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開展外科護理技能大賽,組織學生到社區、醫院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患者所需要的關懷,培養學生的吃苦精神、奉獻意識,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職業素養。教學過程要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
二、改革教學方法
在外科護理教學中,按照護理工作過程設置學習情境,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充分體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思想。運用病案討論、情境模擬、PBL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其中,這樣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使其從思想意識、情感、個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華,潛能得到激發,職業素質得到提高。
三、改革實踐教學
外科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實訓教學環節是全面掌握和深入融匯知識、訓練科學思維和培養核心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學中注重學生護理職業素質和職業情感培養,提倡護生早期接觸臨床和社區,體驗護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護士職業的價值和情感,學習人際交往溝通技巧、基本的生活護理技術,使學生能夠獲得本專業的職業技能、職業能力,增加學生對護理職業的感性認識,同時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養,包括評估及觀察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創新精神與科研能力、職業道德能力等,促進理論知識及臨床實踐技能的有機融合。
在外科護理操作技術中,培養護生嫻熟的操作技能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目標,但僅僅操作技術過硬還遠遠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護士。因此,在操作技能訓練的基礎上,還應注意隱性職業素質的培養。如:學生進入模擬病區要進行物品的嚴格交接、清點,使學生養成衛生、整潔、按規定位置放置物品的習慣;護生值班、交接班制度,可以增強護生的責任感,有利于護生的角色轉換和角色適應。
操作訓練中注意關心、體貼病人,注意病人的安全與保暖,保證病人的舒適,保護病人的自尊,進行必要的遮擋等等,并將這些原則體現在每一項具體的技術操作過程中。通過分組協作訓練,培養護生良好的工作習慣,增強團隊協作能力,為將來盡快適應臨床的護理工作打好基礎。針對學生在臨床護理操作中與病人溝通技巧和能力欠缺的問題,學生在操作前要向病人解釋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操作中要注意關心、體貼病人,操作后要說明注意事項,了解病人需求。解釋用語應通俗易懂、簡潔明了。通過上述外科護理技能操作,從而培養護生專業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最終達到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四、完善評價體系,突出職業能力
建立相應的考核評價體系是促進護理職業素質發展的有效措施,課程教學評價考核與實際操行相結合,與臨床實習環節的護理行為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考核,能夠體現出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情緒調控能力、人性化服務能力等綜合素質。完善職業素質的評估標準,形成綜合評估體系。知識技能評價中,應評價學生理論知識在實踐技能中的應用和綜合,看其能否將掌握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操作技術當中,有關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和提高;在操作技能的考核中,將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列入考核標準中,使學生認識到只是完整流暢、機械性的完成操作是不會取得最佳成績的,也不是學習最終的目的。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情感態度的評價中,應評價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知識能力、信息資料搜集處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創新能力等,看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提高。
要充分發揮臨床醫院在護理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請醫院的帶教老師對不同階段臨床實習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評價。早期見習應注重溝通能力及人文關懷評價,能夠將課堂講授的溝通交流及人文關懷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臨床見習應注重自我認識角色轉換評價,使學生通過臨床實踐盡快適應專業職業角色轉換,建立工作責任感。畢業實習應注重專業能力及臨床思維評價,加強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決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與臨床接軌,實現無縫對接。
護理教育要培養出具有適應21世紀的適用型護理人才,促使護理教學的改革應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于一體,力求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育,使學生具備護理專業技能、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解決沖突的能力、獨立適應社會生活的生存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成為護理事業的建設者。
作者:張宏英 單位: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