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色彩設計對傳統文化與自然景觀的綜合運用
各個城市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表現出的城市色彩也應不同。否則各個城市的建筑風格一樣,既體現不出城市中固有的文化內涵又無法表現城市色彩運用的美麗效果。在城市色彩設計中,我們既要考慮“釋”、“道”、“儒”崇尚色彩,又要考量東西方文化差異;既要有所突破,又要交流融合。但是有一個需要解決的矛盾是,從表象上看,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五色令人色盲”,提倡“少色”或“無色”,而當今世界的色彩文化觀念中提出要建立一個多彩的世界,但是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太極圖案表現出的是講究對立統一、相互融合,這種思想同樣也表現在了傳統色彩的表現上。所以,對于色彩中“少”和“多”,或者“統一”和“多彩”的問題,有待于城市設計師的正確把握。在城市色彩的表現上,除了要考慮當地的文化背景外,還要考慮到當地的自然景觀,協調整體性因素;同時關注到事物的不同特性,根據不同地域的土壤顏色、植被覆蓋、山川河流等自然環境,將幾方面融合在一起。
在當今世界較著名的城市色彩中,比如,巴黎的城市色彩為奶酪色,而羅馬的城市色彩為橙黃色,等等,這些優秀的城市色彩設計都值得我們學習。對于中國城市色彩的設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后,城市色彩也出現了與以往“應時、應地、應人”不相協調的問題。
一方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吸收了外國的設計風格,城市顏色的主調也開始趨向于外國城市色彩樣式,“東方小巴黎”等之類的特色城市也逐漸被眾多的在建中的帶有西方樣式色彩的新城市所淹沒,城市色彩的趨同性進一步導致了城市特色色彩的減少;另一方面,一些城市片面地追求中國歷史傳統文化意味,卻脫離了城市自身固有的文化及自然特征,比如,四川地震后新建的某個小鎮,全面地吸收了援建城市江南水鄉的特色,將江南風景生搬硬套地放在了天府之國,乍一看很有新意,但深究就會發現整個小鎮的色彩與周邊大環境色彩并不太協調,缺乏整體性和統一性。
二、城市發展中色彩運用趨勢的思考
縱觀東西方城市建筑風格,可以發現,西方的傳統建筑基本是趨向于建筑海拔的“高”和建筑裝飾的“繁”。因為西方文化中強調的是神的存在,只有高的建筑才有可能接近天堂,而繁雜的裝飾又可以表現出對神的敬畏。而中國傳統建筑則是趨向建筑海拔的“矮”和建筑裝飾的“簡”,這是由于中國傳統中規定平民的房屋不能超過皇城的圍墻,而傳統文化中的三家思想或“和”的文化哲學又導致裝飾的簡單。由此,可以看出,區別這兩種建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的“神權”觀念和東方的“皇權”觀念,這兩種觀念的不同,也直接導致了在城市建筑色彩上的不同,作為具有不同文化內涵的城市也有著各自不同的色彩表現,城市色彩也逐漸成為城市的一個名片。
隨著社會發展,世界各國在城市色彩的表現上也展現了各自特色。自1800年意大利都靈最早將城市色彩引入城市規劃后,越來越多的國家也已將城市色彩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其中世界各國優秀的城市色彩規劃設計不在少數。我國對城市規劃的起步比較晚,在1956年我國才編制了第一部《城市規劃編制暫行辦法》,而且并沒有任何關于色彩的詞匯出現。到了2006年,我國實施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中,關于色彩的部分也只有第四十一條第三點“提出各地塊的建筑體量、體型、色彩等城市設計指導原則”這一句。由此可見,我國在現代城市化的進程中,已經意識到城市色彩作為城市名片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正確規劃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從當前我國城市發展中城市色彩運用的趨勢上考量,盲目地采取“拿來主義”或單一的“歷史色彩”都是城市色彩設計中的誤區。作為具有個體特征的現代城市發展中,多元化的背景因素也應考慮到城市色彩的運用中。針對城市色彩發展趨勢問題,必須從城市的角度,運用城市設計理念與方法進行系統地研究。城市設計的核心目標,在于創造安全、舒適、充滿吸引力的場所,提升原有空間環境品質,增強其活力。
在城市色彩的設計規劃中,要從傳統文化思想和自然環境等生態特點出發,充分考慮時代印記及城市特征,將“釋”、“道”、“儒”的色彩觀念融入其中。在充分考慮到城市“紅墻綠瓦”的設計意味時將傳統文化及自然生態融入其中,以城市的中心點位置作為畫面色彩中心,運用發散、重合等繪圖樣式將色彩按幾何色塊形式放置于城市相對應的位置;同時,在城市的色彩設計中,必須考慮到城市色彩的整體性,但是整體的色彩樣式又不應該是全覆蓋的統一,而是繪畫中的均衡色彩構圖,讓主體色彩始終有一股“氣”貫穿于整體的城市色彩當中,在整體的色彩感覺上使之既具有生動活潑的意味,又具有沉穩如一的感情。如此,才能設計出一種新的和諧的城市色彩,創造出既有現代城市多彩意味又有傳統文化意味的有特色的城市色彩。
作者:黃浣塵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