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體育
松原市寧江區第六小學位于城市近郊,學生總人數為380人。其中90%左右的學生來自附近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家庭,5%左右的學生來自我省邊遠農村或者貴州、河南等外省來此的打工人員家庭,父母屬于工薪階層的學生不足3%;有4%左右的學生是寄宿生;來自貧困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學生約占學生總人數的20%;70%學生家庭生活條件低于一般城市生活標準。
通過對全校380名學生身高、體重、肺活量、400米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等體質健康情況測試,筆者發現如下問題:
一、學生身高、體重、肺活量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從身高來看,該校一、二年級學生(7-9歲)平均身高122.4厘米,其中女生平均身高121.82厘米,男生平均身高122.11厘米;三年級學生(9-11歲)平均身高134.96厘米,其中女生平均身高135.27厘米,男生平均身高134.62厘米;六年級學生(11-13歲)平均身高152.71厘米,其中女生平均身高151.15厘米,男生平均身高151.93厘米。上述三組學生的平均身高與教育部頒發的《小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分表中發布的數據相比,分別低了0.98%、0.99%、0.98%。
從體重來看,該校僅有3名學生體重略高于所屬年齡段正常值,其超重率為0.078%。166名學生體重屬正常值范圍,121名學生體重低于所屬年齡段正常值。
從肺活量來看,在對學生進行肺活量測試時,對比了連續三年的學生肺活量測試記錄。數據表明,7-13歲年齡組有87.5%學生肺活量呈下降趨勢。具體而言,2010年這組學生的平均肺活量為2103.5毫升,與2008年相比下降90毫升,下降幅度為6.46%,而其中9歲男女學生肺活量下降幅度分別為7.54%和7.14%。
二、學生速度、耐力、爆發力、力量素質等指標亦呈下降趨勢該校2010年五、六年級學生總數是120人,在400米跑測試中,達到優秀等級的學生人數是11人,占總人數的0.092%;達到良好等級的學生人數是74人,占總人數的0.62%;達到及格等級的學生人數是29人,占總人數的0.24%;不及格等級的學生人數是6人,占總人數的0.05%。而該校2008年五、六年級學生總數是192人,在400米跑測試中,達到優秀等級的學生人數是49人,占總人數的0.25%;達到良好等級的學生人數是127人,占總人數的0.66%;達到及格等級的學生人數是16人,占總人數0.083%。
從以上可以看出,2010年五、六年級學生400米跑測試成績同2008年五、六年級學生400米跑測試成績相比,獲得優秀、良好、不及格等級的學生比例呈下降趨勢,獲得及格等級的學生比例有所上升,但總體衡量,該校學生體能呈下降趨勢。
該校學生體質、體能存在的問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學校層面,一是體育教師缺乏,特別是專業體育教師嚴重短缺。該校共有12個教學班,體育教師只有2名,且均不是專業學校畢業。加之任教時間短,課時量大,教師進修學習機會少,難以形成科研氛圍,特別是體育課程不受重視,體育教師各項待遇又相對較低,因此教師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體育課被其他學科占用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二是學生雖然喜歡體育活動,但往往又不喜歡上體育課。學生對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沒有太大熱情,對體育課堂上“競技運動化”的主體內容以及“程序化”的教學過程大都未能主動接受,有的甚至厭煩機械模仿,不喜歡被動重復。有些學生體能素質較差,很難完成一些要求較高的動作,這樣就更加降低了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三是體育器材缺乏,活動場地狹小?,F有體育器材老化、陳舊,且存在安全隱患,而且學校空間狹窄,操場不大,這些都給正常體育教學帶來困難,限制體育教學的開展,激發不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還由于一些學生家庭生活困難,致使衣物等不能隨季節變化及時填減,所以比較不愿意進行戶外活動。
家庭層面,一是家長教育理念存在誤區。該校學生76.3%的家長只有小學文化程度,3.2%學生家長甚至還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有些學生家長沒有固定職業,往往靠打零工為生,生活條件、工作條件極其艱苦。而這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文化課學習成績恰恰又非常重視,有的甚至不允許孩子課余時間進行游戲、體育鍛煉等,認為文化課學習成績好才是硬道理。這部分學生家長約占學生家長總數的56.7%。有些學生家長有較穩定收入,但是沒有時間管理孩子,又怕孩子外出發生危險,所以要求孩子課余時間呆在家里讀書或者上網等,這部分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14%左右,而且以女生居多。她們往往學習成績優秀,個性安靜,不愛運動。據統計,該校能夠陪伴孩子進行體育鍛煉或者課余為孩子安排體育鍛煉時間的學生家長不足2%。據了解,全校尚有28%左右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幫助家長做家務、干零活,甚至同家長一起沿街叫賣做生意等,而其中一些家長及學生則認為沒有體育鍛煉的必要,自己每天辛苦勞作就是鍛煉身體。從問卷看,超過90%的學生表明家長可能送自己去補習作文、奧數等,但不會送自己去學跆拳道、籃球、乒乓球等。二是學生膳食結構不合理。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及家長工作時間的原因(約50%的家長在早晨6點前就外出務工,晚上7點后才能回到家中),部分學生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從問卷中我們發現,學生中有30%左右不在家吃早飯或到校后在附近食雜店買袋裝零食或面包、包子等做早餐,而其中有20%左右的學生根本不吃早餐。至于在家吃早餐的學生,其中也有將近20%是吃稀飯、咸菜、饅頭等,且長期如此。學生早餐能做到營養搭配合理的僅占學生總人數的14%。
社會層面,該校有將近60%的學生每天步行上學,單程往往需要1個小時以上;如果乘坐公共汽車上學,大多數學生需要換車,繞外環,走遠路,一般30分鐘左右才能達到學校;如果騎自行車,則需要40分鐘左右時間。由于學生家庭住址大都位于遠郊或者城市邊緣的平房區,因而很少有社區管理,更談不上社區體育設施、活動場所的提供,這在學生節假日問題尤為突出。孩子除在家學習,實在無處可去,而且學生家中的住房90%以上都是租住,一般都是狹小擁擠,沒有單獨的院落,游戲活動受到限制。
該校20%左右的學生在節假日或者寒暑假會回到鄉下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家中,能有伙伴一起進行游戲或者簡單體育鍛煉。另外20%的學生生活的住宅小區內有供人們鍛煉的運動器材,但是,絕大多數學生往往并不喜歡去使用,原因是不符合兒童健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