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療糾紛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醫療糾紛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致
目前,在醫療糾紛教育中存在的首要問題就是醫學院校的教育者對醫療糾紛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致,表現為人文課程教師對醫療糾紛教育重視程度較高,而醫學專業課程教師對醫療糾紛教育重視程度相對不足。如醫學院校在《衛生法學》、《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學》等課程中都安排了醫療糾紛方面的內容,而在一些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專業課程中,由于專業課程的教師認為人文教學內容不是教學重點,加上教學時間有限,使得專業教師無暇在其教學中滲透醫療糾紛教育。其實,在醫學專業課程中進行醫療糾紛方面內容對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提升更有實效。因為每一起醫療事故都是用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換來的深刻教訓,所以在醫學專業課程中進行醫療糾紛案例的教學,一方面可以加深醫學生對醫學知識的學習,防止誤診誤治,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案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懷。
2.師資隊伍知識結構不夠合理
醫療糾紛教育對師資要求較高,從事醫療糾紛教育的教師不僅需要具備醫學專業知識,還需具備人文知識,如醫學倫理知識、醫事法學、醫患溝通知識和醫學心理學知識等。教師知識結構不合理將會給醫療糾紛教育工作帶來較大的影響,所以醫療糾紛教育要求教師應具備臨床行醫的經歷或具有醫療糾紛處理的經驗。這是因為具有臨床行醫經歷或者具有醫療糾紛經驗的教師則能還原醫療糾紛現場,提高醫療糾紛教育的實效。然而,兼具這兩個條件的醫療糾紛教育的師資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方面,生物醫學模式對臨床醫療的影響仍然存在,醫學對科學主義技術的崇拜,使得醫師重醫技輕人文,忽視了自身人文知識的積累,致使專業教師自身的人文知識薄弱,他們在開展醫療糾紛教育時,難以勝任其教學工作職責。另一方面現有的醫學院校人文課程教師絕大部分并不具備醫學專業教育背景和臨床醫師執業經歷,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療糾紛教育的開展。
3.醫療糾紛教育案例資源缺乏
醫療糾紛案例教學對于醫療糾紛教育是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親臨糾紛發生現場和到法院旁聽糾紛的審判過程,或者通過視頻、文本、口述、影視、情景模擬等方式,還原醫療糾紛現場,讓學生從活生生的案例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從而提高其防范和處理醫療糾紛的水平。然而,由于目前教學中所積累的醫療糾紛案例非常有限,導致可用于課堂教學的醫療糾紛教育合適的案例為數甚少,而隨著學習方式從“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現有的醫療糾紛教育案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
4.醫療糾紛教育導向的偏差
醫療機構的市場化傾向、患者的醫療保障工作滯后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造成了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等現象,而患者在診療中所遭遇到醫師的冷遇,使患者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產生強烈的抱怨,這種抱怨一旦向整個社會蔓延,并反向針對現實醫療服務工作,就會變為現實的醫療糾紛和醫患沖突。在醫療糾紛中,醫務人員與患者一樣,他們同樣是受害者,他們既要承受來自患方的辱罵、毆打等身心上的傷害,還要承受來自社會輿論帶來的心理壓力,并在很長時間內,他們都會受到人們的非議或不公正的待遇。醫患之間的關系通過媒體、網絡等途徑不斷傳遞給了醫學生,而教師又沒有引導醫學生正確對待和處理醫療糾紛,甚至有少數教師不僅沒有幫助學生分析醫療糾紛發生的根源、化解學生的職業恐懼心理,反而在教育過程中用一些消極的辦法去防范與處理醫療糾紛,導致醫學生為患者服務的理念逐漸喪失。
二、加強醫療糾紛教育效果的對策
1.構建醫療糾紛教育體系
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盡管復雜,但醫療糾紛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傳統醫療教育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忽視。培養醫學生誠于人品、精于醫術、善于溝通,以及培養防范和處理醫療糾紛的能力,是醫學教育的職責所在,也是醫學院校每一位教師都應當踐行的職責。為此,醫學院校應當以護衛患者生命健康,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為出發點,以防范醫療糾紛為切入點,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教育,夯實其醫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強化對醫學生醫患溝通與醫事法律技能培訓。同時,醫學院校應在醫學生的培養方案中完善醫療糾紛教育的培養體系。具體做法為:以整合現有課程為基礎,在現有的醫學基礎課程、醫學專業課程和人文課程滲透醫療糾紛教育方面的內容;將醫療糾紛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包括醫學生的社會實踐和臨床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取理論講授、自主學習、知識競賽、角色扮演、影視教學、法院旁聽、情境表演等教學方法。通過構建醫療糾紛教育培養體系規范醫療糾紛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明確教學的目標與教師的職責。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強化醫療糾紛教育的實效性,醫學院校應對師資隊伍進行知識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一方面要加強現有專業教師人文素質的培養。新醫學模式已經證明,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中的重要性,強調人文社會學科教育對醫務人員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的重要作用。通過把醫療法制教育、醫療人文素質教育、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納入醫學教師在職培訓計劃,以適應新形勢下的醫學教育需要。在培訓方式上,可以采取醫學人文知識專題講座、醫學人文課程選修、進修或者攻讀醫學倫理學、醫學法學研究生學位等方式。另一方面對人文教師加強醫學知識的培養。
醫學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學科,對于沒有接受醫學專業教育的人文教師,讓其承擔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學,在面對一些醫學專業問題時,人文教師的教學效果則難以保證,因此對人文教師加強醫學知識的專門學習可有效的解決人文教師醫學知識不足。由于人文教師不可能攻讀醫學學位,但可以利用醫學院校醫學教育的優勢,讓非醫學專業的人文教師旁聽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藥學中的必修課程,從而提高人文教師對醫學知識的了解。另外,醫療糾紛教育不僅是對醫學生知識的傳授,更是對醫學生臨床技能培訓和素質的養成。
隨著醫學院校的擴招,醫學院校的師資日趨緊張,醫學院校在引進師資時過分注重學歷和科研能力,卻忽略了從事臨床的工作經驗,一些剛畢業碩士或博士就直接分配到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由于他們沒有從事臨床工作的經驗,或者只有較短時間在醫院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和從事與醫學相關工作的經歷,致使他們對于臨床工作相當陌生,而目前從事醫學人文教育的教師則大多數是非醫學專業畢業,他們不僅醫學知識缺乏,更重要的是缺乏行醫的經歷或缺乏與醫療相關的工作經歷,致使他們對醫療過程中患者的生命與健康,痛苦與死亡缺乏直觀的感受,造成他們對醫療糾紛的理解只能停留在間接的感受方面。因此,醫學院校應整合醫學與人文的師資,以加強醫療糾紛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整合現有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師資,可以讓其采取集體備課,相互聽課的方式,以彌補臨床專業知識和臨床工作經驗不足的現狀。
3.樹立正確的醫療服務理念
當前,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某些醫務人員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人生價值取向偏向了金錢,這不僅損害了醫務人員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和聲譽,也加劇了醫患之間的利益沖突。對醫學生開展醫療糾紛教育的目的是更好的為患者服務,因為這是醫學賦予每一個醫生的責任,也是對病人的人格尊重、人文關愛和高度負責的精神體現。在醫務人員價值觀迷失和醫療糾紛頻繁發生的今天,更需要強化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同時,相關部門和醫療機構還應大力宣傳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務和人文關懷的典型事跡,以打破阻礙在醫患之間的堅冰,化解醫患之間的矛盾,重新贏得患者和社會對醫療行業的信任。
4.加強醫療糾紛教育案例資源庫建設
醫療糾紛教育案例資源庫建設的滯后,制約了醫療糾紛案例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展。新時代的大學生,他們早已習慣于虛擬空間與網絡生活。網絡資源內容的豐富性、獲取資源的便捷性和資源更新的及時性,均符合新時代學生的性格和追求。因此,信息化的醫療糾紛教育案例資源庫的建設必須是以傳統的圖書館與現代數字化圖書館的結合,涵蓋紙質圖書、雜志、報刊和電子文本、音像、視頻和影視資源等,資源庫在內容上按照醫學學科的分類進行資源整合,并收集醫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事法學、醫患溝通學等方面的專家意見,以提高資源庫的專業性。另外,資源庫的建設應當具備資源的搜索功能和開放性特性,以便于學生查找、評論和資源的隨時更新。
作者:謝青松 單位:廣西醫科大學人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