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醫學檢驗論文
一、教材
英文教材雖然在詞匯、語法、句型方面更準確,但畢竟涉及許多專業單詞,而且從國外引進的外文教材也不一定符合國內的教學特點,學生在閱讀、復習過程中必然會感覺到吃力;若使用中文教材,那么雙語教學的效果可能又要大打折扣。如果有配套的雙語教材,學生們學習起來顯然更易于得心應手,課后也便于復習。因此,組織國內、外專家編寫一套完整的配套教材,是開展醫學檢驗專業雙語教學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教師
教師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其教學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對于雙語教學來說更是如此。一名優秀的雙語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深厚的理論基礎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還需要有較高的英語水平。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同時具備以上幾點的雙語教師并不多見。因為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可能英語基礎稍差,而年輕的教師雖然英語水平不錯,卻缺乏教學經驗。針對這個問題,醫學院校應該更加重視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比如提供一定的出國進修機會,如果條件有限,也可以組織相關教師進行英語能力的強化訓練,尤其注意口語能力的鍛煉。同時還應促進新、老教師的交流,更快、更好地豐富年輕教師的教學經驗。
三、講課方式
不同的老師可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選擇不同的講課方式。有的會采用全英文教學,有的會先用英文全部講一遍,然后再用中文簡要闡述一遍。而作者采用的方式是將每一章的內容根據知識點分為若干個小節,每個小節先用英語講述一遍,然后用中文進行講解。針對不同的上課方式,目前大家的觀點仍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為了了解不同上課方式的效果,作者曾參加過不同學校的多次雙語課旁聽,并且在課后就教學效果對學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經過調查發現,即使是被大家公認為英語水平較高的老師,如果采用全英文教學,大部分學生也只能聽懂30%左右的課堂內容。這是一個值得深思和重視的問題。畢竟,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是掌握知識、理解知識,而在國內,普通大學生很少接觸完全的英語環境,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去聽懂專業英語,通過英語教學來掌握專業知識,其效果必然不會非常理想。
采用先英語后中文的方式,雖然學生既能接受到專業英語培訓,又不會落下知識點,但這樣卻容易造成學生對中文講解部分的過度依賴。有的學生甚至英文部分不聽,只聽中文講述的內容。為了讓學生更快適應課堂上的英語教學,老師可以在課前點出一些當節課上重要的專業英語單詞讓同學課前熟悉。另外,在講課的過程中,對于一些重要的詞匯,也可以反復強調,讓同學們加深印象。這樣多節課下來,同學們無形之中便會掌握許多常見的專業單詞。總而言之,不同的講課方式有各自的優、缺點,關鍵的是帶教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來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因材施教”,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學到知識,這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目的。
四、教學手段
科技的發展大大地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如今,多媒體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對于雙語教學,更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醫學檢驗學專業相對于其他醫學專業來說,比較注重實驗方法和技術。為了盡量減少單一教學方式給學生帶來的枯燥感和疲勞,老師在課件的準備過程中,可以多加入一些圖片甚至動畫元素。比如在血型這一章內容,可以鏈接一個輸血的小動畫,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自己選擇輸血方式,選擇錯誤動畫中的患者則會出現輸血反應。而對于糞便檢查這一章,可以加入大量的圖片,讓同學對糞便標本中的成分有直觀的印象,尤其是一些病理成分,如紅細胞、真菌、寄生蟲卵等,而且最好采用臨床糞便標本直接成像后拍下的圖片。
網上下載的一些圖片很多時候只是示意圖,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因此,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教師也應該注意留取、積累一些典型的照片以便用于教學。在課堂中,老師應該適當與學生進行互動,比如用英文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并讓同學也盡量用英語來回答。雙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知識,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交流能力。只有鼓勵同學們多“動嘴”,敢于把想到的英文句子講出來,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盡管起步較晚,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但是相信經過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和努力,隨著經驗的逐漸積累,教師一定能開辟出一條適合我國醫學院校發展的雙語教學之路,培養出大量視野更加寬闊、知識更加豐富的醫學新人才。
作者:彭亮 鄧小燕 單位: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