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價值哲學的發展是從自發到自覺
《哲學研究》連續幾期發表文章展開討論,但多數文章都為滿足需要論辯護。后來,對滿足需要論還不斷有批評,但始終未能改變滿足需要論在我國價值哲學中的主導地位。價值哲學基本理論研究處于沉悶狀態,研究難以深入。滿足需要論在理論上的混亂是顯而易見的,但為什么有這么多人都認同滿足需要論?為什么一些人無視需要并非天然合理的客觀事實,似乎認為用滿足需要界定價值是理所當然的?為什么一些學者對人們的中肯的批評置之不理,甚至為之辯護?這種現象使我產生困惑和不解,促使我作進一步的深入思考。經過反復的思考,我想需要有合理的與不合理的之分,社會生活中有大量事實可以證明,這是顯而易見的客觀事實。以滿足需要界定價值,在邏輯上的混亂并不難理解。而且一些人也知道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知道滿足不合理的需要是負價值,但他們仍堅持滿足需要論。從這里我發現一些人之所以不顧事實和邏輯,認同滿足需要論,不是出于理性的深思熟慮的思考,而是受本能驅動,受自發性支配,受非理性驅動。因為趨樂避苦、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們總是傾向于認為能滿足需要、能使人產生快感的東西就是好的,就有正價值,反之則是負價值,這是人的本能決定的。所以,許多人都自發地認同滿足需要論。由此可見,受自性支配是滿足需要論在我國居主導地位的根本原因。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我還發現當代西方各國主流的價值哲學也是如此。
當代西方價值哲學是主觀主義價值論特別是情感主義統治。西方價值哲學中有的學者持情感愉快論,認為能使人愉快的東西就有價值;有的持興趣價值論,認為價值是人們對它發生興趣的東西;有的持欲望對象論,認為我們欲求的東西就是有價值的;有的持滿足需要論,認為價值的本質就是滿足需要;有的持情感表達論,認為價值是情感的表達。這些都是人們趨樂避苦、趨利避害的本能所產生的自發性的表現。西方價值哲學中的評價結果論、心靈賦予論,認為價值是評價的結果,價值是人的心靈賦予的,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性的認識造成的錯覺。習慣成自然,這也是一種自發性。通過這些分析,我發現當代西方以至世界各國主流的價值哲學存在的根本問題都在于崇拜自發性。當代西方主流的價值哲學,由于崇拜自發性,受本能支配,從情感、興趣、欲望、需要出發,或從評價、從心靈出發理解價值,把價值視為主觀的偏好,否認價值的客觀性,陷于主觀主義,使價值哲學的研究失去了客觀基礎。由于崇拜自發性,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支配,忽視邏輯一貫性,忽視情感、興趣、欲望、需要有健康與不健康、合理與不合理之分,忽視評價、心靈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在理論上陷于混亂。由于崇拜自發性,受本能支配,熱衷于追求感官快樂和眼前價值,忽視長遠價值和崇高理想,崇尚工具理性而忽視價值理性,使價值哲學從根本上喪失了催人向上的功能,使西方價值哲學庸俗化,使西方道德理論和道德文化生活陷于混亂。由于崇拜自發性,受非理性支配,缺乏理性思維,西方價值哲學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當代西方主流的價值哲學基本理論,仍然沿襲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20世紀20年代西方學者提出的觀點。這些觀點理論混亂,廣受批評,仍然無所改進,從而使當代西方價值哲學陷于困境。在20世紀初至20年代,西方價值哲學中曾興起客觀主義價值論,在當時頗有影響。這個時期西方價值哲學形成了主觀主義價值論與客觀主義價值論對峙并存的局面。西方客觀主義價值論包括直覺主義價值論和現象學價值論兩個學派,它們從直覺或先驗的直觀出發理解價值,認為價值是事物固有的,否認價值的歷史性,是機械的、僵化的客觀價值論
。從直覺或直觀出發理解價值,這也是一種自發性。西方客觀主義價值論在邏輯實證主義的猛烈批評下,作為一個學派逐漸消亡,退出歷史舞臺。所以,當代西方價值哲學的困境,主要是西方價值哲學中主觀主義價值論特別是情感主義的困境。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代西方價值哲學乃至世界各國居主導地位的價值哲學陷于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崇拜自發性。什么是自發性?自發是相對于自覺而言。這里的自發與自覺指價值自發與價值自覺。所謂價值自發,就是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支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認識價值的本質,理論上陷于混亂,急功近利,缺乏遠大、正確的價值追求。所謂價值自覺,就是克服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支配的傾向,從科學的理性思維出發,正確認識價值的本質,把追求眼前價值與遠大價值目標結合起來。要使當代世界各國主流價值哲學走出困境,必須從自發到自覺。要實現價值自覺,關鍵是要正確認識價值的本質。而要正確認識價值的本質,必須在實踐中證明自己對價值本質的認識的正確性。
所以,要實現價值自覺,必須在科學的理性思維指導下,從實踐、實踐結果出發理解價值,正確認識價值的本質;必須堅持邏輯一貫性,克服理論混亂的現象;必須堅持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眼前價值與長遠價值相統一,確立遠大而正確的價值追求。
二、實踐價值哲學是對西方理論價值哲學的全面超越
價值哲學的發展,是從自發到自覺。怎樣才能使價值哲學從自發到自覺呢?這個問題我從馬克思關于認識真理性問題的論述中得到重要啟示。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的論述指出,人的思維的真理性問題,單純從理論出發去爭論,就會陷于經院哲學,永遠得不到解決。只有通過實踐,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馬克思的論述啟示我們,對價值本質的認識是否正確,也只能通過實踐,在實踐中證明自己對價值的本質的認識的正確性,而不能脫離實踐,僅僅從理論出發去解決。當代西方價值哲學是主觀主義價值論特別是情感主義統治,單純從情感、興趣、欲望、需要出發,或從評價結果、或從心靈出發理解價值,是脫離實踐,單純從理論出發去理解價值。西方一度頗有影響的客觀主義價值論即機械客觀價值論,從直覺或先驗的直觀出發理解價值,也是脫離實踐,單純從理論出發理解價值。二者都是脫離實踐的理論價值哲學。西方價值哲學之所以長期停滯不前,陷入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崇拜自發性,脫離實踐,單純從理論出發理解價值,陷入理論價值哲學或經院價值哲學。而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拿事實來說話,從實踐效益效果出發理解價值的思想,則是實踐價值哲學思想。由此我發現,當今世界上存在著兩種價值哲學,即理論價值哲學和實踐價值哲學。什么是理論價值哲學?什么是實踐價值哲學?理論價值哲學是脫離實踐,單純從主體情感、興趣、欲望、需要等出發,從主體心理出發,或從直覺、直觀出發理解價值的價值哲學;實踐價值哲學則是從實踐、實踐結果出發理解價值的價值哲學。理論價值哲學以唯主體論或唯客體論的思維為指導;實踐價值哲學則以實事求是思想為指導,堅持全面、徹底、辯證的關系思維。理論價值哲學以個人為價值主體,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從個人的情感、興趣、愛好、欲望、需要等出發;實踐價值哲學則以人為本,以人民為價值主體,一切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把個人利益與社會群體利益結合起來。理論價值哲學以主體情感、興趣、欲望、需要等為主體尺度;實踐價值哲學則以主體發展、人的發展、社會發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主體尺度。理論價值哲學把哲學價值等同于使用價值,混同于功利價值,忽視真善美的價值,急功近利,只重視眼前價值而忽視人類長遠價值和崇高理想;實踐價值哲學則認為哲學價值是功利價值與真善美的統一,把眼前價值與長遠價值統一起來,既重視當前行動,講求實效,又重視理想信念道德建設。
西方理論價值哲學有兩種形態:一種是主觀主義價值論,另一種是客觀主義價值論。西方主觀主義價值論特別是情感主義,以唯主體論的單極思維為指導,從情感、興趣、欲望、需要出發理解價值,或從評價結果、心靈出發理解價值,否認價值的客觀性。西方客觀主義價值論即機械客觀價值論,以唯客體論的單極思維為指導,從直覺或先驗的直觀出發理解價值,認為價值是客體固有的,否認價值的歷史性,思想上陷于僵化,作為一個學派早已退出歷史舞臺。所以,今天的西方價值哲學成為主觀主義價值論特別是情感主義的一統天下。實踐價值哲學有三種形態:一是原生態的或樸素的實踐價值哲學,即鄧小平的實踐價值哲學思想,這是實踐價值哲學的主要形態。鄧小平的實踐價值哲學思想,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認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堅持以實事求是思想為指導。二是堅持拿事實來說話,從實踐、實踐結果出發,從客觀效益、效果出發理解價值。三是堅持為人民造福,以人為本,以人民為價值主體,一切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四是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以主體發展、社會發展為價值的基本尺度;認為價值從根本上說在于促進事物發展,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五是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統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既重視當前工作實效,又高度重視理想、信念、信仰、道德建設,體現了功利與真善美相統一的思想。第二種形態是大眾實踐價值哲學,即廣大干部群眾中流行的求真務實,講求實效,從客觀效益、效果、實績出發理解價值的客觀效益論。這種形態,實際上是廣大干部群眾對鄧小平實踐價值哲學思想的認同,反映了實踐價值哲學的深厚的群眾基礎。第三種形態是學術形態的實踐價值哲學,即效應價值論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論,它是對鄧小平實踐價值哲學思想和大眾實踐價值哲學的學術解讀和理論闡釋。
效應價值論堅持以實事求是思想為指導,從價值的客觀存在、從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客觀效應出發去理解價值,認為價值是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的客體主體化,客體對主體的效應。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效應或正效應,是正價值;消極效應或負效應,是負價值。從主客體相互作用中客體對主體的效應出發理解價值,體現了從實踐、實踐結果出發理解價值的思想。堅持主客體雙向相互作用,堅持全面、徹底、辯證的關系思維。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價值主體和評價主體,高度重視主體的作用,同時高度重視客體的作用,反對唯主體論與唯客體論的單極思維。堅持以發展、主體發展、特別是社會發展為基本的價值尺度。堅持功利與真善美相統一,反對把哲學價值等同于使用價值、功利價值的思想。實踐價值哲學是對西方理論價值哲學的超越。首先,實踐價值哲學以實事求是思想為指導,拿事實來說話,從實踐、實踐結果出發理解價值;事實勝于雄辯,有力地證明了價值的客觀性,是對西方主觀主義價值論否認價值客觀性的超越。其次,實踐價值哲學堅持以發展為基本的價值尺度。凡實踐證明能促進主體特別是社會主體發展、促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就有正價值;反之則是負價值。理論嚴整,是對西方理論價值哲學忽視邏輯一貫性的弊端的超越。再次,實踐價值哲學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統一,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堅持講求實效與崇高理想、信念、道德相統一,堅持功利與真善美相統一,是對西方理論價值哲學只重視眼前價值而忽視崇高理想、崇尚工具理性而忽視價值理性的超越。最后,實踐價值哲學堅持實事求是,從實踐、實踐結果出發理解價值,從相互聯系和發展中辯證地理解價值,是對西方客觀主義價值論機械、僵化思想的超越。所以,實踐價值哲學是對西方理論價值哲學的弊端的全面超越,為價值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使當代西方乃至世界各國主流價值哲學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實踐價值哲學在中國的興起,是中國對世界價值哲學的重大貢獻,從根本上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哲學被認為長期落后于西方的局面。實踐價值哲學的主要形態是鄧小平實踐價值哲學思想。鄧小平實踐價值哲學思想在我國已深入人心,從而形成了廣大群眾中廣為流行的大眾實踐價值哲學即實事求是的客觀效益論。在我國社會生活中,鄧小平價值哲學思想和大眾實踐價值哲學居主流的地位。大眾實踐價值哲學也體現了鄧小平實踐價值哲學思想對廣大干部群眾的指導與影響。30多年來,在鄧小平實踐價值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使中國迅速崛起,為世界所矚目。3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了實踐價值哲學的正確性與生命力。所以,實踐價值哲學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今天,深入研究實踐價值哲學,特別是鄧小平實踐價值哲學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能否把使用價值等同于哲學價值
如前所述,在我國價值哲學中有一種觀點,認為能夠滿足主體需要,即為正價值;反之則是負價值。這種觀點就是滿足需要論。這種觀點是西方價值哲學中廣為流行的觀點,在我國近30多年的價值哲學研究中,一直居主導地位;而且我國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都把這種觀點堂而皇之地作為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寫進教材,讓高校學生學習。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價值作為一個哲學范疇,人們有不同理解,這是正?,F象。在價值哲學研究中人們持什么觀點,這是他們的權利,應當尊重。但是要把滿足需要論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或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則必須慎重從事,要有充分根據。早在1986年和1987年就有學者指出,把價值概念理解為滿足主體需要,實際上是“把使用價值概念等于哲學價值概念”,這種觀點不是馬克思的觀點,而是馬克思所反對的瓦格納的觀點。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學”》一文中就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馬克思指出,瓦格納“把政治經濟學中俗語叫做‘使用價值’的東西,‘按照德語的語法’,改稱為‘價值’”,從而“把使用價值同價值混淆在一起”。因而作出了“‘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結論。由此可見,馬克思是反對把使用價值混同于價值的。因此,以滿足需要界定價值,不是馬克思的觀點。應當看到,馬克思批評的是把使用價值混同于商品價值的觀點,而不是批評把使用價值混同于哲學價值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作為哲學研究的對象的價值,不同于作為人類勞動凝結的商品的‘價值’,但卻可以相當于商品或物的‘使用價值’。”這種觀點得到許多人的贊同。有的學者認為,應“從對象(物)的存在和屬性與主體(人)需要的關系中理解‘價值’”。這種看法也是從使用價值去理解哲學價值。因為馬克思說:“說商品有使用價值,無非就是說它能滿足某種社會需要。”
那么,到底能否把使用價值等同于哲學價值呢?我們知道,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馬克思說:使用價值“表示物的對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主要指物或客體的效用、主要指物對人的功利關系,主要指物質功利。在價值哲學中講使用價值,不限于物的使用價值,還包括精神方面的使用價值在內。使用價值主要指功利價值。功利價值的特點,就是對主體有用,能滿足主體需要,使人愉快等,而不論其對主體、對社會是否有益。所以,功利價值有局限性。哲學價值則是功利與真善美的統一。哲學價值不僅包括功利價值,還包括超功利的真善美的價值,是以真善美為靈魂的功利與真善美的統一。功利價值是基礎性價值,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真善美的基礎;同時又是較低層次的價值。功利價值主要特點是能滿足需要,而需要并非都是合理的。滿足需要對人產生快感、對人有用,但并非都是對主體、對社會有益的。把哲學價值混同于功利價值,單純地追求功利價值,就會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就會背離真善美的要求。真善美是更高層次的價值,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為了真善美,人們不圖名利、不計得失,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把使用價值等同于哲學價值,就會把哲學價值庸俗化。所以,絕不能用使用價值去理解哲學價值,不能將哲學價值混同于功利價值,不能用滿足需要界定價值;更不能說以滿足需要界定價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
四、滿足需要論忽視邏輯一貫性
一種觀點要能說服人,必須理論嚴密,必須堅持邏輯一貫性。列寧說:“馬克思學說具有無限力量,就是因為它正確。它完備而嚴密,它給人們提供了決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動勢力、任何為資產階級壓迫所作的辯護相妥協的完整的世界觀。”這就是說,馬克思的學說之所以有無限的力量,是因為它正確,因為它完備而嚴密,給人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觀。馬克思的學說具有完備而嚴密的邏輯性,這是馬克思學說的重要特點。忽視邏輯一貫性與馬克思學說不相容。滿足需要論認為,如果一事物能滿足主體的需要,該事物對主體就具有正價值;反之,如果一事物妨礙主體需要的滿足,那么該事物對主體就具有負價值。如前所述,需要有合理的與不合理的之分,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滿足合理的需要,是有正價值的;反之,滿足不合理的需要,則是負價值??墒前凑諠M足需要論的觀點,滿足任何需要都是有正價值的,實際上就是認為即使是滿足不合理的需要也是有正價值的;這樣就會把一些負價值的東西都說成有正價值。由此可見,滿足需要論不能堅持邏輯一貫性,在理論上陷于混亂。如果把這種觀點的邏輯貫徹到底,就會作出滿足吸毒販毒、嫖娼賣淫等腐朽黃色下流的需要,也有正價值的結論。這是顯而易見的,也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這種觀點在實踐上容易產生誤導,顯然不利于匯聚正能量,不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根本原因在于這種觀點是一種受自發性支配的觀點。
有的學者竭力為滿足需要論辯護,他們一方面承認需要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之分;另一方面他們又說區分需要合理與不合理的標準仍然是需要。在他們看來,歸根到底,需要合理與否,還是要以需要為標準。這種說法實質上是否認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是根本不能成立的。首先,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這是客觀事實,這是社會生活中大量生活實踐充分證明的。吸毒販毒、嫖娼賣淫的需要,對個人、家庭、社會的危害之大,這是社會實踐充分證明的,根本不是根據什么需要來區分的。在這里也不存在任何循環邏輯問題。其次,用某種需要作為區分需要之合理與不合理的標準,在邏輯上根本不通。正如一本書的好壞用這本書來作標準,一種觀點是否正確用這種觀點本身作標準一樣。以自身證明自身的正確,只能是自以為是,是理屈詞窮的辯解,根本不能服人。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說:未來社會應“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所制成的產品增長到能夠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滿足的程度。”在這里,恩格斯說,未來社會應當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滿足,而不是滿足一切需要??梢娫诙鞲袼箍磥?,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古今中外許多學者對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有過許多深刻的論述,如果我們實事求是地看問題,就應當承認需要確實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由此出發,就會看到認為能滿足需要就有正價值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不科學的。這樣混亂的觀點,硬要把它說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只能給馬克思主義哲學抹黑。
有些學者還認為需要本質上是客觀的,它不依主體意志或其他任何意識為轉移;但同時他們又承認需要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物質需要、生理需要當然是客觀需要;精神需要、心理需要卻無疑是主觀的,是依主體意志或其他意識為轉移的,否則就不是精神需要、心理需要了。這也是缺乏邏輯一貫性的表現。持此觀點的學者辯解說,只要看到人的社會存在是人的客觀本質,就會承認需要本質上是客觀的。這種辯解是難以成立的。人的社會存在固然是客觀的,但人的精神、心理則是主觀的。我們承認人的社會存在的客觀性,同時又必須承認人的精神、心理的主觀性,這是堅持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在要求。眾所周知,社會存在是客觀的,社會意識則是主觀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承認社會存在的客觀性,也承認社會意識、社會心理有社會性,正如人的認識、情感有社會性一樣;但不能把社會性等同于客觀性,不能把有社會性的東西,一律都說成客觀的。這個問題也說明,滿足需要論在理論上是多么混亂的一種觀點。
作者:王玉? 單位: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