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推進,以及高職院校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大量涌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日益明顯。突出的表現在畢業生缺乏服務基層的社會意識、實踐能力不強以及與農業所需人才不吻合等方面,這集中體現了我國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思想意識還缺乏廣度和深度。因此,我們研究劉瑞龍“以農為本”的農業教育思想對于今天大力發展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提高高等農業職業教育質量仍然具有參考和借鑒意義。
一、劉瑞龍“以農為本”農業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農業合作化完成以后,為了使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生產三方面緊密結合,國務院將高等農業學校交由農業部領導,劉瑞龍作為當時主管農業的副部長,他的“以農為本”的農業教育思想,突出地體現了農業教育的職業性,具有農業職業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培養目標彰顯“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農業生產一線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
早在20世紀50年代,劉瑞龍在高等農業學校轉移領導關系會議上的發言中就指出:“隨著農業合作化的完成,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的發展,迫切要求把培養干部的工作同生產指導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以便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力量,進一步提高農業教育工作,開展科學研究,加速農業生產發展。”在當時,我國培養農業干部的工作主要在于農業院校,而農業干部的培養最終是為了服務農村經濟的發展。隨后,劉瑞龍又進一步指出:“今后從高等農業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應首先分配到農業生產合作社、國營農場等基層生產單位參加生產勞動,使他們在勞動中鍛煉自己,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增強勞動觀念”。在這里,劉瑞龍對于農業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作了明確的界定,即:培養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合格的農業人才,這充分凸顯了農業教育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彰顯了人才培養目標“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2.專業設置、教師配備遵循“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在劉瑞龍的農業教育思想中,始終貫徹專業設置必須與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在20世紀50年代后半期,對院系和專業設置進行了調整,“將原有的43個單位(包括林學院)調整為30多個院校,將原有的182個系科調整為23種137個專業。”經過調整后的院系和專業,基本上體現了服務當地農村經濟,照顧了農業的地區性,專業設置更好的體現了服務地區農業經濟的基本思路。
在教師的配備方面,劉瑞龍特別注重從事農業生產一線的工作人員兼任教師的重要性,他認為,“高等農業學校和農業生產部門、農業科學研究部門密切配合,可以適當吸收生產部門和科學研究部門的人員兼任教學工作,利用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的實際材料,充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在劉瑞龍“以農為本”農業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吸收具有農業生產經驗的人員兼任教師,以此充實了教學資源,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劉瑞龍“以農為本”的農業教育思想,在我國農業合作化完成之后,對于當時迫切要求進一步提高農業教育,開展科學研究和很好地培養干部,提高干部質量,加速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3.教育模式踐行“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在教育模式上,劉瑞龍通過加強農業教育、科學研究和農業生產三者的緊密結合,以此踐行“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劉瑞龍多次強調農業教育和農業科學研究要服務農業生產的思想。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認為,“學習了生產技術,反而不從事生產,害怕勞動,只愿搞科學研究、考博士、當專家,不愿到農村參加勞動、指導生產,不去做社會主義農村的建設者,是我們堅決反對的……假如科學不為我國生產發展貢獻力量,試問人民要科學做什么?”這也就是說,農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我國的農業生產來服務的。在教育方式上,劉瑞龍十分關注以實踐為本位的教育方式,他指出:“要使學生不僅有基本科學知識,還要有實踐知識;
不僅要讀好書本,做好室內試驗,而且要深入田間,通過生產實習,把課堂講授、實驗研究同生產實際結合起來使他們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全面發展。”這種教育模式就從目的和方式上確立了“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凸顯了農業職業教育以農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當時形成了一種服務農村、農業、農民的農業教育模式。
二、劉瑞龍“以農為本”農業教育思想的現代意義
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著互動的關系,如何使這種互動向互利雙贏的方向轉換,其中,劉瑞龍“以農為本”的農業教育思想所具有的職業教育性與現代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之間的緊密聯系,對于我們今天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確立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目標
從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不難發現,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應該注重職業教育的本土化和區域化,在遵循我國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原則和方向下,應該根據本地區、本校實際,制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人才培養目標。從劉瑞龍“以農為本”農業教育思想的思路可以看出,他并沒有單一地就教育而論教育,而是把整個農業教育放在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生產的全局中去把握,在發揮農業教育服務農業生產、優化資源配置和突出區域特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對于當發表展農業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層面上,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而新型農民培養的重要基地則是各類農業職業院校,要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就必須面向農村,以農業增產和農村發展為目的,搭建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平臺,實現學校發展與服務“三農”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