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環境設計論文
雕塑工作者應該對環境特征、文化傳統、空間心理、城市景觀等設計原則進行科學的理論分析和做出自己獨到的理解,確定雕塑的材質、色彩、尺度、題材、位置等設計制約條件,并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力。雕塑作品與環境的對比和諧調不是絕對的,它應是多種因素的對比和協調的整體體現。建筑和景觀設計理論是一門科學,它可以使城市雕塑特別是其中的裝飾性雕塑更趨于造型和功能的合理化,從而更有效地發揮藝術家的才智。J•W•米克說:“人類的一切思維活動,尤其是科學和藝術、需要線性和綜合兩種思維方式密切協作,以及左右兩個腦半球的自由溝通”,“視覺藝術家們需要……有關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等實際知識,還需要對感覺和領悟力的本質有醫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新的洞察力”。
我們從西方風起云涌的現代藝術流派:活動藝術、光效應藝術、至減藝術、動感藝術、觀念藝術、照相寫實主義等可以感受到這一點。讓更多抽象雕塑滲入到我們的城市景觀中,我并不反對具象的寫實主義雕塑作品,但是在我國現代城市景觀建設實踐中它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而經過抽象變形的作品以及純抽象雕塑卻對時空和理念有著相當的適當彈性,而且對雕塑創作的題材、材料、施展藝術家創造力有著較為廣闊的馳騁空間。雕塑設計手法和題材的深化標志著我們的文化和生活品質的提高。隨著今天人們思想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已經逐漸對簡單的圖解方式和生硬的說教式雕塑作品感到厭倦,而渴望“克服我們的偏見,擴大我們的思想和心胸”。我們的許多藝術工作者已經敏銳地感受到這一無法逆轉的現實,正在努力沖破因襲的重圍,試圖提示這個偉大變革的時代,此時,我們首先會面對“大眾化”的問題,我們對究竟什么是大眾藝術應該有深刻的理解。藝術多樣化的本身是不會忘卻自己的責任是走在時代的前列,推動群眾藝術覺悟的提高,發展整個民族的文化藝術,為我們的后代提供一個激發活力、探索和創新精神的文化溫床。如果全部因循守舊,專門迎合“大眾品味”或順應本民族中某些劣根性的東西,那才是歷史的痛苦。其次,我們還會自然提到“現代化”和“民族性”的問題。在一些人看來,好像一提到“現代”就肯定“光怪陸離”,一提到“民族”就必須“栩栩如生”,雕塑創作只是在有益題材和表面形式的固定軌道上運行。其實在這個有限的圓周之外還有偌大的空間,現在需要改換觀念的助推器。藝術家渴望把更新奇更美好的作品奉獻給人民,在實現舒適快意的同時,使他們感到未曾體驗過的價值觀念。
“因為心靈是向前進展的,它從來不全是復演它自己,而是在每一個活動中都企圖產生一個新的更美好的整體”。模仿是學習和借鑒的必要過程,但它僅是一個層次和一個階段。我們要吸取國外的現代精神和有益觀念來重新挖掘,領會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從而把我們民族的藝術水平推向一個新的空前高度。可以放心,我們終不會脫開民族的向心力的。注重功能的綜合性和材料的多樣化。裝飾性雕塑功能的綜合是多元理念的某種凝聚,對景觀環境有時是一種凈化和豐富。國外已有大量的實例可供我們借鑒。比如對城市景觀中的某些附加物(如排氣道口、標志廣告牌)進行雕塑式處理,或者把雕塑與噴泉、墻段、計時、照明、區域性大門的功能相結合。這也是把雕塑與城市景觀有機結合的有效方式。雕塑材料應打破品牌單一的局面,大膽引用現代材料:鐵板、鋁合金、不銹鋼、塑料、玻璃等;也可以運行清水磚、石塊等傳統材料。某些工業廢舊物資比如鐵渣、橡膠水泥管等有時也會收到意外的效果;另外也不妨試用一些本地的鄉土材料比如草、竹、沙、泥土、樹的干、枝、節、根等,雕塑不一定立則幾十年,兩、三年換換樣也使人感到挺新鮮。這些地雕塑作品既省錢省力又可以隨機變換。雕塑材料的多樣化,也為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提供了天地。重視提高中小型雕塑的題材和質量。中小型城市雕塑具有豐富多樣、分布面廣、耗資較小、適應性強等特點,它與群眾生活和工作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應該建立這樣的準則;只要藝術家刻意求索,有所獨創,富于內涵,哪怕體量再小,甚至沒講題材,用的也是鄉土材料,我們都要予以鼓勵和宣傳。我們的時代需要多元的發展和滲透。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空前綜合,將使我們這代人以超越前人的速度實現藝術和建筑的大聯合,我們生活的環境必將變得更加和諧、環保、充滿個性與時代感。
作者:黎權 單位:安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