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工作總結范文
今年以來,我區的食品安全工作在市食安辦的指導下,按照“地方政府負總責、部門分工協作、各方聯合行動”的工作要求,嚴格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進一步完善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司其責的工作機制,突出工作重點,采取有力措施,狠抓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監管保障水平;狠抓基層食品日常監管,不斷規范食品市場秩序,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現將今年來我區食品安全工作總結如下:
一、強化組織領導,加強監管網絡建設
我區始終把食品安全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把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和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列為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通過調整充實食品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切實加強領導,完善食品安全協調機制。一是完善制度。制定了《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意見》、《區食品安全工作目標責任分解表》、《區重大食品安全應急預案》、《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有關文件;明確職責,加強信息溝通,建立健全區食品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解決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強化各部門的協作配合。二是健全機構。在各鎮(街道)建立了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構,各社區、村配置了食品安全協管員,進一步完善區、鎮、村三級食品安全監測網絡。三是經費保障。加強食品安全經費保障力度,2013年我區財政預算內投入食品安全專項工作經費60.27萬元,為我區食品安全工作的順利開展夯實了基礎。
二、強化監督管理,落實食品安全監測機制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應急處置及風險監測體系。結合我區特點,制定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應急預案以及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按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特點,分析對公眾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發展趨勢,及時作出預警,并保障系統的有效運行。此外,針對近年來各地出現的瘦肉精、染色饅頭、豆芽菜、含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問題產品(塑化劑)等食品安全熱點問題,我區及時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制定全區主要食品抽檢計劃并落實監管部門抽檢工作。同時,認真辦理有關食品安全的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今年來共辦理區人大建議3件、政協提案1件。二是推進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全面深化食品安全系統追溯體系建設,重點加強農產品、肉類以及流通環節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通過在市區某肉制品企業開展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可追溯應急演練,從而提高我區食品監管人員、食品企業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處置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實戰能力。三是加強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積極開展轄區食品生產經營者的摸排調查工作,加強對企業誠信信息的管理、記錄,根據信用等級實施分類監管。每季度對大型商場、超市食品經營主體開展信用公開評價工作,及時向社會公布食品生產經營者信用情況,此外,邀請部分企業代表單位簽訂《商貿企業誠信承諾書》,營造良好商業氛圍,有效的引導了轄區企業有序經營,規范了市場秩序。四是完善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我區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市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實施方案的通知》(明政辦[2011]182號)文件精神,建立我區食品安全獎勵機制,依托“12315”平臺,積極拓寬社會監督有效渠道,強化社會監督,及時受理、處理申訴、舉報,積極排除、解決消費糾紛,認真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預警防范和應急處置工作。今年以來,“12315”共受理消費者申訴舉報44件,立案查處2件,罰沒0.9168萬元。
三、層層宣傳發動,營造良好氛圍
大力宣傳《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細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結合食品安全宣傳月、宣傳周以及食品安全道德領域突出思想教育和專項治理工作,扎實開展食品安全進校園、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四進”宣傳教育活動,不斷增強公眾食品安全法制意識、維權意識和健康意識,創造良好氛圍。
1.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四進”宣傳活動。
一是開展食品安全進校園活動。圍繞“食品安全,健康成長”的主題,開展中小學生“關注食品安全,抵制假冒偽劣”主題征文比賽、餐飲服務食品安全進學校等各類活動,引導學生形成科學、安全、合理的飲食習慣,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強化學校食堂工作人員和周邊餐館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安全責任意識;二是開展食品安全進企業活動。圍繞“持續推動企業食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落實,加快實施食品質量安全示范工程”這一主線,農業部門開展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等現場咨詢活動;質監部門開展企業觀摩檢查、“實驗室開放日”、建設食品示范工程、“六好”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動員會等活動,強化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落實,突出示范帶動作用,提升食品生產監管工作水平,保障食品安全。三是開展食品安全進農村活動。農業部門結合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頒布六周年等活動,采取會議培訓、設點咨詢、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開展了豐富多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宣傳活動。在農業155網開辟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宣傳專欄,定期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知識、信息。四是開展食品安全進社區活動。各鎮、街道發揮村(居)委會宣傳欄和黑板報的作用,把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糧、油、肉、菜、蛋、奶、酒、飲料等食品做為宣傳樣例,對社區居民進行依法維權和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居民食品安全科學消費水平和鑒別、抵制問題食品的能力。今年年來,共發放《食品安全法》相關資料、宣傳單等4000余份,接受群眾咨詢1000余人次,出動宣傳車20多臺次。
2.開展食品安全教育培訓活動。
一是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知識培訓。組織開展全區食品安全監管知識培訓班,重點對食品安全法的適用范圍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制及監督管理職能部門職責及違法者的法律責任以及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食品安全事故處置進行講解,加強對食品安全監管知識教育。二是加強食品安全經營者培訓。區工商、質監、衛生等成員部門根據職責,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行業內食品安全講座和培訓班。工商部門組織向生產經營者、消費者深入宣傳《食品安全法》,共懸掛宣傳橫幅8條,印發宣傳資料3000份;質監部門召開專題會議、培訓班4次、懸掛標語橫幅5條,組織市區組織市區232家次食品生產企業、五類前店后廠經營單位及各鎮(街道)食品安全協管員共250余人次,宣貫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增強企業主體責任意識和法制意識,督促開展自查自糾、加強管理。衛生部門結合開展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百千萬示范工程和監管人員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制定和企業標準備案培訓、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和量化分級培訓,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廣泛宣傳食品安全知識,共發放宣傳文件3000份,通過短信平臺向轄區所有餐飲業主及各類公共場所業主發送短信6000條;各鎮(街道)分別在各自轄區內組織從事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負責人和從業人員進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以及食品安全基礎知識等內容的培訓,使科學規范生產、依法誠信經營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不斷強化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意識。
四、加強信息通報,構建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管體系
一是加強信息通報和發布。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聯系以及對食品安全檢測、預警信息的通報,不定期的向市食安辦、報紙、新聞媒體報送食品安全信息,二是加強網絡輿情監管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輿情監管體系和輿情隊伍作用,組織專人上網瀏覽小魚網、今日網論壇等市內各大網上交流區,對食品安全輿情進行不間斷監測,發現問題或隱患立即上報。如11月15日我區得知“閩牛乳業”網上有關投訴情況,立即形成網絡輿情專報,并聯系網站和消費者,對投訴情況開展調查分析。質監局直屬分局立即介入調查,對閩牛乳業進行監督抽檢,督促企業開展自查自糾,調查中發現是早晨未送完的牛奶未及時放回冷藏保鮮,下午繼續配送,造成牛奶變質。我區對該投訴處理結果及時反饋,企業相關人員當面向其道歉,最后取得了消費者的原諒,并主動要求網站刪除其發布的相關帖子,此外,督促企業吸取教訓,強化責任意識,加強日常管理,采取有效整改防控措施,確保產品質量,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五、突出重點整頓,狠抓專項整治
今年以來,開展聯合執法檢查與職能監管部門專項執法相結合,組織開展了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瘦肉精”專項整治、“地溝油”整治、禽類屠宰、農藥獸藥殘留專項整治、農村食品市場、“查處無證無照經營八閩出擊”等等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加強節假日期間和重點時段的食品安全監管。抓好元旦、春節、中秋、國慶、世客會等重大節慶食品市場安全監管。組織工商、物價、質監、衛生、農業等執法部門,加強對各大市場和超市如綜合市場、綜合市場、列西農貿市場、高巖市場及列東百貨、好多多超市、萬福隆超市等食品銷售網點的巡查力度,以禽肉、調味品、兒童食品、茶葉、水發產品、蜜餞、醬菜等食品為重點,重點查處無證照生產加工食品、生產銷售不合格食品、使用有毒有害物質浸泡水產品、摻雜使假、銷售農藥殘留超標等違法行為。
2.開展禽類屠宰專項整治。我區針對市區人大再跟蹤檢查發現的問題,抓關鍵環節,突出重點,一是迅速召開會議,成立由農業、工商、衛生、質監、城管辦、城監大隊、宣傳部、各鎮(街道)等各職能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專項整治行動小組,研究部署,明確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開展食品安全聯合執法專項整治行動。先后多次組織農業、衛生、工商、三產、城監、街道等部門,深入列西新村3排的禽類宰殺點、牡丹路早市和北路臨時占道市場等地進行突擊檢查,規范其脫鴨毛宰殺加工行為,對市場上禽畜產品等食品來源進行追索,保障上市禽畜產品的質量安全。三是加強日常監管,形成常態化管理機制。農業、衛生、工商、質監、城管辦、城監大隊等部門以聯合執法專項整治行動為依托,針對檢查中存在的問題,重點對4家禽類屠宰點,15個早市點和滿園春夜市和列西五四路夜市2個夜市大排檔開展每日巡查,形成常態化管理機制。截止目前,共出動執法人員1443人次,巡查食品加工小作坊、流動攤點、臨時早市、夜市大排檔等1843家,發放宣傳材料500余份。
3.開展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行動。一是深挖食用農產品種養殖和食品生產、流通和餐飲服務中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各監管部門對食品生產、流通和餐飲服務企業非法添加很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以及對食品添加劑生產、流通企業使用和銷售含有不符合法規標準的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進行全面檢查。二是規范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流通行為。督促生產企業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嚴格生產許可條件,規范食品添加劑標簽和說明書,嚴厲打擊無證生產食品添加劑的行為,共抽檢產品、原料及所用食品添加劑8批次;三是提高防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加強對農產品種養殖環節農業投入品管理,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使用食品添加劑的監管,督促餐飲企業落實食品添加劑采購索證索票制度和食品添加劑使用、保管制度。
4.開展“瘦肉精”專項整治。一是以生豬、肉牛、肉羊為重點,全面強化飼料、養殖等環節監管,依法從嚴懲治“瘦肉精”違法犯罪行為。二是加強宣傳。發放、張貼《區農業局畜禽健康安全養殖致畜禽養殖業主的公開信》、新修訂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宣傳資料43份,召集規模畜禽飼養場業主、村級防疫員舉辦培訓班2期,培訓人員102人次,與各畜禽規模養殖場簽訂《畜禽健康安全養殖承諾書》74份;三是加大對生豬養殖場的執法力度,加強檔案管理,定期不定期檢查藥房和飼料倉庫,對中、大豬實行生豬尿樣快檢,尿樣快檢呈陽性,立即抽樣送檢,做到發現一起,嚴肅查處一起。2013年出動執法人員78人次,檢查養殖場26場(次),現場快檢“瘦肉精”52頭份,抽檢獸藥樣品3個,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5.開展“地溝油”整治、餐廚廢棄物管理和食用油綜合治理。農業部門加強了以餐廚廢棄物為原料加工的畜禽、水產飼料產品的監管,重點對養殖場、飼料生產企業進行了監督檢查;質監部門加強對以畜禽肉為原料的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對疑似問題原料和產品進行抽檢。今年我區2家企業與有資質廢棄物處置機構簽訂處置協議,檢查相關生產企業31家次,簽訂食用油質量安全承諾書7份。工商部門開展了流通環節經營食用油的監管,出動執法人員60余人次,檢查超市、食雜店、農貿市場等300余家次;衛生部門監督餐飲服務單位建立并嚴格執行食品原料采購查驗和索證索票制度,規范餐廚廢棄物管理,對餐飲單位的食用油進行食品安全抽檢,共抽檢10家單位的食用煎炸油,對抽檢不合格的2家單位進行了行政處罰,處罰金額共4000元。
六、強化措施,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監管。
我區抓住關鍵環節,突出重點治理,加大監管力度。一是抓源頭,重點加強標準化基地管理。農業部門以開展查處無證無照“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會戰”專項行動、農資打假和農產品質量監管等活動為抓手,加強對農藥獸藥殘留監控,開展了蔬菜水果禁限用高毒農藥專項整治、生鮮乳違禁物質專項整治、水產品禁用藥物和有毒有害物質專項整治等活動;加大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畜禽疫病的預防和控制;加強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進程和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建設,實現從生產、流通、銷售全方位監管。今年以來,共出動執法人員289人次,檢測蔬菜樣品240個,稻谷樣品10個,水果樣品10個,樣品合格率達100%,從各大超市、農貿市場、蔬菜及生豬基地,抽檢豬肉、牛肉、雞肉等農產品149批次,檢查魚苗養殖場1個,鰻魚養殖場2個,對1家養鰻場經營主體變更未備案情況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源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今年已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區出口鰻魚質量安全示范區通過國家級出口鰻魚質量安全示范區考核組驗收。二是抓生產加工,重點加強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質監部門采取日常巡查、專項檢查、全面檢查、組織約談相結合的方式,突出重點,強化乳制品監管,引導企業強化原料管理和處置,對生鮮乳、原料乳粉、成品、含乳食品開展風險監測267批次;深入開展瓶桶裝飲用水專項整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對全面檢查區3家飲用水企業,抽檢飲用水32批次。此外,緊盯熱點焦點,對“兩超一非”、羊乳制品、食用明膠和其他膠類添加劑、食品添加劑變性淀粉、香腸腸衣、“地溝油”、食品用塑料包裝制品、酒類打假、打擊治理走私凍品、“土筍凍”明膠使用情況排查、超許可范圍生產食品和違法標識標注行為等開展專項檢查,今年以來,共出動執法人員209人次,檢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83家次,下發整改通知書8份,整改完成率100%,立案查處食品相關違法案件4起,處罰2.5萬元,受理投訴舉報3起,辦結率100%,年審QS證14家。三是抓流通,重點加強索證索票制度。工商部門強化行政指導,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食品“索證索票”、“跟蹤溯源”、“巡查監管”三項功能有機結合。同時,做好批超對接和流通環節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示范點建設工作工作,現已有14家超市建立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全面執行進貨查驗制度,5家超市為今年流通環節食品質量可追溯示范點創建單位;此外,整合資源,依托快速檢測平臺,加強食品流通監管,做到每周有巡查,月巡查達到10戶100個品種批次。進一步規范農貿市場食品經營者經營行為,提升農貿市場食品安全監管水平,今年以來,我區已累計發放食品流通許可證1932本,立案查處各類食品案件45件。四是抓消費,重點加強餐飲業衛生管理。衛生部門開展日常巡查和突擊檢查相結合的工作方式,開展了鮮肉和肉制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學校幼兒園食堂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一次性筷子專項整治,集中式消毒餐飲具監管專項整治,農村及旅游景區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等各類專項整治行動,此外,結合開展文明餐桌創建、監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量化分級以及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百千萬示范工程,加強對創建等級工作,加強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落實餐飲服務單位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提高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效能和水平。今年來,共出動監督員、協管員1329人次,檢查餐飲單位4742戶次,對轄區612家餐飲單位監測餐具消毒效果5439份,合格率為81%,下達監督意見書89份,限期整改45家,落實整改36家。張貼餐飲服務單位單位衛生監督公示牌70張。在餐飲單位中發放公共用品消毒記錄本600本,對300家單位的生熟砧板進行貼標識區分;共受理餐飲服務許可340件,辦理餐飲服務臨時許可證39件,辦理從業人員健康證及培訓7000余人;對3家餐飲、食堂單位進行了行政處罰,共罰款金額9600元。
七、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主要表現在:監督治理工作開展不平衡,特別是城鄉結合部和農村監管相對薄弱,工作量大面寬,監管力量不足,存在監管空白點,監管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部分食品生產者的主體責任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日常管理和風險防控不到位;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餐飲店、食雜店點多面廣,衛生條件差,仍有無證無照經營現象,徹底解決難度較大;農村個別小食雜店索證、索票、進出臺賬等制度的落實與規范還有較大差距;食品安全專項經費,特別是檢查經費和專項協調經費仍投入不足,離省上要求檢測經費50萬元,專項協調經費10萬元的差距還很大。
八、明年工作打算
根據省、市食品安全工作的總體部署和我區實際,下階段我區的食品安全工作要著重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努力實現五個方面的新突破:
1.強化食品安全源頭治理要實現新突破。一是要嚴把市場準入門檻,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穩步提升食品企業素質。二是要加強對無證無照的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的規范引導,加強整治、引導和服務,督促和幫助其改進生產經營條件。三是要全面建立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信用檔案,推進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四是要繼續抓好以肉品質量安全為重點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2.食品專項整治要實現新突破。繼續開展食品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抓好肉、蔬菜、奶制品、水產品、飲料、酒等重點品種和城鄉集貿市場,機關學校食堂,醫院周邊、學校周邊和旅游景點周邊等公共場所的食品攤點等重點部位,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和有毒有害商品的不法行為。加大對地下生產加工黑窩點和假劣食品的打擊力度,保持食品安全監管的高壓態勢。完善有獎舉報制度,增加打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制售假劣食品涉嫌犯罪的,及時移送司法機關依法懲處,增強對違法分子的震懾力。
3.食品安全監管要實現新突破。一是要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提高檢測能力,加大經費投入,強化聯合執法抽檢,進一步提高排查隱患的能力,并督促企業嚴格執行出廠檢驗制度。二是要不斷完善風險監測網絡,擴大監測范圍和樣本量,加強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完善風險監測評估體系。三是加強隊伍建設。要繼續加強基層食品安全綜合協調及監管部門建設,落實基層食品安全責任,推進基層食品安全協管員隊伍建設,延伸監管網絡,完善區、街道(鎮)、村(居)全覆蓋立體式監管。
4.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要實現新突破。健全食品安全應急體制,形成分級響應、屬地管理的縱向機構體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協作的橫向協作體系。健全應急管理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把應急能力評價納入工作績效考核體系,強化食品安全應急管理責任。健全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加大政府經費投入,實現各部門間資源的整合共享與綜合利用,保證應急費用的足額、及時到位和應急物資的及時供應。健全食品安全的預警機制和救援機制,健全全區統一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監測、報告網絡體系,盡快形成統一、科學的食品安全信息評估和預警指標體系。
5.宣傳動員要實現新突破。要加強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培訓工作,制定開展學習宣傳培訓工作的具體方案,分期分批組織執法人員學習食品安全法規,定期對食品生產經營者和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守法經營的自覺性;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全方位、多層面地宣傳食品安全,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公眾食品安全意識,營造關注食品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