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與互聯(lián)網(wǎng)絡的日益普及,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心理健康教育已難以解決現(xiàn)實中大學生存在的種種問題,必須構建綜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兩方面的力量,實現(xiàn)兩者的滲透、互補,才能有效地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或心理問題。要積極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方面的教育力量,就必須深入研究兩者結合的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結合的途徑較多,但綜合起來,筆者認為兩者結合的途徑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載體以及考核方法的結合等四個方面。
一、教育內容的結合
(一)建立融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于一體的新課程體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98”方案為《馬克思主義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思想概論》《當代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思想道德修養(yǎng)》《法律基礎》。“05”方案實施后,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確定科目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05”方案“附屬論”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但在這個課程體系中沒有設計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而在開設的幾門課程中也只是非系統(tǒng)地涉及到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靠選修課和課外活動,難以促進學生整體心理狀態(tài)的全面發(fā)展和提高,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像德、智、體一樣納入教學體系,才能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無論是“05”方案的自我完善,還是客觀形勢變化的新要求,筆者認為都有必要更深層次地研究現(xiàn)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程體系,建立新的課程體系,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并以此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改革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采用“必修+選修”的方式進行,積極的融入到高校德育體系中去[1]。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求每位大學生在四年內必須修讀一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這類課程的目的是使廣大非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了解到祛除心理疾病、增進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識和方法,使他們具備積極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思想意識,掌握心理調試的基本方法。課程的內容要少而精,注重針對性和實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程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態(tài)勢來開展工作,如針對大一的新生,教育者可就新生入校環(huán)境適應等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大二大三的學生,則要更多從大學生的學習、交友、人際關系等問題為切入口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大四畢業(yè)班的同學,心理健康教育者要適時地開設就業(yè)心理課程,引導大學生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就業(yè)問題。
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效地融合到高校德育體系中去,使其成為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結束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知識講座、教育選修課的狀況,扭轉、改變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單獨支撐整個高校德育體系的局面,積極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到其中來,建立新的高校德育課程體系,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向滲透[2]。
(二)編寫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結合的新教材
編寫科學規(guī)范、融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教材,對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各高校德育教師既要掌握本校學生的思想狀況,同時也要對本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心中有數(shù),只有這樣才能編寫出有特色的綜合教育教材。教材名稱可以簡稱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綜合概論”;教材內容應涵蓋高校大學生需掌握的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具體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有所側重[3]。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同屬高校德育體系,但是是兩個基礎不同的學科,所以在編寫綜合教材的時候,應本著基礎性、基本性以及范例性的原則來進行;教材內容要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大學生,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教育方法的結合
(一)情感教育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心理科學認為,情感是人們在認知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的態(tài)度體驗,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是行為具有持續(xù)性的重要動力源。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學習接受教育內容的時候,是具有一定的選擇性的,而這種選擇正是通過有情感參與的篩選系統(tǒng)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實踐過程中十分注重情感教育法的運用,注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感情溝通,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觀情感并且適當?shù)丶ぐl(fā)他們的積極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溝通渠道是暢通的,這樣既能讓受教育者及時接收到教育信息,又能發(fā)掘受教育者的積極情感,達到使其心理健康變化朝正確方向發(fā)展深化的目的。
情感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有非常明顯的效果,激發(fā)了學生的內在潛力以及積極情感,也就成功地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思考的思想活動,為學生在日后的實踐活動中堅定理想、奮發(fā)圖強、積極進取奠定了基礎[4]。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的一種圍繞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遞的內心情感體驗,即通過語言、表情、動作以及行為的傳遞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感染和相互激發(fā),達到雙方感情共鳴,進而達到思想認同的目的。因此,真正做到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有效交流,就必須要重視情感因素。
在教育過程中,情感因素不僅是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情感的投入同時也指教育者要把自己的感情傾注到教育事業(yè)中、傾注到教育對象上。教育者對教育事業(yè)充滿信心、激情,自然地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自己的專業(yè),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學生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以及恰當?shù)墓膭钆c支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處理學生問題,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對教育者的信任度。學生對教育者產(chǎn)生了信任,就會主動地與教師交流互動,服從教師的管理與引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