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環境污染論文
一、“創新工作室”課程內容
以服務民族為指導,充分考慮地區特色,指導學生關注在國家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對環境和資源領域的科技需求,重點以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為研究對象,開展環境污染預防與治理的相關研究。在實施創新計劃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調查研究、試驗設計、研發創新,讓學生把握環境熱點和方向,從選題、方案設計、創新實踐等方面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
1.主要教學內容
(1)以水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為基礎,探索具有創意的節能高效的污水處理技術、污水回用技術、污泥處理和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以環境化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為基礎,通過試驗探索新興污染物的環境歸趨、污染預防和評價技術。(2)以社會實踐為依托,參與國內外專業競賽和大學生“挑戰杯”等賽事活動。
2.選題
節能型廢水預處理技術研究;城市污水脫氮除磷新技術研究;污水處理廠節能型污泥處理技術研究;污水處理新技術研究;污水處理廠提標增效優化技術研究;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污泥調理劑研發;除磷劑研發;地域特點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根據實際情況,這些內容皆可適當調整。
二、“創新工作室”教學方法和手段
“創新工作室”課程順應時代需求而產生,其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有別于傳統的課程。環境污染控制技術“創新工作室”課程主要采取下列方式進行。
1.現場觀摩
發揮校企合作科研項目以及研究室研發項目的優勢,通過現場觀摩,介紹環境污染控制技術開發項目研究的目的、意義,闡明技術機理、技術基礎,指出創新點在哪里,研究什么內容等,讓學生對科研項目有全面的了解,并產生感性認識。
2.專題講座
通過專題講座形式,介紹項目研究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實現途徑等,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同時,通過專題講座,讓學生接觸環境熱點,了解社會需求,培養發現問題、研發符合社會需要項目的能力。
3.選題與分組
根據指導教師的科研情況以及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生自主設計研究方案并組織實施。在此過程中,學生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并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鍛煉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
4.資料綜合
在指導教師指導下進行數據處理、資料分析、論文寫作、申請專利等。鍛煉學術論文、科技研究報告、專利申請文本的寫作手法和內容、程序等,訓練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計算機、數據處理、信息采集、文獻檢索等基本技能的能力。
三、“創新工作室”課程授課方式和考核指標
授課方式:以學生參與為主,配合專題講座、現場講解和個別輔導等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考核指標:每人提交完整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1篇;或研究報告1份;或課題小組發表論文1篇;或課題小組獲獎作品1件;或課題小組申請專利1項。總成績比例分配:提交的最終成果得分占60%,平時(包括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完成試驗質量等)表現得分占40%。
四、“創新工作室”課程的主要特色及創新點
環境污染控制工程創新工作室的主要特色和創新點如下:第一點,以創新工作室為平臺,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對大學生實施創新基本技能訓練、創新思維訓練和創新實踐,大學生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點,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選題、方案設計到實施,實現學生的主體性。
第三點,考核環節突出實效。除考查平時綜合表現外,重點考核訓練效果,以論文、競賽獲獎、專利等形式結課。
五、“創新工作室”課程取得的實效
自2009年大連民族學院環境類專業將“創新工作室”課程納入到本科培養方案以來,2013年迎來了第一批畢業生,總計107名。本屆畢業生作為負責人總共取得了29項成果,含學術論文17篇(其中EI收錄英文期刊論文1篇,中文雙核期刊論文1篇)、授權實用新型專利8項、遼寧省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獲獎4項。取得成果的學生共62人,占學生總數的58%。也就是說,本屆畢業生有一半以上的同學通過創新教育取得了學術成果。本屆畢業生作為負責人還完成了大連民族學院首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國家級)3項,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第六批“大學生環保公益活動”小額資助項目(環保科技應用類)1項,大連民族學院大學生“太陽鳥”科研項目20余項。此外,通過創新工作室的培養,大學生的雙語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高。本屆畢業生共獲得大連民族學院第二屆(2013)學生優秀英語論文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
六、結束語
“創新工作室”課程順應時代而生,在大連民族學院經歷了四年的實踐,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和經驗。大學生通過創新工作室的學習和訓練,達到了如下效果:
第一,把握學科熱點,接觸專業前沿,學會從環境熱點中發現問題、抓住機遇。
第二,創新的基本素質得到有效提高。從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到發現問題,提煉問題,再到解決問題,最后進行資料綜合,掌握對專業知識進行全方位運用的思維方式。
第三,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相互支撐。通過參與專業實踐,促動對專業理論的認知,通過理論學習和對科研試驗結果的總結,進一步提升專業實踐能力。
第四,團結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工作室施行課題組制,課題組共同承擔一個課題的論證、設計和實施,此過程需要良好的合作和交流。
作者:崔玉波 呼冬雪 冉春秋 單位:大連民族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