后的教育生涯之中,不會因時光的流逝而褪色。有人會因為培訓,能力得以迅速提升,有人會因培訓而結交到終身的朋友。培訓課程的延伸不僅是培訓課程資源的延伸,更應該是觀念與行為方式的延伸。
二、強化過程管理,注重培訓實效
教師培訓的效果取決于培訓的過程。強化培訓過程管理應把握好下列幾個環節。
(一)注重前期調研,滿足培訓需要。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受特定歷史條件的制約,存在特定的難題,培訓方案的設計必須注重調研,立足實際,通過實地考察、問卷、網絡調查、電話訪談等,了解參訓教師的基本情況與培訓需求,把教師的學歷、職稱、教育理念、行為能力、培訓期待等作為培訓設計的重要依據,使培訓更具針對性、實用性,最大限度地滿足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二)創新培訓方式,強化主體參與。《教育部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教師[2013]6號)要求:“改革傳統講授方式,強化學員互動參與,增強培訓吸引力、感染力。”創新跟崗學習方式,一是在培訓過程中推行導師制,為每一個受訓教師委派多個指導教師。學術型導師,以高校專家為主,加強對學員的教育思想引領;業務型導師,以中小學骨干教師為主,為學員創設學習情境,加強對學員的教育教學示范。二是創設參與情境,強化基于教學現場、走進真實課堂的培訓環節。讓跟崗教師參與跟崗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和研究活動,在“工作”的過程中進行參與式學習。三是研究性學習。跟崗培訓可以研究的問題很廣泛,參訓教師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跟崗學校存在的問題、為跟崗學習設計的問題等,都能成為跟崗教師學習、研究的課題。
(三)生成培訓成果,彰顯培訓績效。培訓成果有多種表現形式,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與指導教師活動相關的有生成性教學資源,如自編教材或講義、教學活動錄像、自制課件、自制教具、培訓研究論文、培訓簡報等。與參訓學員相關的成果有學習日志、培訓活動集、學員論文集及其他培訓學員活動成果。顯性成果既是培訓績效的體現,也是衡量培訓雙方是否主動積極參與培訓過程的重要標志。隱性培訓成果是伴隨培訓過程而生成的培訓文化、培訓氛圍,以及培訓雙方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受訓教師能力的提升與品德的形成等。隱性成果雖不像顯性成果那樣易感知,但卻是培訓目標的內在要求。(四)延伸培訓過程,促進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不會因培訓結束而結束,促進教師持續發展必須延伸培訓過程。一是注重對參訓教師的后續跟蹤指導,為每一個教師建立培訓檔案袋,全面了解教師的參訓基礎、培訓過程與發展前景,力求為參訓教師提供個性化的遠程指導服務。二是為參訓學員建立后續學習平臺,通過建立學員QQ群,開設博客、論壇等形式,為學員提供與同伴或培訓教師交流學習的平臺。三是有條件開放學校培訓資源,為參訓學員提供持續享受學校培訓資源的機會。延伸培訓過程的最好方式是“授人以漁”,促進教師教育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最大限度地培養參訓教師的遷移能力,有助于參訓教師把有限的學習成效應用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去。
三、強化成果管理,提升培訓績效
伴隨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必然會生成培訓成果。強化培訓成果管理不僅有利于彰顯培訓績效,也有利于參訓教師的后續發展。
(一)科學規劃,預設培訓成果。任何培訓都有預期目標,即培訓的預設成果。民族地區教師跟崗研修的預設成果,一方面要針對民族地區參訓教師的實際確定教育觀念目標、學科知識目標、教學技能目標以及情感態度目標。明確目標載體,比如,讓教學技能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出來,讓教育觀念在合作研討中得以碰撞。
二)加強培訓成果總結。培訓成果的總結過程就是成果的生成過程。跟崗研修最好的學習就是參與、體驗、生成,就是踐行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技能、體驗教育情感的過程。這一過程必然伴隨一系列學習成果的產生。比如,一個教學方案設計、一個教學案例反思、一堂教學展示課、一個教育問題研討等都是培訓成果的體現,個人的成果匯集成集體的成果,加以系統化、結構化的整理,不單形成成果匯編,更能體現集體的智慧,提升成果的質量,擴大成果的影響力。
(三)注重成果推廣應用。成果推廣有兩種形式,一是現場推廣,二是培訓后推廣。現場推廣是培訓學員對學習成果的及時運用。比如,通過骨干教師的教學示范引領,及時對照自我進行教學反思,同課異構設計教學,在教師指導、同伴參與的情況下進行教學展示,現場聽取指導教師與同伴學習者的意見或建議,及時改進教學。訓后推廣,一方面應加大對培訓生成性成果的宣傳力度,讓優秀的教學案例、經驗文章、精美課件等得以分享。另一方面,參訓教師通過內化、固化培訓成果,回到所在學校傳播新理念、示范新技術,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其他教師集體成長。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任重道遠,隨著教師專業化水平的要求不斷提升,加強民族地區教師培訓的規劃設計與培訓管理工作,將是民族地區教師培訓長久的話題。
作者:馮光偉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