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化學教育論文
一、面對差異,分類施教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盡可能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依據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在課堂上的表現,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從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實際出發編寫不同梯度的練習題,進行差異化分層訓練,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較全面地掌握每節課所學的知識,達到預期目標。對A組學生采取“自學→點撥→歸納”的辦法,盡可能多地給予他們自學時間;對B組學生采取“講解→討論→歸納”的辦法;對C組學生采取“點撥→討論→講解→再討論”的辦法。首先,對于A組和B組學生的教學,在課堂中當堂完成,對于C組學生的教學,在課堂上完不成的也可以在課后或者在作業講評中逐步完成。其次,要遵循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并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完成學習目標,讓他們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即使是學困生,也會從這種滿足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梯級訓練,分期達標
教學是一種有具體目標的雙邊活動,教學目標是教學效果最優化的前提。怎樣通過適當的課堂訓練,促使學生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呢?我在課堂上圍繞所授的知識組織學生練習,設計的練習題也分a、b、c三類,一是體現在量的方面,如:知識的覆蓋面多少,思維成分多少;二是體現在質的方面:如知識的深度、思維水平的高低等。具體操作時,采用兩種方法:一是同一練習題對三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進行有層次的練習,在基本題、綜合題的基礎上設計一定量的延伸題,A組學生全做,B組、C組學生做基本題,鼓勵B組學生力爭選做綜合題,做對的給予表揚、鼓勵,答錯者及時給予點撥、啟發,讓每一位學生清楚本節課的內容,逐漸使成績提高;力爭使A組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完成較難的題目。例如,學習“核外電子排布”后,安排了這樣一組練習題:
1.記元素周期表中前18號元素的元素符號;
2.畫出核電荷數為1~18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3.填空,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①下列粒子中核內質子數最多的是()A、NaB、P%C、FD、S
②下列數字為原子的核電荷數,最外層的電子數最少的微粒是()A、17%B、13C、16D、11
③原子的最外層為第二層,并且該層有7個電子,此原子是()A、NaB、BeC、FD、0
4、元素A的原子核外第三層上共有3個電子,元素B的B2-離子核外有18個電子,則這兩種元素可形成的化合物是()A、AB2%%B、A2B3C、A3B2D、AB2
5、對于K和K+的說法,正確的是()A.屬于同一種元素B.屬于同一種粒子C.核外電子數相同D.
具有相同的電子層數要求C組學生完成1、2、3道題,B組學生完成2、3、4道題,A組學生全部完成所有題目。
三、課后訓練,要求各異
課后讓學生盡快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根據事先制定的教學要求,對同一堂課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學生布置的作業數量、內容和難易程度要有所不同,盡可能地體現差異化。除了課堂訓練外,在課后作業的安排上也分層次,每堂課布置作業,要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布置一點讓優生做的彈性題、思考題。我的做法是,對于A組學生,要求完成全部基礎題以外,還要全部完成培養思維能力的拔高題,題目偏重于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已鍛煉其鉆研探究、創新能力;對C組學生,學習較為吃力,應布置難度低、基礎性強、簡單思考后就能完成的基礎類題型讓他們完成,使這部分學生增強信心,消除厭學的情緒,以提高學習成績。在作業批改上要優先批閱C組學生的,力爭面批,并要當面點評表揚。對B組學生的作業要求以鞏固基礎知識、訓練能力為主,讓這組學生在經過思考后可以完成作業中的全部基礎題和部分綜合題。在作業批改時要注意培養能力的一些題目的對錯,促使他們向A組學生逐步過渡。
四、結語
總之,培養學生學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化學的熱情,老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法、學法,課后布置難度適合不同類型學生的鞏固性作業。在推進素質教育的環境下,化學教學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通過課程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化學興趣,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鄧望平 單位: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