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發展論文
一、國內,農業發展相對滯后
在工業化發展中如何保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其說中國當下是一個農業大國,不如說中國是一個工業大國更準確。但是在工業大國的背景之下,怎樣保護我國農業資源,怎樣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在這個方面,任何時候都不要大言我國農業過關,供給充裕。1996年說過糧食總量平衡,豐年有余,擔心出現階段性結構性區域性的矛盾。2003年判斷改變,總量平衡,長期緊平衡,結構性短缺,現在則是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所以,如何在工業化背景下,保證13.54億人的吃飯問題事關重大,對此認識必須清晰。我們正在經歷人類社會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變市民的城鎮化過程。是農業要素轉變為非農要素的一個過程,更是農民變市民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保護農民的利益,十八屆三中全會說的非常透徹。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理念之下,將“三農”問題講了四個方面:構建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系、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實現資源的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完善健康的城鎮化體制機制。農民的財產權利特別是土地權益、勞動權益、資本權益在城鎮化過程中如何體現,也是面臨的新的形勢。
二、國際,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帶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利益大于挑戰。但在農業發展方面,在WTO框架之下,受到的沖擊和挑戰遠遠大于我們所獲得的利益。在工業化、城鎮化、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來說,如何提升中國農業的競爭力,是一個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基本特征是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四個定位。市場競爭力強如何表現,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同美國、加拿大甚至南美一些國家在資源性產品競爭中,確實是沒有絕對競爭力,糧食、棉花、大豆無論從勞動生產效率還是土地資源配置上絕對競爭力也是不存在的。如果說與北美南美這樣的資源性國家相比,我們的絕對競爭力是欠缺的,那么與東亞的日本韓國相比,我們不僅具有相對競爭力,還應該具有絕對競爭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相對于東亞、南亞這樣的資源短缺性國家,無論是糧棉油這樣的大宗農產品生產,抑或是園藝蔬菜、畜牧水產這樣的產業產品生產,我們都應該保持絕對競爭力和相對競爭力。面對全球一體化,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這個過程中,更要注意到,怎么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的供給能力,除了我們自給以外,怎么樣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源。這就存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利用問題。我們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到2004年,我們的農產品貿易開始出現異常,貿易逆差40億美元,到2012年,農產品貿易總額1757億美元,在整個進出口貿易量里面微不足道。中國去年前11個月進出口貿易量3.8萬億美元,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只占3%多;農產品出口633億美元,進口1125億美元,逆差492億美元。從產品角度來講,全世界大豆貿易量大概9000萬-1億噸,我國前年進口5838萬噸,需求量的80%都是靠進口來支撐;我國棉花總需求量大概1100萬噸,2012年進口540萬噸,占到我們需求量的一半;我國糖的常年需求量是1100萬噸,2012年進口375萬噸。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12年玉米、水稻、小麥三種谷物凈進口1196萬噸,加上計算到糧食口徑里面的大豆,我們進口量超過7100萬噸,2012年我們的糧食自給率跌到了88%。事實上我們已經利用了海外7億畝播種面積,來生產我們的棉花大豆油料。在這種態勢下,出現兩個問題:第一,穩定的大宗農產品供給資源,穩定的國家是哪些,穩定的渠道如何;第二,在新的態勢之下,走出去的方式,走出去的技術路線,這兩個問題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